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172集《三字經》
《三字經》第五十集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接著上一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三字經》之「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歌最重要的特點即形象性和情感性:用生動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來感染人、打動人,所以人們在讀詩的時候是不知不覺就被陶冶凈化,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遠遠超過枯燥單調的說理。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孔子特彆強調學詩,用詩來教化人心,《詩經》是孔子教學中最重要的教材。孔子刪詩的標準就是「思無邪」,無邪就是正,正就是和:發乎情,止乎禮,溫柔敦厚。溫柔敦厚既是《詩經》的精神,也是《詩經》最高的美學追求。這種美學追求的具體體現即「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含蓄之美,言情而得情之正。人們長期讀詩,不但得到審美愉悅,而且被溫柔敦厚含蓄的精神慢慢浸潤從而養成自己的人格,這便是詩教的偉大作用。而且學詩可以提高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故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另外孔子還專門談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也就是說學詩能引起人美好的情感,可以藉此認識社會、交流感情、抒發憂愁,往小里說,可以學到孝順父母之道,往大里說,可以學到事君治國之道,此外還可以學到許多鳥獸草木的名稱,增廣見識。這便是孔子對詩教作用最集中全面的總結概括。現在復興國學、學習國學卻不太重視詩教,這是應引起特別注意的。
《三字經》講「號四詩,當諷詠」,諷當誦讀講,詠表示有節奏地念誦。所以學詩一定要誦讀吟詠。詩皆有韻,讀起來是很有韻味的,只有在不斷的誦吟當中,詩歌陶冶性情、轉化人格的詩教作用才能發揮。
《詩經》以其獨特的形式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標準、情感方式、人格追求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於中國文學來說,《詩經》更是其最早的源頭。沒有《詩經》就沒有優美的中國文化,沒有《詩經》就沒有中國人詩意的生存狀態。今人僅把《詩經》當文學看是遠遠不夠的,她既是優美的文學,更是豐富而深遠的經學。
因為《詩經》的內容太豐富,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廣,所以通過學習詩歌,你可以積累自己的學識,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使自己成為一個肚子里有「貨」的人,這很好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帶給人們知識的同時,能夠提高人各方面的修養。
寄語:《詩經》在帶給人們知識的同時,能夠提高一個人各個方面的修養。
在《論語》裡面記載,孔子和自己的兒子孔鯉有一段對話。孔子非常關心他自己的兒子:「你忙忙叨叨的,你是不是已經學《詩經》了?你學過詩沒有啊?」他的兒子回答孔子:「還沒有學。」孔子的回答是什麼呢?語重心長的六個字:「不學詩,無以言」。你不學詩,你憑什麼說話呢?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呢?你怎麼能說出非常漂亮的話呢?你怎麼能說出非常優雅的話?不學詩怎麼行呢?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這句話是不是僅僅針對古時候的讀書人而言呢?因為我們現代人很多人都沒有學過《詩經》,但是我們也可以講出優雅的語言,也會寫出漂亮的文章,這些難道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嗎?
恐怕還真是有關係。我來給大家舉例子。
如果我們要表達一種祝福的意思,比如我們要祝老人家健康長壽,一般要說什麼?壽比南山。《詩經》里有;如果你有朋友要搬家:恭賀你喬遷之喜!《詩經》里有;如果你要恭喜你的朋友或者你的親屬要結婚,說什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新婚燕爾,天作之合;攜手同行,白頭到老」。《詩經》里的;比如你擔憂了:我這件事想來想去,我想不明白——「憂心忡[chōng]忡、輾轉反側、戰戰兢兢、無所適從」等等。
有好多我們掛在嘴邊的話:遇到什麼事情沒辦法了,先躲一躲吧——「逃之夭夭」。其它如鳩[jiū]占鵲巢、赳赳[jiū]武夫、膚如凝脂」、信誓旦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人言可畏、衣冠楚楚、不可救藥、同仇敵愾[kài]、投桃報李、進退維谷等等,這一串都是《詩經》裡面的。你是沒有讀過《詩經》,可能我們都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讀過《詩經》,但是你腦子裡就有《詩經》,你的文化血液當中就有《詩經》。《詩經》是一種在我們身上的文化基因,只不過你可能沒意識到。
寄語:《詩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之中。
《詩經》毫無疑問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中好多詩歌反映了這麼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五六百年間的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
《詩經》分別由「國風」、「大雅」、「小雅」和「頌」四個類型,所以《三字經》中說「號四詩,當諷詠」。而「諷詠」的意思,就是對在《詩經》中記載下來的事件是有評判的,有嘲諷,有頌詠。我們通過兩首「國風」就能看到,老百姓是如何評價發生在衛國的,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的。這是兩首什麼樣的詩呢?
