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不是一邊養蛙,一邊被爸媽飼養?

誰不是一邊養蛙,一邊被爸媽飼養?

前段日子風靡的「養蛙」遊戲,你玩了嗎?

有人高度讚賞它遠直擊中產階級」不求成功的快感,只願在遊戲中尋得生活中難覓的平淡」的痛點,推崇其為這個時代的反面。

也有人批判它是精神毒藥,溫水煮青蛙,麻痹現代人放棄拼搏,沉湎於眼下無追無求的「偽佛系」,如同玩這款遊戲,是在浪費生命。

更多的人發聲道:「養蛙」的過程,體會了為人父母的不易。

玩家皆以蛙母自稱

一位網友在社交網站上這樣自述玩「養蛙」遊戲的感受

一款遊戲真的有這麼大的魅力嗎,能讓不懂事的人一夜之間脫胎換骨、孝感天地?

和一般的養成類遊戲不同,「旅行青蛙」在操作上削弱了養成的部分,玩家對遊戲的操控感被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等待的隨機性。在養蛙遊戲中,適度的情感投射帶來的輕微焦慮,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無害的情感刺激,所謂的體會父母心正是由此而來。

但,這並不是我今天要說的。

今天想要說的,是這樣三個人。

他們看網上說玩這款「養蛙」遊戲,能體會天下父母心,所以急切地下載了,要知道,為人父母之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成了困擾他們將近30年的未解之謎。

K.

 Cigarettes After Sex

Cigarettes After Sex 

00:00/00:00

1

錯位的愛,是虐

小A今年34歲,雖說她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三十好幾的人,連身邊的同事朋友都鮮有人知道她的真實年齡。一來是天生麗質,歸功於多年如一日的保養,二來是她乖巧內斂,活脫一個心智未熟的少女。

34歲了尚未出嫁,所以還和父母住在一起。

小A的父母當年也是晚婚,插隊落戶回來已經28、29,由人介紹相識,30歲結的婚,31歲生下她。按年紀算起,小A的父母在小A這個年紀,已育女3年,而31年過去了,他們依舊把女兒,當3歲在撫養。

小A說,自己父母的關心有些膚淺和多餘,比如每回吃螃蟹都「教」她蟹身要順著紋路咬下去,吃得才幹凈;臨睡前經常要進閨房,代為檢查門窗是否關緊。她還經常被訓在家中走路聲太響、居家服穿得衣冠不整、出門鑰匙忘帶、回家沒先洗手。

成長的這一路,爸媽也沒少給「經驗」,受限於父母的思想格局,那些陳腐的建議並沒在幫上小A什麼忙,反倒是小A「太聽話」的性格,不懂得與時俱進、靈活變通,無論是感情還是工作,錯失了很多發展的良機。

去年年底,34歲的小A帶著人生的挫敗感在家待業過度,她沒想到日子比之前更糟了。因為暫時失業,在父母眼裡就是一個未來沒有保障的「廢人」,老兩口對她的關注程度提升到7x24小時。

已無法再忍受這種壓迫的愛,小A為了減少與父母的摩擦,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隨之而來的是噓寒問暖、送水果、問菜譜、拿東西、倒垃圾、晾衣服……

做父母的自然不放心女兒整天關在房裡,隔三差五找一些瑣碎的借口敲門進去關心她在幹嗎,實在沒什麼話可說,就沒頭沒腦來一句「我們在客廳哦,你安心忙你的」。這一幕像不像「養蛙」的人,有事沒事都習慣點進遊戲里看一眼蛙兒子?

說來都是些生活瑣事,全為自己好,拿出來計較,又顯得身為兒女的不孝。可仔細想想,也確是不像一個34歲未婚女子該有的生活。

用心理學的觀點,能很好地解釋這一切。首先要普及一個冷知識,力比多。

力比多(libido)即性力。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

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唇期(0~1歲)

肛門期(1~3歲)

性器期(3~6歲)

潛伏期(6~11歲)

生殖期(11或13歲開始)

可見,小A父母給予女兒的照料與關注,始終停留在口唇期與肛門期(即沒超出3歲),表現為這類父母的自我詩化和神話,意淫已成年的兒女,如同「肛門期」的幼兒那樣需要、依賴自己。他們反覆刷存在感,以便確認達到自我意識的強化。

GIF

「我蛙兒子外出還沒回來」、「我蛙兒子比較宅,不過特別能吃」、「蛙兒子,你什麼時候回來,路上注意安全啊」。

玩個「養蛙」遊戲,你是不是也變得內心戲豐富?

