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冰河解凍,狗熊撒歡,聽說咱新余的野菜都在這些地方挖……噓!

冰河解凍,狗熊撒歡,聽說咱新余的野菜都在這些地方挖……噓!

小新說:

詩經首篇《關雎》唱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的荇就是一種可以吃的水草,浮在水面,綻放黃色的小花。

早在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野菜是大自然的寶藏,採集天地之靈氣,吸取日月之精華,採食野菜成為一項重要的生活方式。

新餘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地形複雜,形成了極為豐富的野菜資源,如何掌握野菜的品鑒之道?「春天野菜地圖」讓你認識更多原汁原味的野菜,趕緊來漲姿勢

1.藜蒿

古典說:該種在古本草書中已有記載。《爾雅》稱「由胡」、「蘩」,《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中稱「白蒿」,其中水生者可能就是本種。全草入葯、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效。

外觀:主根不明顯,具多數側根與纖維狀鬚根;很狀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徑4~10毫米,有匍匐地下莖。

分布地:多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與沼澤地帶。

食用:早在明朝,藜蒿與筍同拌肉食之,最為美味。藜蒿可涼拌或炒食。嫩莖及葉作菜蔬或腌制醬菜。藜蒿抗逆性強,很少發生病蟲害,是一種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是冬春江西市場供應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

2.薺菜

古典說:《本草綱目》稱其為護生草,「氣味甘、溫、無毒。藥用方面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葉燒灰,治赤白痢,極效。」

外觀:薺菜根白色。莖直立,單一或基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挨地,蓮座狀、葉羽狀分裂,不整齊。

分布地:新余的丘陵、田邊、路旁都有分布,適應性很強、耐熱、較耐寒、耐瘠薄土壤。只要有足夠的陽光,土壤不太乾燥,薺菜都可以生長。

食用:薺菜嫩時可食用,用此菜同豬肉或雞蛋一起包餃子,其味道鮮美;也可用豬油清炒,或是開水燙過涼拌,尤宜下火鍋燙食。薺菜軟糯,油而不膩,湯味清香,開胃提神,當然,做成一道蛋花薺菜湯,即美味清淡,又爽口養胃。

薺菜丸子

3.馬蘭

古典說:又名馬蘭頭,《本草正義》謂其「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

外觀:高30~70cm,根莖有匍枝。莖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

分布地:馬蘭頭原是野生種,生於路邊、田野、山坡

食用:3~4月採收嫩莖葉,供炒食用。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兩種,均可食用,藥用以紅梗馬蘭頭為佳。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4.馬齒莧

古典說:李時珍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

外觀:無毛。莖平卧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莖紫紅色。

分布地:馬齒莧生命力非常強,耐旱亦耐澇,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

食用:馬齒莧生食、烹食均可,柔軟的莖可像菠菜一樣烹制。不過如果對它強烈的味道不太習慣的話,就不要用太多。馬齒莧和碎蘿蔔或馬鈴薯泥一起做,味道很好,也可以和洋蔥或番茄一起烹飪,其莖和葉可用醋腌泡食用。

5.小茴香

古典說:最早載於《唐本草》列入草部。李時珍將其移入《本草綱目》菜部,並說:「俚俗多懷之矜衽咀嚼,恐懷香之名或以此也。」

外觀:全株具特殊香辛味,表面有白粉。葉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夏季開黃色花。

分布地:茴香喜冷涼氣候,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生長和品質,要空氣相對濕度和濕潤的土壤,不宜乾旱。比起新余來,在萍鄉地區尤為常見。

食用:細葉及葉柄往往是在植株較嫩的時候才茴香肥厚的葉鞘部鮮嫩質脆,一般切成細絲放入調味品涼拌生食,也可配以各種肉類炒食。

6.芡實

古典說:早在兩千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芡實列為上品,有「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的記載。

分布地:生於池沼湖泊中

食用:根莖可以拿來炒食。用芡實與瘦肉同燉,對解除神經病、頭痛、關節痛、腰腿痛等虛弱癥狀,有很大的好處。

7.枸杞

古典說:《本草綱目》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果實稱枸杞子,嫩葉稱枸杞頭,常見種類為枸杞。

