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來自20世紀的2018預言有幾個實現了?

來自20世紀的2018預言有幾個實現了?

利維坦按:1901年1月2日和3日,一份在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與福岡四大都會區發行的體育與娛樂新聞報《體育報知》(前身為《報知新聞》)連著兩天發表了名為《二十世紀の予言》的文章,針對23項科學技術或自然現象在20世紀是否成真做了預言。你還別說,這23個預言中有12項已經實現(比如遠距離傳送照片、七天環遊世界一周、影像電話、市街鐵道等),5項部分實現(如野獸滅亡、蚊子跳蚤徹底消失等),只有6項尚未實現(如人類可以與動物自由對話、幼兒園被廢除等)。

我十分期待人類和動物的自由交流……按照《二十世紀の予言》中的描述,小學都設有專門學習動物語言的科目,可惜,至今仍未實現。

當然,具體預言到某一年,這個難度係數自然比預言在100年內高很多,比如本文對2018的預言。

文/Matt Novak

譯/喬琦

校對/斬光

原文/paleofuture.gizmodo.com/predictions-for-the-year-2018-from-the-20th-century-1821285149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喬琦在利維坦發布

「羅馬魔術師」,萊利奧·阿爾貝托·法布里亞尼(Lelio Alberto Fabriani),攝於1952年6月27日。圖源:AP

時鐘指向了2018年。此時此刻,儘管享受著許多早已習慣的酷炫科技,我們仍舊翹首以盼,期待著諸多渴望已久的夢想能夠變成現實。那麼,過去的人們是如何憧憬2018的呢?

就「2018年人類究竟達成了何等成就」這個問題來說,生活在20世紀的人們有著許許多多的想法。我們整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饗讀者。因為沒人知道未來究竟會怎樣,這些想法中的很大一部分都錯得離譜,惹人發笑,但是仍有一些預言精準無比,彷彿開了天眼。

這些預言涉及範圍很廣,從1918年對自動語音識別的憧憬,到20世紀90年代對載人探測火星的展望,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而2018年,就是人們期望的上述兩個夢想實現的年份。遺憾的是,僅就我們目前取得的成績來說,1918年的預言要比20世紀90年代的預言準確得多。

預言一:克隆人隨處可見;Metallica樂隊全體變禿頭

Metallica的鼓手Lars Ulrich。圖源:Tone Deaf

在1998年9月4日的得克薩斯報紙Amarillo Daily News上,當時還是個學生的埃米·道(Amy Tao)作出了她對2018年的一些預測。在此之前,她還對當時美國人痴迷電腦的情況作了一通調侃。當然,她也對一些音樂流派的未來作了一番憧憬,比如垃圾搖滾(譯者注,垃圾搖滾源於音樂人對20世紀末搖滾樂愈發流於形式、缺乏靈魂的不滿,可視作重金屬和朋克的一種結合)和流行音樂。

以下是摘自當期報紙的相關內容:

2018年,克隆將是一件大事。儘管還會遭受道德保守者的抗議,克隆人和克隆動物已經滿大街都是了。不想去學校?派你的克隆體去吧!心愛的寵物狗暴斃了怎麼辦?帶它的克隆體出去玩吶!接著,災難就會降臨,克隆人將執掌一切。自然人把大自然弄得一團糟,你還能指望別的結果?電腦將變得異常先進,足以徹底取代面對面的人際交流。人們也不用外出約會了;他們一生中的99%都將在電腦上度過。等等,這難道不是已經發生了嗎?

人們還會發展出一些能夠大幅提高CD性能的新科技,於是,聆聽音樂的成本將會再次上漲。理智的人會用回磁帶,因為一張CD的價格將超過20美元。朋克和垃圾搖滾將死而復生,不過科特·柯本(Kurt Cobain,Nirvana樂隊主唱)不會復活。流行音樂面目全非,並最終走向消亡。Metallica樂隊的成員們將一點點變禿,並且當鼓手拉斯(Lars Ulrich)掉光剩下的頭髮後,他們就會退休了。或者,他們也會像Aerosmith樂隊那樣不停地做手術,來永葆30多歲時的樣貌。

又一個柯林頓-萊溫斯基事件會興起,而肯尼斯·斯塔爾(Kenneth Starr,譯者注,當年調查這一事件的檢察官)將被迫從他在佛羅里達的養老宅里重出江湖,調查這一事件。人們會找到癌症的某種治癒方法,它將接受測試並大獲成功。不過,這條新聞還是沒法佔據頭版頭條,因為斯塔爾的調查結果會更加勁爆。

最後,在這20年里,我會離開得克薩斯潘漢德爾,越遠越好。

埃米·道,你在嗎?我們很想和你談談。你現在離開潘漢德爾了嗎?

