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可前朝的歷史藝術
無問西東的影評其實還有這一篇。但這一篇幾乎和原來的電影都沒關係了,不過有感而發,所以不當成影評也罷。
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大一統朝代,幾乎沒有一個是全面否定前朝的。大家走的套路無例外是講天道變化,神器易主,但卻不會將前朝視為「偽朝"。夾雜了陰陽家理論的儒學實際上只是對這件事情的理論映射,比如五行相生,五德相剋什麼的。但即便是鎬京年代的西周,實踐上周天子也是只否定紂王,不否定殷商的(還封了宋國)。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蒙元早期,但到了蒙元尾聲的時候脫脫還是在宋史裡頭極力為趙宋唱了讚歌。
這件事情很有意思,為什麼所有大一統的朝代都要儘可能肯定前朝的功績?
肯定前朝功績有利於選擇性吸收前朝的歷史養分,如承繼前朝留下來的文治武功。反正歷史的大筆握在掌權者手裡,天下的刀柄盡歸於新統治者之手,國史館褒獎前朝忠烈,不僅可以化解前朝遺民的忿忿,激發民氣,也能順利成章把前朝對自己有利的條約,規章,宮殿,一切無形有形的東西承繼下來。但歷史有時候會出一些難題。
一個難題是前朝未滅。
清軍入關之時,打的是替朱由檢復仇的旗號,而當時的大明朝廷,做的是聯虜平寇的美夢。且不說南直隸袞袞諸公鼠目寸光,南明不僅沒有岳飛,連半個趙構都找不到。單說滿清,其實入關之初講的就是崇禎有德無道,天命歸於滿洲。換言之,在明帝國即將崩盤的時候,清在官方輿論上對明是明確肯定態度。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宣傳一大堆國讎家恨,但多爾袞卻很聰明。這種輿論戰配合強大的武力,在全國範圍形成快速擊破的效果。
不說別的,就說明朝親藩,流落江南以福王,潞王為尊。福王就是南明的弘光皇帝,是神宗皇帝親孫。他是被俘虜倒是不必說。潞王卻是明明可以抵抗,也可以跑路,卻主動投降。潞王是神宗弟弟一系後人。明朝後期兄弟親藩的關係都是極好,神宗和他弟弟,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弟都是中國歷史罕見的兄弟情深,因而潞王在政治上影響非同凡響。可就是這樣一位所謂賢王,卻在極力主張在杭州投降。漢滅西晉之戰,金滅宋之戰,乃至日後滿清對南明的追襲戰,都沒有出現過被征服方頂級宗室在多種選擇情景下卻著急投降的套路,潞王的情況實在太特殊了。(司馬家和趙佶他們都是實在沒辦法了,也無路可滾)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典型的大慫包。這位爺的確是無能,奔走到緬甸吃土,禁衛軍的武器都不要,也他從來沒有過投降滿清的想法。這並不是因為這位爺多麼有氣節,而是因為這位爺知道,文臣武將可以換個公司打工,自己是大明公司股東,股票沒辦法換成大清公司的,投降只能死。可在清軍攻破浙江之前,由於他們宣傳的是肯定前朝,對明親王進行恩養,智商欠費的潞王就投降了。
當然,即便是清國的這種宣傳也很難長期持續下去。最大的問題在於,你不斷宣傳大明無錯,等於在鼓勵天下仁人志士投奔大明。大明未滅,理論上大明的親王就不能安心恩養下去。果然,潞王和福王很快就被咔咔咔在菜市口了。大清對大明全面肯定,要等到全國地緣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既然朱由榔被勒死,自然康熙就可以去祭拜朱元璋了。既然明鄭滅亡,海內外再無明朝正朔,自然乾隆就可以去把洪承疇畫成白臉,卻追尊南明志士了。即便如此,康熙爺和乾隆爺也把志大才疏,迂腐誤國的史可法捧上了天,卻決計不敢多提張煌言,鄭成功,更不敢把閻應元這樣的好漢拿出來紀念。因為前者只是一個忠臣孝子的木偶,難道你真讓百姓去學那些有才能的大明志士仁人?