外觀:落葉灌木,多分枝,枝細長,拱形,有條棱,常有刺。漿果卵形或長圓形,深紅色或橘紅色。

分布地:適應性強、省內各地丘陵山坡、田邊地頭均可找到。性喜乾旱、土壤疏鬆肥沃的環境條件。歐里白梅村,就有曬枸杞的習慣。

食用:3~4月開始採收嫩莖葉可直到11月止,以炒食為主,人們常常把它用來炒蛋或做湯菜用,品味很好。枸杞子則是很好的中藥材,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

8.梔子

古典說:《本草綱目》說,梔子,葉如兔耳,濃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蜀中有紅梔子,花爛紅色,其實染物則赭紅色。

外觀:灌木,高0.3~3米,嫩枝常披短毛,枝圓柱形。葉對生,葉形多樣。

分布地:是一種多年生常綠灌木。丘陵山區均有分布。適應性很強,耐熱、耐旱、耐瘠薄土壤。

食用:花白色、有芳香味,5~6月陸續開放,以花供炒食用、鮮花有澀味,需用開水稍燙後再炒食。也具有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桅仁有助通大便。

9.木槿

古典說:李時珍說,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詩》雲「顏如舜華」即此。

外觀: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cm,寬2~4cm。

分布地:贛州、吉安、撫州、上饒、宜春等地普遍分布。適應性強、耐熱、耐旱、耐瘠薄。

食用:6~8月開花,以花供食用,炒食或與肉、蛋、豆腐作湯,質地柔軟而帶滑性,品質好。

10.烏蕨

古典說:《本草綱目》載:「其根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櫃粘,盪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外觀: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被赤褐色的鑽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至褐禾稈色,有光澤。

分布地:丘陵山區均有分布。多生於林邊或灌叢邊、梯田邊草叢中以及山區村落附近均極常見。仙女湖九龍山有許多蕨菜和水芹菜。

食用:4~5月可採收嫩葉芽供炒食用、質脆嫩,纖維少、品質較好,10月至次年2月挖其根莖制澱粉,蔗粉味甜,性冷而滑、富有營養價值。

12.野韭菜

古典說:《千金·食治》載「宜腎、主大小便數,去煩熱」。《本草拾遺》載「生毛髮。」外形比人工種植的韭菜更粗壯。

外觀:長30~40厘米,寬1.5~2.5厘米,綠色,具明顯中脈,在葉背突起。

分布地:草原、山坡上均可生長。野韭菜喜在潮濕的山林、坡地生長,在低洼潮濕肥沃的田頭、地邊長勢更旺。

食用:野韭菜的花、莖、葉全年可食,可用於拌、腌、炒、做湯、制粥、調餡等。秋季還可掘其鬚根食用。陰虛火旺、瘡瘍目疾、消化不良者忌食。

13.折耳根

古典說:學名魚腥草,名見《名醫別錄》。唐蘇頌說:「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

外觀:草本,高31~50厘米;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上被毛,有時帶紫紅色。

分布地:野生於陰濕或水邊低地,喜溫暖潮濕環境,忌乾旱。耐寒,怕強光,在-15℃可越冬。土壤以肥沃的砂質壤土及腐殖質壤土生長最好,不宜於黏土和鹼性土壤栽培。

食用:魚腥草生熟均可食用,夏季常用魚腥草搭配苦蒜、香菜等涼拌食用,清熱又下飯;也可作為清熱藥材,用於煲水和煲涼茶飲用,以做祛濕降火之用。魚腥草在熟食方面,可用於搭配肉類燉湯、熬粥等,但更多的做法是搭配香腸、臘肉等一起炒食。

小新說

春天到了,

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動了呢?

帶上你的小鐵鍬,

跨上小籃子

去挖野菜吧~

那是春的清新,

是春天的味道!

你家附近都有哪些野菜,

別忘了留言告訴小新,

也給小新的吃貨粉絲們發發福利……

最後,新的一年,

聽說,zan數太低,

過年加班費要打折扣o(╥﹏╥)o

謝謝各位啦~

祝大家:

財源滾滾,大吉大利!

來源:新余日報、江南都市報等綜合

貼片:吳彥樾

編輯:陳玉霞 值班編輯:謝丹

投稿郵箱:xinyuapp@126.com

大家都在看

我和10W+中間就差你一次zhuan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余發布 的精彩文章:

注意!下個月起,新余這些路段人行道停車要被貼罰單

TAG:新余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