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學規治水得水利,不科學治水得水害

科學規治水得水利,不科學治水得水害

原標題:科學規治水得水利,不科學治水得水害


水利知識小課堂


大家好,小編又和你見面啦!這期小課堂,我們繼續聊聊治水的話題。按照科學規律治水得到的是水利,不按照科學規律治水得到的是水害!

「按照科學規律治水得到的是水利,不按照科學規律治水得到的是水害!」雖然已經85歲高齡,但陳惺對自己57年的治水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陳惺,江蘇人,1944年在重慶中央大學就讀水利工程學,解放後就職於蘇北行署農水處。1950年,毛澤東提出治理淮河,他響應號召調往河南,從此紮根中原。陳惺曾任河南省水利廳副廳長兼總工程師、河南省人大常委會農業委員會主任,是一位經驗頗豐的治淮老專家。



歷史經驗證明必須重視水利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很不均勻,旱災與水災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陳惺說,只有通過水利建設和管理,對水資源進行開發、保護、調節和調配,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資源,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水利失修,抗災能力降到極點。以河南為例,在1940年~1943年持續4年的大旱災中,最旱的1942年全省各地年雨量較常年減少2.8至5.5成,造成「全年收成不及十之一二」、全省「餓死300萬人,流亡他省300多萬人,瀕於死亡邊緣等待救濟者1500多萬人」的慘象。


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把水利建設放在重要地位,收效顯著。1985年~1988年連續4年的大旱,持續時間和範圍均可與1942年大旱相當,在最旱的1986年,各地年雨量較常年偏少2.4~5.4成。雖然缺乏抗旱措施的耕地嚴重減產甚至絕收,但有灌溉能力的農田不但沒減產,反而增產,使河南全省農業總產量保持穩定增長。


治水應因地制宜、人水和諧


我國平原地區治水遭受過一次很大挫折——三年「大躍進」期間,在平原地區推行「以蓄為主」的方針。

1958年2月,河南省委在鄢陵縣馬欄鄉召開水利現場會,推廣平原大挖坑塘的經驗。在此次會議上,河南省委副書記史向生代表河南省委提出「百日基本實現水利化,永遠摘掉災區帽」的號召。這次會議吹響了河南水利建設「大躍進」的號角,同時也開了不尊重科學、按主觀意志辦事的先河。


在1958年~1960年的三年「大躍進」中,在「以蓄為主」方針的主導下,黃淮海大平原上掀起與水爭地的高潮,圈佔河灘、圍墾湖泊,省、地區、縣各級行政區劃之間普遍設置阻水障礙,使河道患上嚴重的「腸梗阻」,農田重灌輕排,造成澇、漬、鹼災害惡性發作。自1950年開始,河南糧食總產量逐年上升,1958年達到1265萬噸;1959年以後的三年間,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到1961年的685萬噸,比1949年的714萬噸還低。這時,人們才認識到「人不給水出路,水不給人生路」這句諺語的真實性。


1962年,河南下決心打開阻水障礙,疏通排水通道,重新建立人、水之間的和諧關係,局勢才得到迅速扭轉。


治水之路需科學方法護航


建國以來,山丘地區的治水目標比較明確,那就是保護、開發、利用水資源;方針比較一貫,那就是以蓄為主。50多年來基本建成了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其他小型工程為基礎,以水庫、水電站、河道整治、水利樞紐等大中型工程為骨幹的山區水利體系。

平原地區的治水則遠比山區複雜,特別是黃淮海大平原。它主要是黃河擺動泛濫、沉積形成的產物,一面臨海,三面環山,山區洪水來勢猛與平原排水慢的矛盾十分突出,洪、澇、鹼、沙多種災害並存,是全國治水的難點之一。除「大躍進」走了三年彎路以外,20世紀50、60、70年代,河南在此大平原上大致經歷了以防洪、除澇、抗旱灌溉為主要目標的三個治理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到多目標綜合治理階段,逐步形成了立足於排,排、蓄、灌、保相結合,旱、澇、鹼、沙綜合治理的平原水利體系。