第一首叫《新台》。這首詩不長:
「新台有泚[cǐ],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qú]篨[chú]不鮮。新台有灑,河水浼[měi]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tiǎn]。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這詩歌的意思就是說:河邊造起一座新的樓台,河水在下面緩緩地流淌,美麗的女孩子啊,你設了一個漁網吧,你的目的是什麼啊?為了打魚嗎?「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誰知道這麼美麗的女孩子,居然逮了一隻癩蛤蟆。戚施是癩蛤蟆的意思。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東周時代的衛國,有一個公子哥,他的名字叫晉,公子晉。這個人為人非常地淫縱不檢,修養很差,是很壞的一個人。壞到什麼地步呢?他還在沒有繼位的時候,還是一個儲君的時候,就和父親的一個叫夷姜的妾私通。私通了以後,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叫伋(及)。這個公子晉一看這事兒不對勁,自己的爸爸還是衛庄公嘛,還在位子上,所以他就把這個兒子藏到了民間,偷偷地給養起來。衛庄公過世,衛國宮廷里大亂,經過非常殘酷複雜的宮廷鬥爭,公子晉在公元前718年成為了衛宣公,他自己當了國君了。
衛宣公一繼位,馬上就冷落自己的原配夫人邢妃。他本來自己也是有夫人的,就公然寵信自己庶母夷姜,因為他的爸爸已經駕崩了,他就乾脆跟這個庶母公開地出入各種場合。而且還把他們私養在民間那個伋給接回來了,立為嗣子,準備把自己的國君之位傳給這個兒子。
接回來的時候,這個伋,就叫太子伋了,也已經16歲了。在古人來講,16歲就可以到婚娶的年齡,就打算去聘娶齊僖公的長女——齊國國君的一個長女。這個衛宣公那個時候已經是國君了,還不改這個淫縱不檢的壞毛病。他聽說齊僖公的長女很漂亮,他也不顧這個是給自己兒子聘娶的,開始只想看看齊僖公的長女有多漂亮,但是沒有機會,因為不會輪到你先看嘛,所以他就動了一個壞腦筋,就派太子伋這個儲君出使宋國:「你出使吧,代表我。」這個老頭就趕緊在淇河邊上造了一個高台,就叫新台,裝飾得非常華麗。太子伋不是被他派出出使宋國了嗎,於是這個衛宣公就自己到新台去迎接齊僖公的長女。這個衛宣公一看到這個齊國的長女啊,長得亭亭玉立、貌若天仙。他本來就好色嘛,他在當儲君的時候就很好色,跟自己庶母私通。一看,乾脆就直接把這個齊僖公的長女又娶成了自己的一個夫人,或者一個妾室。
齊國是姜為姓的,所以這個齊女叫宣姜。宣姜來到了衛國,原來說好的是要嫁給公子的,嫁給太子伋的,也知道太子伋16歲跟自己年齡相當,沒想到卻嫁給了自己的公公,而且公公的樣子就是一個癩蛤蟆樣,又老又丑。她大失所望,但是她也沒辦法。周圍的老百姓,基本上剛開始時應該是衛國的老百姓看不慣,衛宣公怎麼做這種事情?就編了一首民間詩歌叫《新台》。
在《新台》後面跟著一首詩,叫《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就這麼八句,沒頭沒腦八句。翻譯成現代白話一點都不難。古代比較有地位的人稱子,所以有孔子、老子、莊子,不是誰都可以稱子的,不是兒子就可以稱子的,子是一種尊稱。「二子」,就是兩個公子,兩個比較有地位的年輕人乘船遠行,水裡漂漾他們的倒影。我思念你們,心中憂愁而牽掛。詩翻來覆去就是這個意思。
《新台》嘲諷了衛宣公先於庶母私通,又強娶兒媳的荒淫無恥,然而《二子乘舟》卻表現出對兩個公子深深的思念。那麼,這兩首詩之間有什麼關係?《二子乘舟》又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緊接著《新台》出現這麼一首詩,你馬上就會想到這詩背後還有故事,它不會那麼簡單。而且這個詩緊接著《新台》,為什麼不放在別的詩歌后面呢?孔子為什麼這樣編?一定有他的道理。
根據一些註解,根據一些古人的解釋,你再去尋找,果然才知道,這個詩就是接著《新台》這個故事講的。
這裡面的「二子」是兩個公子,一個就是太子伋。公子伋出使宋國回來,滿心歡喜,以為自己的父親給自己把媳婦給娶好了。以為太子妃娶好了,回頭一看變成自己媽了,變成自己的庶母,當然不是自己的嫡母了。太子伋回來就暈了,他馬上面臨的就是新台醜聞。但是這個太子伋很好,可能因為他早年一直被養在民間的原因,他沒有那種皇室貴族公子的那麼驕縱,反而從民間吸取了某種非常好的一種道德的滋養,非常恪守孝道,非常溫和。他發現原來要給自己迎娶的齊國的長女宣姜,現在已經成了自己的庶母,他也沒有任何怨言。