預言二:2018年,自動語音識別成家常便飯(1918年)

在1980年,嚴格意義上的語音識別仍然處在設計階段。但是綽號為藍色巨人(Big Blue)的IBM公司已經推出了一台可以語音輸入的打字機。圖源:IBM

2018年,我們與機器對話之頻繁,史無前例。我們向Alexa、Google Home和Siri發送語音。而1918年的一篇報紙文章就預測了,100年後的人們將享受擁有「語音打字機」的奢華生活。

以下內容摘自1918年8月9日的紐芬蘭報紙St. Johns Daily Star:

100年後,生意人會坐在一個機器前,然後說:

尊敬的先生:您購買15號商品的訂單已收到。商品已為您預訂……

然後,這個機器就把這些詞打了出來!

好好想想吧。沒有速記員,沒有打字員——不用對機器進行任何操作,只要說說話就好了。

這可不是凡爾納(Jules Verne)或是威爾斯(H.G. Wells)筆下的科幻夢想,而是一位傑出的電氣工程師,約翰·B·弗勞爾斯(John B. Flowers)先生的設想。不得不說,這位先生理應比現實出名得多。在一家生產、銷售打字機的大公司支持下,弗勞爾斯先生現在正在開展一系列令人驚嘆的試驗。如果這些工作能夠繼續下去的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便能夠見到語音打字機了。

時至今日,自動語音識別已經成為現實,但我們擁有的許多語音識別app仍缺少一些人們「可求」的功能。我說的是我們擁有的許多語音識別app仍缺少一些人們「苛求」的功能。

去你媽的Siri!我說的是我們擁有的許多語音識別app仍缺少一些人們渴求的功能。

預言三:2018年的農夫會更像科學家(1959)

圖源:Cartoon A Day

2018年的農夫會是什麼樣子?根據20世紀50年代的一份報紙的說法,農夫的工作模式會和科學家差不多。

1959年4月17日的得克薩斯報紙Lubbock Morning Avalanche就描摹了一幅圖景。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報紙的憧憬正是20世紀50年代對未來的普遍看法。

以下內容摘自該報紙:

農夫再也不叫農夫了。他們穿著白色漿洗夾克,個個都是科學家。

種東西只要按按鈕就能完成了。「莎拉,這個冬天我們種香蕉吧,」他會這麼跟他老婆說,接著按下香蕉鍵——然後,只需要一小會兒,香蕉就蹦出來了!

他的農田裡到處都是巨大的塑料棚,裡頭的溫度和降水量全由他說了算。他還可以控制棚內「日落」和「日出」的時間。

農夫們只需端坐在控制塔內,操作那些負責播種、施肥、除草及收割的自動化機器。此外,他還有個機器可以用吸力把田地里的蔬菜瓜果全部拽出來,並且在拖回穀倉的路上加工、打包並貼上標籤,方便日後進入市場。「我已經八年沒去過南區40號大棚了,」農夫說道,「這些天我確實應該去那兒,親自檢查一番了。」

然後,他老婆就會說,「哦,亨利,沒啥好擔心的,派你的行走電子腦過去,讓它幫你把檢查報告帶回來不就行了?」

現在的農夫確實用上了許多先進技術為全世界生產糧食,不過,要說他們已經「像科學家那樣工作了」,恐怕還是一廂情願了點兒。實際上,就平均水平而言,農夫仍舊是農夫,這個評價應該是相當客觀的。

預言四:生活在2018年的人們會觀看一戰紀實影片(1918)

圖源:Live Science

現如今,我們對下一代在2018年觀看數不勝數的狂暴戰爭片已經習以為常了。不過,很明顯,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影技術還處在相對原始的階段,但是當時也越來越清楚的是,100年後的人們(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大戰(時人認為是終結一切戰爭的最後一戰)的連續鏡頭。

以下內容摘自紐約1918年11月23日的Middletown Times Press:

