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是種怎樣的體驗,你們怎麼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叫喪偶式育兒,夠殘酷!夠無情!夠精準!夠毒辣!它指的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缺失,真正的喪偶式育兒,喪失的不是時間,而是意識,喪偶式家庭是不是廣泛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其實不常見於知乎的主要群體,白領青年、中產精英……這些人雖然經常忙的沒時間帶娃,但在意識層面,都比較認同父母、特別是父親對於孩子教育的作用。
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躲避在公共場合和孩子的過分親密,這其中,有很多父權社會帶來的刻板印象,比如父親就應該威嚴、帶孩子就應該是女人的事情,還有就是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是一種稀缺資源,帶娃消耗的不僅是體力、更多是心力,如果男性在養家糊口方面消耗了大量的心力,投入在孩子身上的,往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越是在家庭中失語,他們越是向外尋求,比如權力、比如小三、比如酒肉,直到年老之後,孫輩的誕生,往往為他們提供了第二個體驗育兒快樂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家庭中的爺爺,會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寵愛孫輩,願意主動跟孫子、孫女接觸,主動承擔接送上下學、出去玩兒等具體事務,也許除了傳宗接代這個意識層面的原因,還有彌補缺憾的潛意識情結。
喪偶式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我覺得它的產生是和整個社會分不開的。對於女性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有老公?有孩子?孩子出息?不可否認的是,也是可怕的是—大多數女性就是這麼想的,這才是喪偶式育兒的真正土壤,連女人自己都覺得養孩子應該是自己的事。
我老公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啊,差不多這句話就是女人主動為男人開脫的標準模板了,嗯《志明與春嬌》說的也是男孩長不大的故事,只不過是在婚前。身邊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媽媽(廣義上的媽還包括奶奶姥姥)伺候孩子,爸爸們則始終「還是個孩子」,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用來娛樂休閑放鬆心情,緩解上班帶來的壓力,好像就他們才配叫上班似的。
父親角色對孩子的重要性。北歐很多國家有專門的假期來給爸爸,讓他們來陪孩子成長,這假期是有薪水的喔。有人問這假期是多久呢?答案是一年。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了孩子,你可以放假一年來陪孩子,這是國家法律保護的。因為西方的教育研究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和無父親陪伴的孩子有很大差別。父親陪伴的孩子相對會更勇敢,有創造力,有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