而這個宣姜,這個美女,一連給衛宣公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壽,次子叫朔,即公子壽、公子朔。說到公子壽和公子朔,這兄弟兩個雖是親兄弟,都是衛宣公和齊姜生的,但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樣。公子壽和公子伋雖然是異母所生,兄弟兩個卻非常友愛,但公子朔就跟他的哥哥公子壽,那是嫡親的哥哥,截然不同,他非常的狡詐和陰險。公子朔自己想當國君,想當國君就面臨著兩個障礙:一個是公子伋,他還是太子,還沒有廢掉;一個就是他嫡親的哥哥公子壽。這兩個都成了他成為國君道路上的絆腳石。這個公子朔是小兒子,就經常在自己的母親宣姜身邊進讒言。
公子壽、公子朔雖是親兄弟,但哥哥公子壽善良溫和,弟弟公子朔卻野心勃勃。公子朔和母親齊姜一起,不停地向衛宣公說公子伋的壞話,衛宣公終於下定決心要除掉公子伋。那麼,衛宣公會採取什麼方法去殺害公子伋?而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公元前的701年,齊僖公攻伐紀國。齊僖公現在變成了衛宣公的岳父了,就叫自己的女婿一起派兵共同討伐。衛宣公就命令太子伋出使齊國,又叫他出使,本來他結婚的時候叫他出使宋國,現在叫他出使齊國,並把一個使節授予了他。過去使節是要有身份標誌的——持節,現在我們講的外交使節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你要持著一根節,你才是代表你使者的身份。而在衛國到齊國的路上,衛宣公就和公子朔安排了殺手,就準備把太子伋給殺了,這一套也都策劃好了。但是大家別忘了,還有一子公子壽跟太子伋的關係非常好。公子壽有一次進宮去探望自己的母親宣姜的時候,得到了消息,知道了自己嫡親的弟弟和國君,還有自己的生母,準備把自己的異母大哥給剷除掉。這個公子壽我們講過,他也是一個性情非常溫和的人,一個非常講兄弟友愛的人。他拚命勸自己的母親,但是沒有什麼效果。而且他母親跟他講:「你父親這麼做,包括你弟弟這麼做,完全是為了絕後患,能夠保護你媽媽和你弟弟包括你的性命,你千萬不能泄露。」但這個公子壽,因為跟自己這個大哥太子伋關係非常好,他知道事到如今,再去向自己的父親進諫,已經沒什麼用了,他們決心已經定了,所以他就私下見太子伋,勸他趕緊避出去:「你也不要出使了,趕緊逃掉吧,留一條性命。」但太子極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回答是:「為人子則從命為孝」。作為兒子,我是必須聽從父親的命令的,這樣才是孝;「棄父之命,即為逆子。」如果我把父親交給我的使命扔在一邊,我自己跑掉了,那我就是逆子。再說了,我即使跑,我又跑到哪裡去呢?他沒有地方去了。所以他做好了一切準備,不聽公子壽的勸告,就上路了。
公子壽心想,如果我的哥哥這一次真的被人殺了,那麼父親就要立我太子了,那我怎麼辦?我將來怎麼對天下的人呢?「子不可無父,弟不可無兄」,他覺得兩難。所以,他決定替哥哥先走一步。於是他就設了一個計,代自己的哥哥而死,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由此感悟,饒過自己的哥哥。於是公子壽又招來一艘船,太子伋一艘,公子壽一艘,就是「二子乘舟」。兩艘船大家並在一起,太子極馬上要出使齊國了,公子壽就陪自己的異母哥哥太子伋喝酒,為他送行。他知道勸也勸不住,沒什麼用了,為他送行的時候,公子壽心裡是明白自己的計劃的,控制著自己的酒量。但是,太子伋心情很鬱悶,因為他完全知道這個陰謀,但他只能去死,沒有辦法,所以心情很壞。這心情一壞,喝悶酒很快就醉了。當他醉了的時候,公子壽拿了他的節,開著船先走了,同時留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哥哥。公子壽拿了使節先走,當然就碰到了事先安排好的這些殺手,這些殺手就把公子壽給殺了,並把他腦袋割下來放在盒子里。因為這些殺手殺人很簡單,我就看見有使節的人,就是太子伋,我就把他殺了。太子伋酒醒過來一看:自己弟弟的船怎麼已經開走了,再看到弟弟留給自己的信,他大驚,趕緊就下令隨從趕快開船去追趕公子壽。這個就是《二子乘舟》這個故事的由來。
《二子乘舟》表達了當時的百姓對於兩位公子的同情和頌詠。那麼,後來公子伋知道了公子壽被殺害後,會如何反應呢?兩位公子最後的結局是什麼?而孔子又為什麼要把這兩首詩編訂在一起呢?