這個遊戲沒能激發出母愛,無非是對事情發展失去掌控的焦慮感。遊戲里輕度焦慮小酌怡情,生活里消除這種負面情緒的方式也簡單:別去掌控/干預就好。

事實上,小A早已是一個成年人,本該擁有自己的私生活和獨立人格,她的「叛逆」來得晚了一些,如今再來爭取這些權利,讓自己順從了三十多年的父母難以接受。

人到暮年,有子女,無所依,這導致父母更添焦慮,加倍干涉起女兒的私生活。

說來說去,是父母該放手時不放手,又怎能怪罪兒女不爭呢?他們的立場觀點未必錯,但一定是錯位的愛。

當初選擇了生兒育女,也就同時勾選了學習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該給予不同形式的愛。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這本身也督促了為人父母需保持思想進取,可是諸多中國式家庭的主宰者,自己的人格高度停滯在兒女的「肛門期」,孩子長大了,但父母的教育方法依舊只適用於幼兒,對他們來說,從思想上接納兒女的成年,等同於宣告自己不再被需要、等同於人生價值的喪失,這在我國是一種極普遍的、謊謬的養育觀念。

我們不再難理解西方教育,為何在兒女成年之時,將他們置於社會上求生,因為脫離母體是自然分娩,後天斷奶則需要人為干預。

傳統思想認為,幫助成長是父母對兒女應盡的責任,事實上一部分父母,反倒需要由小一輩來幫助他們完成精神上對家庭、子女的「斷奶」,覓得生活真正的意義。

2

根株牽連,母女同命

有一天,小B和男朋友鬧情緒,一氣之下回家了,還在氣頭上的小A衝動地向媽媽訴苦,想尋得一絲安慰。沒想到媽媽聽說男朋友這樣「欺負」小B,惱羞成怒地把小B劈頭蓋臉狠狠罵了一頓。

這完全出乎了小B的意料,被火上澆油,她欣然應戰了媽媽挑起的掐架,誓要評評理了。

「你罵我幹嗎?你有本事去罵他啊!」

「誰讓你告訴我的!怪你告訴我,我做媽的,聽了女兒被欺負,能不生氣嗎!」

「我告訴你的是他欺負我,你拿我撒氣幹嗎?」

「我聽了火大啊!外人都能欺負你,你是我生的,我怎麼就不能罵你了?」

這個邏輯也是挺令人費解的,卻是小B和母親之間經常發生的對白。

記得還有一次,小B買了一組三支顏色不同的牙刷,本來高高興興讓媽媽選一個顏色,媽媽讓她選,她就說要藍色。誰知母親一下子翻臉開始責罵她,「你一個小姑娘為什麼要喜歡藍色?為什麼不陽光?藍色是憂鬱,難怪你找不到對象!真是活該!」

小B說,媽媽講理的時候其實人特別好,畢竟將近30年都是母親一個人把她拉扯大的。

母親生性喜歡熱鬧,可惜娘家的親戚不多。所以每到過年過節,小B就邀上同學朋友到家裡來做客,母親從小到大都樂意給這些小朋友們下廚做菜,一碗碗端上來,看大家吃得熱火朝天,她在一邊滿足地笑。

家庭宣告破碎的那天,也是母親親自下的廚,兩菜一湯,懂事的小B去廚房拿了三副碗筷,母親瞬間眼淚刷刷流下,那時候的母親尚有理智,她接過小B手裡的碗筷,「以後咱母女倆好好過。」

小B的記憶里父親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後來母親交往過好幾個叔叔,但最終還是沒有再婚。小B對母親的私生活不主動過問,零星知道的那些全聽自母親酒後的抱怨,小B知道母親一直都不幸福。

一開始小B認為不幸福是父親不盡責造成的,但隨著她漸漸長大懂事,有了自己的生活見地之後,她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是單身也幸福,戀愛也幸福,結婚也幸福,離婚也幸福,因為她就是會給自己幸福的人。而母親的不幸,是給什麼她都不幸福。

小B在成年後價值觀與母親的價值觀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生活方面儘是摩擦和口角了。但日子還要過,母女倆就在思想博弈、摔摔打打中度過。

小B有過幾個男朋友,帶回家吃過飯,也車接車送過母親,通常在與母親第二到三次見面之後,人前還好端端的媽媽,人後就會找女兒發脾氣,理由都非常荒唐——

「上次他(指小B男朋友)來接機場接我們,我說行李不用他拿上樓,他還真不拿了,不像話!」

「我想給他做燉土豆,菜場賣完了,害我白跑一趟,他可真會挑日子上門,和我作對吧?」

如何在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防止心態失衡,這是學問,顯然這門課小B的母親沒有合格,因為她在人生自主建立的第一段親密關係,就應聲落馬。

小B和母親兩人對「家庭」的概念是模糊的,加之原生娘家的親戚疏於來往,導致小B母親對親密關係的建立充滿了敏感與不安,用否定的態度自我保護、質疑一切。

小B母親就是用「養蛙」的心態養大的小B,被困在了很多年前的舊情里無法自拔,如同沉湎於「養蛙」遊戲的人一樣逃避現實,所謂培養佛性,實際是消磨掉自己逐世的意志。

她的潛意識裡,認定母女關係是最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但凡有第三者(母親的男朋友或女兒的男朋友)要加入到這層關係網中來,便打破了原本穩定安全的關係,這會令小B的母親變得焦躁。