要是現在這代人或是後代能夠看到關於美國內戰的電影,那這個教育意義會有多大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毫無疑問,電影製片人會將這場戰爭更加清晰地印刻在這代人及後代的腦海中。感謝美國陸軍通信兵,正是有了他們,美國在剛剛結束的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才得以永存於「電影」之中。這樣一來,100年後的人們就可以親眼看看這場大戰了,不然,他們就只能去閱讀相關文字資料。昨晚在斯特拉頓上演且將在今晚再度放映的《美國答案》第二部就是一部史詩「電影」。我們美國人在法國創造的奇蹟幾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但是,一旦你觀看了大熒幕上的畫面,你就會無比信服,不再有任何懷疑。

儘管我們現在也可以觀看含有一戰真實影像資料的紀實影片,但恐怕生活在1918年的先人們沒有考慮到現在出現的一個文化隔閡。簡單地說,現在的人對老電影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更不用說有關一戰的紀實片了。

這部分是由於,相比二戰而言,美國人對一戰特別不感興趣,因為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不及二戰中的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毫無疑問,電影的年頭也是個重要問題。觀看一部來自1910年代的影片確實給人一種時間旅行的感覺,但是這種影片的製作水準著實不能與今日的影片相提並論。

所有這些因素都足以讓這類電影成為一種特殊而又特別的藝術形式,因而也頗有觀看價值,但這些都不是讓生活在2018年的人類觀看來自一個世紀前的電影的理由。

預言五:2018年載人探測火星將成現實(1996)

《火星救援》劇照。圖源:ViperSAT

最近,特朗普政府宣布了重返月球計劃及更進一步的火星計劃。不過,幾乎所有現代美國總統都會提出類似的計劃(然後不了了之)。還記得小布希說過的話嗎?還記得奧巴馬總統提出的計劃嗎?沒錯,他們都宣布過類似的項目。甚至在柯林頓總統的任期內,我們就聽到過一些相似的聲音。

實際上,我們在1996年的美國空間研究委員會年度報告里就能發現:2018年是報告中特意提到的,人類可能發射載人飛行器前往火星探測的年份。

以下是該報告中的相關內容:

如果NASA想要在2018年達成載人探測火星的願望的話,一份包含時間表的具體研究計劃必不可少。霍洛韋博士(Dr. Holloway)特意強調了這份計劃的必須性。他的這番陳述以及NASA生命科學部副主任弗蘭克·蘇爾茲曼(Frank Sulzman)所作的講話,將有助於任務小組明確他們的工作重心。隸屬NASA生命科學部和應用技術部的沃爾特·席默林(Walter Schimmerling)博士就NASA輻射研究項目的設計也作了一番陳述。

我們仍在期待載人探測火星計劃成真的那一天。儘管我們已經得到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些人的承諾(譯者注,還有行動,大家都看到了),恐怕還是得等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踏上火星。

預言六:1884年開始的地下煤火燒到2018年都沒結束(1918)

一名俄亥俄州新斯特雷茨維爾地區煤礦事故救援人員,日期不詳。圖源:Athens News

1884年,俄亥俄州新斯特雷茨維爾(New Straitsville)地區的煤礦工人在一場勞動糾紛中將一輛著了火的煤車推入了煤礦。這輛煤車引發了一場至今仍未熄滅的地下煤火。而生活在1918年的人們精準地預測到了這個結果。

1918年7月4日的印第安納州報紙Corydon Republican轉發了《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上的一篇有關這場大火的文章。該文章預測,100年後(也就是現在),人們仍能看到這場熊熊燃燒的大火。

以下內容摘自該報:

這場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火災正在俄亥俄州東南部肆虐。大火已經燒了30多年,美國1500萬噸最優質的煙煤成了它的燃料,影響區域達到18平方英里(約46.6平方公里),實際消耗了1500英畝(越6.1平方公里)的煤礦——這些地方的煤層平均厚度有9.5英尺(約2.9米),有些厚達15英尺(約4.6米)。迄今為止,所有試圖撲滅這場大火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再過100年,這場火災都不會結束。

以前的東西品質就是好,連以前放的火都這麼「經久耐用」,現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對吧?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滬江英語 的精彩文章:

Gucci,LV,雅詩蘭黛的狗年限量款是認真的嗎!它們是不是對中國風有誤會……
歐美人愛吃的炸薯條為什麼被稱作French fries?

TAG:滬江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