順便說一句,後人說吳三桂應該在雲南養寇——養幾個山賊還可以,大清怎麼可能允許你養四大親藩的桂王殿下。吳三桂本人在山海關之後就是無路可走的。
再順便說下史可法。史可法在南直隸,先在擁立上猶豫不決喪失了中央權柄,又在江北四鎮實力尚且雄厚的情況下,在軍閥想要和他結親的前提下斷然以對方文化逼格不夠斷然拒絕。清朝修的歷史把馬士英和江南四鎮都塗上了白臉,可是馬相是不投降的,而黃得功也是兵敗身死。史可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把自己放到死地,殉了社稷。但史可法不要說是有文天祥,李庭芝一半本事,就算是讓盧象升,張蒼水,鄭成功這些人和史公易地而處,福王就是第二個趙構。
回到結論,就是前朝社稷若是尚在,哪怕就存了個朔望在,就很難徹底肯定前朝的功績。
第二個難題則是無法切割亂臣賊子,有道無道。
肯定前朝的一個重大藝術,在於切割出亂臣賊子,無道昏君之類,把前朝的一部分當成功績去說,另一部分則去否定掉。清朝,明朝,在這些問題上都毫無壓力。明太祖在北伐時一方面鼓吹鬍無百年之運,罵王保保這些個沒前途的傢伙,另一面卻也肯定忽必烈的豐功偉績。清朝一面把明親藩全部屠戮乾淨,一面卻給遙遠的支系封了個官,扔一些冷豬肉。
這方面遇到的難題最大的,是漢朝和唐朝。漢繼秦而起,而秦二世而亡。公平講,始皇帝如果再活三十年,秦帝國會不會是同樣的命運,也未可知。秦是一次法家濫用民力的大實驗,趙高固然加速了敗亡的進程,但嬴政所設計的制度恐怕也不是可持久的。漢初政策方面無為而治,所謂反其道而行之,但仍不願意徹底否定秦始皇帝。
楊廣則是運氣太差。東征西討,平定江南,胡人一致吹捧。運河本來就是「千里賴通波」,高句麗原本也是中原心腹大患,唐帝國一樣犧牲三代帝王,濫用民力平定掉。楊廣文章也是極好的。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書法可以作偽,蔡京就是個例子。但文章很難作偽,寫出這樣句子的君王,哪怕最後喪失生活的希望,也不可能是一個酒色之輩。為了切割無道昏君,唐帝國只能編造一些楊廣殺父欺兄的傳說,並把平定江南,統一天下這麼大的功勞,全部歸因於楊堅本人。實際上,李世民開啟的盛世,倒有一半的制度創建的貢獻要落在楊廣身上。
但唐朝和漢朝,其遇到的歷史問題還不是最棘手的。假如說,在楊廣活捉陳叔寶,統一全國的時候,楊堅就已經死掉,那李淵李世民該有多尷尬。如果這樣,就等於隋朝開國的皇帝就是亡國的皇帝!肯定也不是,否定也不是,那到底怎麼評價楊廣。再多一個假如,楊堅不但早死,楊廣還沒有在江都被砍了脖子,而是北逃突厥,成了受可汗保護的小朝廷,還奉了隋國的正朔。
我好開腦洞,萬一真的發生此一局面,天策上將怕是只能說平陳也好,制度創立也好,都是我大唐高祖李淵在太原府秉承楊堅遺址給暗中策劃的,畢竟李家也的確做過楊家的官。再給楊廣貼一個「偽主」的標籤。然後,只能儘可能淡化平定建康戰役,西征吐谷渾戰役,東征高句麗戰役,並且把大隋那些遠征的府兵,那些充滿了理想的青年,放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歷史位置,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這,就實在很尷尬了。
好在小朝廷總有覆滅的一天,楊廣就算逃走肯定也會老死,他的後人價值就會一天不如一天。只有讓時間撫平傷痕,幾十年後再來肯定隋朝楊家一統天下,結束亂世,開創製度的功績,撫恤下當年功臣老兵的後人。歷史是公平的,你會發現面臨「很棘手的前朝評價」的朝代,最後反而都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
有時候,歷史就是喜歡開玩笑。有時候,非不為,是不能也。好在只要文明不斷,歷史的授勛一般不會缺席,只會遲到。
TAG:阿聰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