內心羸弱之人,一定是自己情緒的奴隸。一旦小B的母親惱羞成怒,習慣性向親密關係的女兒宣洩,因為她知道女兒是不可能離開自己的,夫妻可以離婚,血脈關係不害怕失去。

就像養蛙的人知道,不辭而別的蛙兒子不管去到哪裡,遊戲已被設定好,不怕它不回來。

3

如何反哺,缺席的親情

小C原本以為自己的經歷特殊,但當她在社交網站上匿名分享後,居然得到數以千計的回應,網友紛紛表示「哭紅了眼睛」、「彷彿看到了自己」,如潮水般突如其來的關心與回應令她受寵若驚,她謝過所有人,敲下「晚安,可愛的陌生人。」

小C這樣總結過往的22年,「你們的家是幸福的港灣,而我的家是痛苦的源泉。」

出生在農村,因為重男輕女,很小時候就被母親扔在了奶奶家,同樣的,奶奶也不待見她。

小時候生病,母親第一反應是家裡窮,看病得花很多錢。她只有生病的時候,才能同時見到父親和母親,可他們通常互相推諉,控訴對方的不是。

成長這一路,只要母親認為她不對就會打罵她,有時是小C年紀小不懂事,有時純粹是母親發泄情緒。管教還會動用拖鞋、尺子,打得皮開肉綻是常事,每一次母親都會責問她,知道錯了嗎?但不是每一次,都是她的錯。

9歲,小C被幾個大男孩的惡作劇嚇得大哭,回到家媽媽問她怎麼了,她哭得太傷心根本說不出話,媽媽又問了幾遍之後便沒了耐心,開始罵她,後來爸爸也過來了,兩人一起罵。

小C說,「如果髒話可以殺人,那我可能已經死了幾萬次。」

青春期的小C已經厭煩了父母家常便飯的掐架,事後來埋怨她這個女兒。她吼讓他們離婚,母親聽了又氣又傷心,「把你養這麼大一點事都不懂,我當初要不是為了你,早就離開這個家了。」父親會說,「你什麼都不懂,你怎麼就不知道體諒爸爸。」

其實小C最怕的不是父母無休止的吵罵,而是生病,因為生病不僅費錢,還要被媽媽罵。她省下生活費上醫院打點滴,一天只吃一頓飯。和挨罵比起來,挨餓又算得了什麼。

再後來父親生病了,她請假陪同上醫院,排隊做檢查的時候,父親母親又因為一句話吵了起來,小C只是勸母親小聲,不料擊潰了母親的情緒防線,拉著女兒到化驗室門口聲淚俱下地控訴,自己二十多年為家庭作出的犧牲。回到病房裡,又跟勸她的伯伯吵了起來。

小C就這樣在醫院待了一周後回了學校,同期決定放棄考研。

所以,小C活成了遊戲里佛系的蛙兒子的模樣,沒有情緒,沒有言語,讓人分不清,是冷靜還是冷漠。

好在第二年迎來大四畢業,對她來說是一個解脫,終於可以經濟獨立,開始新的生活。

可是,獨立後的某一刻,她突然意識到,爸媽真的老了,活了半輩子,沒享過什麼福,一直在互相折磨,是如此的可悲。她也曾計划過離家出走,計划過學成遠走高飛,但父母會老去,是她計劃里沒有過的。

也因為長大,她寬恕了父母,他們一無所有,他們的世界裡只有一個女兒,生活無能,只能拿女兒出氣——內心羸弱的人,又一次將情緒的刺刀,扎向手無縛雞的親人。

父母確是錯了,可身為子女,又有何資格怪罪?

小C答覆所有網友的關心,她決定要靠自己的能力贍養父母終老,她自責不夠優秀,未能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才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爭個不休。

倘若這世上有人指責她是對不稱職父母的愚孝,那麼敢問,自打降生起,生活何時給過她反選的權利?

如同你當初心血來潮,下載「旅行青蛙」APP,為你的蛙兒子取好名字,一鍵開啟它的人生,也沒徵求過它的意願。

你的蛙兒子還在遊戲里等你,而如今,你已經多久沒點進這個遊戲里,看一看它最近一次旅行給你捎回來的明信片?

父母可以棄玩。自打降生起,子女就沒有過反選的權利。

*

老 規 矩

留 下 相 片,取 走 故 事

如 若 溫 暖,當 以 轉 發 向 我 告 白

訂 閱 我,不 負 擦 肩

要 不 要

聽 我 講 陌 生 人 的 故 事

看 快 門 寫 意 人 生

那 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局者醚 的精彩文章:

TAG:當局者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