陳惺告訴記者,任何水利工程都有正負兩方面效應,必須全面規劃,發揮正面效應,消除或減小負面效應。他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情:河南沿黃地區建國初期就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建有人民勝利渠、花園口、黑崗口等引黃灌渠,發揮了較好效果。「大躍進」期間,由於推行「大引、大灌、大蓄」方針,年最大引水量達130億立方米,導致黃河水挾帶的大量泥沙嚴重淤塞河道,對澇、漬、鹼災害惡性發作推波助瀾。水利部門為了緩解這種狀況,於1962年決定,除人民勝利渠以外暫停引黃,提出「挖河排水,打井抗旱,除澇治鹼,植樹防沙」的平原治水辦法。但是到1965年,旱的矛盾又開始凸顯,於是又決定恢復引黃,經過10多年,發展到每年引黃水40多億立方米的水平。此時,有人主張大步擴大引黃;有人認為擴大引黃配套工程要跟上、負面效應要解決好,否則又要重蹈鹼地、淤河的覆轍。1978年12月,陳惺提出科學引黃:「一要處理泥沙,渠首修沉沙池,粗沙沉池、細淤肥田;二要有灌有排,防止澇鹼;三要渠系配套,防止大水漫灌,提高灌排質量;四要井渠結合,兩水並用,用地下蓄水層進行調節,提高灌溉保證率,並降低地下水位。」之後,陳惺向當時的水利部長錢正英彙報,得到她的讚許,並同意增加河南的引黃工程經費。


「水利工作中充滿著看似矛盾而又可以統一的事物。」陳惺意味深長地說:「既要防旱又要防澇,必須旱澇兩手抓;既要蓄又要泄,必須蓄泄兼籌;局部應服從全局,全局又要照顧局部,必須統一規劃;既要開發水利,又要防止破壞環境,做到趨利避害。這就是治水的辯證法。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不斷提高,今後治水的任務還很艱巨,任重而道遠。」


牢記河南「75·8」,確保水庫安全

1975年8月河南發生的那起垮壩事件過去30年了,這場造成數萬人死亡的災難給人們留下了沉痛教訓。陳惺認為,要採取措施防止悲劇重演,必須安排非常保壩措施和加強水庫設計洪水的研。


「治水必先認識水,尊重水活動的客觀規律。」陳惺這樣告訴記者。1958年~1960年期間,由於人為誇大面上小型工程削減暴雨洪水的作用,河南省正在施工的幾座大型水庫的原設計都被認為過於保守,被任意修改。陳惺介紹說,宿鴨湖水庫原設計的12孔排水閘門被砍去7孔,只剩5孔;昭平台水庫大壩高度被削減9米。各地、縣紛起仿效,建成一大批險庫、病庫,造成多起垮壩事故。


陳惺說:「我們不但要保證設計標準內的工程安全,而且要計劃、準備好對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以盡量避免或減少災害損失。」他建議,水庫工程要在壩頂為臨時加高大壩準備條件,要在副壩或低分水嶺處準備好可以臨時炸開的非常溢洪道,對不具備非常保壩措施的水庫,要選用抗溢流的壩型或格外提高安全校核標準;河道工程要準備超標準的分、滯洪方案,以局部的較小損失減少全局損失。


「75·8」特大洪水中垮壩的板橋、石漫灘水庫,是新中國最早修建的三座大型水庫中的兩座。兩座水庫所採用的設計標準雖然是借用前蘇聯的國家標準,但是和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並沒有什麼出入。陳惺說:「問題出在對局部地區稀遇洪水的推算上,而水文學是一門統計科學,對局部地區稀遇洪水的推算,要依據較長系列的水文記錄和特大洪水的實測資料。從桐柏山、伏牛山到太行山所形成的面對大海的弧形迎風坡,在夏秋之交經常是南北氣流劇烈對撞的地帶,是暴雨的多發區,近年發生過『63·8』、『75·8』和『82·8』三次特大暴雨,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極有價值的暴雨樣本。研究這些暴雨的重現期和可移置性,對暴雨頻率研究會有很好的幫助。」


課堂小節:


1、歷史經驗證明必須重視水利


2、治水應因地制宜,人水和諧


3、治水之路需科學方法護航


4、牢記河南「75.8」,確保水庫安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利家園 的精彩文章:

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和應用現狀簡介
世界上十大著名的、但失敗的大型工程項目!

TAG:水利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