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蛋雕傳承人拿起了電動刀 別奇怪 這只是非遺傳承的一種創新

蛋雕傳承人拿起了電動刀 別奇怪 這只是非遺傳承的一種創新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發自台灣南投縣

2月21日,在台灣南投縣舉辦的「歡樂春節」熊貓故里·錦繡四川——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即將閉幕。

本次廟會有一個展示四川非遺文化的專場,12位非遺傳承人在這裡通過「手上功夫」與台灣民眾互動。

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此次赴台交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寶島掀起不小的熱潮,引得民眾競相購買,讓12位來自四川的非遺傳承人更添信心,也讓他們切身感覺到台灣在飲茶文化及文創氛圍等諸多方面,與非遺文化傳承相得益彰。大家都希望今後能多多參與這樣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讓寶島民眾更多感受到四川的文化魅力,也為四川非遺在台灣得到傳承搭建橋樑。

活動即將結束,這一批非遺傳承人們在一起交流著一個嚴肅話題:如何讓非遺走得更遠?如何不再出現非遺傳承斷代或者無人願意接力的現象?

每個非遺傳承人的答案或許都不一樣,但在這裡,記者從他們的答案中找到了一個共性:那就是要創新。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蛋雕傳承人蔡忠貴

新技術也可以為我所用

蛋雕傳承人蔡忠貴能在雞蛋、鵝蛋、鵪鶉蛋上作畫,還可以做鏤空畫,在易碎品上動刀,時刻都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更別說那些難度係數超高的鏤空畫。他的作品不僅是在蛋殼上作畫,還運用聲光電,讓蛋雕更立體更時尚。

他認為,創新能讓非遺走得更遠。

「我們非遺傳承人不能墨守成規,比如說,我就會使用電動刀來搞創作,這樣的創新在一些人看來就存在爭議,我們要摒棄狹隘的傳承觀念,要勇於接受新鮮事物與新的技術。」蔡忠貴說,時代在發展,非遺傳承人不能拒絕技術進步,要用新技術為非遺傳承服務。

竹編傳承人陳雲華

創新與時代同頻共振就會活力無限

竹編傳承人陳雲華把非遺做成了一個產業,去年一年創收5億元。

「我的竹編是在堅守的基礎上有了創新,這種創新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每次創新開發的新產品都與市場緊密結合,給了非遺竹編賦予了生命的活力。」陳雲華說,非遺不創新就容易走入死胡同,創新,如果能與市場結合反而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他以自己的發展舉例,最初,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電風扇的時代,他的主打竹編產品扇子的功能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當時市場需求旺盛得很,他們也賺得盆滿缽滿。後來,人民群眾的物資生活條件好了,他就琢磨給竹編賦予藝術的功能,用竹編作畫寫字,創造更高的附加值,身價倍增。當今,他在思索:要讓竹編從藝術回歸到生活。為此,他研究市場,開發出系列周邊產品,比如竹包,接下來還要開發竹編手機包等。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願意出高價買竹包?」陳雲華分析,這與當今人們推崇環保生活理念相關。

為了把竹編藝術推向世界,去年陳雲華在馬來西亞成立了「一帶一路」東南亞竹藝文化發展聯盟,他被推舉為「盟主」。他透露,今年,他將在歐州開建竹編基地,讓更廣闊的世界觸摸到四川獨特的竹編文化。

他總結:非遺的創新只要與時代同頻共振了就會活力無限。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茶祥子」蔣維明

非遺要運用好現代管理技術

「茶祥子」蔣維明則認為,非遺之所以難以傳承下去,是因為很多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更多靠耳傳口授,缺乏總結與歸納。在當代,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在總結與歸納方面多做功課。

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羌笛傳承人陳海元的點贊,陳海元說,我們要總結成文字材料,甚至寫成書,讓它能夠代代相傳。事實上,他就是這麼實踐的,他與傳承人合作寫了幾本羌笛的書籍,通過書籍走進課堂,走進更多大眾的身邊,讓更多人了解它,也讓更多人愛上它,傳承也就變得更加輕鬆。

「如何讓非遺走得更遠?我們要借用現代科學的管理技術。」蔣維明認為,現代科學管理技術能夠讓非遺更加規範,也更加容易得到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一威遠「牛兒」把春鬧 四代同台山歌滿婆城
《無問西東》票房破7億 章子怡提前給華西-封面讀者拜年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