太子伋的船往前追,就看到了公子壽的船正好迎面向自己駛來。因為已經回來了嘛,公子壽已經被殺了嘛,但太子伋不知道。太子伋也很聰明,就喝問船上的人,他說:「主公交給你們辦的事情辦好了沒有?」這些殺手不知道這個太子伋是誰啊,他也不認得,以為是衛宣公派來的密使,就捧上這個盒子,說:「我們辦好了!我們已經把這個太子伋給殺了,我們應該來請賞。」太子伋打開一看,裡面裝著自己弟弟的頭顱,知道自己沒有能夠追上自己的弟弟,當時就叫冤枉啊。旁邊的殺手覺納悶:「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嘛,父親殺兒子嘛,有什麼好冤枉的?」這時候太子伋就回答:「我才是真正的太子伋,我得罪了自己的父親,父親要殺我。但這是我的弟弟,他有什麼罪?他得罪了誰?你們為什麼要殺他?」這些殺手這時候才知道自己搞錯了。而這個太子伋就告訴這些殺手:「我不會跑的,我跑你們也沒有辦法交差。這樣吧,你們現在知道我是太子伋了,你們乾脆把我的頭也砍下來,能夠完成我國君父親交給你們的使命,也好彌補你們誤殺之罪。」因為你們誤殺了嘛,誤殺以後回去沒法復命嘛,由此可見太子伋是一個心地非常厚道的人。殺手一聽這話,當然也就不客氣了,就把太子伋也殺了。這就把二子都殺了。把這兩個公子的頭都裝好,回到衛國向衛宣公復命。而衛宣公聽到太子伋和公子壽居然同時被殺的時候,當時就昏過去了,因為畢竟是兩個兒子,而且後面這個兒子他還是喜歡的,所以就大叫:「齊姜誤我!齊姜誤我!」他就全怪在女人身上了。由於這樣的過錯,一下子把自己已經立好的儲君和將來可能要立的接班人全殺了,而且是出於自己的令命。不久,衛宣公就是因為一種痛心和一種悔恨病倒在床。很快,也就半個月,衛宣公就死了。
衛國的人非常同情這兩位公子,但是他們又不好明說,因為這兩個公子之死完全是自己國君下令乾的。大家都知道了,因為任何陰謀是瞞不過人民的。但是他們不敢說,所以衛國的人民就寫了這麼一首詩叫《二子乘舟》,在民間傳唱。
春秋時代,各個諸侯國宮廷繼位的問題不斷的發生,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彼此之間的仇殺,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因此,這個時代被孔子視作是天下大亂的時代。
既然孔子認為這個時代是天下大亂了,孔子自己覺得有什麼辦法嗎?《三字經》在講完了《詩經》之後,接著開始講《春秋》。那麼,《春秋》是誰編的?這部史書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春秋》還有一個名字叫《麟[lín]經》,這裡面又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孝行天下於2018年2月16日拙筆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人之根本孝行天下
「孝」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一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用道德之光照耀炎黃兒女,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瑰寶。可以說,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幸福人生講座第168集《三字經》
※幸福人生講座第161集《三字經》
TAG:人之根本孝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