始於《妖貓傳》,讀我心中白居易的情
在視頻網站看的《妖貓傳》這部電影,邊看邊感嘆,邊陶醉,怎麼可以這麼美,每一個鏡頭都能成為一幅人物、風景工筆畫。畫面細膩,人物舉止風流,或市井小民,或高門士族,舉手投足間便成故事,在影片中自然的流淌,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
再說情節,故事主線說的是白居易,妖貓,日本和尚三人對楊玉環的傾慕和其之死的探索揭秘。我卻看到了一個中唐時代的士大夫對盛唐的嚮往與渴望。
影片中白居易,雖然早就寫完了長恨歌,卻始終不能滿意。為了還原心中的承平盛世,白居易為此著迷,瘋魔。查遍宮中所有典籍、禁書,就為不負那個絕色的女子,那個強大帝王的愛情,那個時代的輝煌。
朝代的盛衰使這個偉大的詩人心中產生了強大的落差,一面心中嚮往盛唐時的意氣豪情,張揚自由;一面現實中,安史之亂後,國家的頹勢難以逆轉,正是輝煌過後的殘敗,繁華之後的凄涼,使白居易心中的情結更深,更想完成獨一無二的《長恨歌》。
很多評論說《妖貓傳》是一部描寫愛情的玄幻片,我卻讀出了一個偉大詩人的落寞。
在看這個影片之前,我知道的白居易是有名的詩人,白居易詩婦孺皆知;他也是一個縱情聲色的中層官僚,「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無數姬妾,遊走花叢。
在影片之後,我對中唐這個偉大的詩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得益於網路的發達,我知道了這位詩人年少得名,十八歲就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聞名長安。二十七歲那年,白居易以第四名的優異成績高中進士。
三十六歲結婚,又或三十八歲,在現代也算是真正的晚婚了。為什麼會這麼晚成婚呢?
酈波教授在百家講壇曾經講過,白居易的初戀叫湘靈,是一個農戶出身的女子;白居易在宿州的符離生活的二十二年里,與鄰家嬋娟子湘靈日久生情。他在十八九歲的時候,曾寫過一首《鄰女》,「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詩中的女子既是湘靈。
從詩中得知,湘靈當時15歲左右,一個文藝男孩,一個靈動少女,又是鄰居,日久生情。但唐代的門閥觀念是非常重的,不同階層是很難通婚的,這註定是一段苦戀。白居易家雖然官職不高,但畢竟是官僚世家,而湘靈只是一個農戶之女,兩個人雖然青梅竹馬,山盟海誓,結下終生之願,但這段戀情最終被白居易的母親知曉,白居易母親自然嚴防死守,最終逼白居易外出求學。有學者說《潛別離》就是白居易與湘靈不得不分離的時候寫的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
利劍舂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
烏頭雖黑有白時
唯有潛離與暗別
彼此甘心無後期
後來,雖然白居易回鄉,但每一次回鄉見到湘靈,不過多增添一份感情上的傷痛。欲愛不得,只好作罷。直到白居易三十二歲高中進士,搬離符離,才結束了這段感情。
白居易是在三十六歲時寫成的《長恨歌》,按酈波教授推想,這是白居易借玄宗與楊玉環的情事對自己長達數年的初戀的戀情做最後的祭奠,「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絕望、纏綿,「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於是《長恨歌》詩成後即大婚。
據說四十四歲的時候,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又偶遇湘靈,當時湘靈隨父一路賣唱乞討,江湖相遇,那會是何等的感慨,心情激蕩萬千!後來,白居易寫了著名的《琵琶行》,「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這是歌女在訴說自己年少時的初戀。「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如果當時真的是湘靈,相逢是欣喜還是折磨?歷經歲月積澱的情傷被撕裂會不會更痛。
「白居易當年在杭州做官的時候,曾經見過一個少女,酷似湘靈,觸景生情寫下一首詩,詩云,『欲入中門淚滿襟,庭花無主兩回春。軒窗帘幕皆依舊,只是堂前欠一人。』」心中的摯愛是誰都替代不了了。
晚年的白居易寄情詩酒,聲色犬馬,按心理學的分析來看,這是一種移情。是年少時的情傷難以遣懷,不能彌補,又無法排解的放縱,「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寂寥和傷痛。
當然,歷史終究是歷史,具體已不可考,白居易是千古情痴,還是風流多情,我們只能從他的詩中細細品味了。
關心情感,熱愛生活,我是梅清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