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曾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印度為何沒有把緬甸納入其版圖?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東北部與中國接壤,東部與寮國接壤,東南部與泰國相鄰,南部為印度洋的孟加拉灣,西部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接壤,總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
緬甸與中國一衣帶水,在歷史上曾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自此,印度和緬甸同屬英國殖民地,納入英屬印度版圖範圍,那麼在後來的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印度為何沒有和緬甸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呢?銘蘇先生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印度能夠完成統一實屬沾了英國的光,因為在英國殖民印度以前,可以說印度所在的南亞大陸板塊從未真正統一過。即使印度歷史上建立的強大王朝,如孔雀王朝、莫卧兒帝國等政權也只是統一了印度大陸的部分地區。英國人靠著自己的槍炮和靈活的外交策略,使處於鬆散和割據狀態的土邦政權名義上納入英國女王的殖民版圖,為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奠定了基礎。
而緬甸在英國殖民以前是作為獨立的王國存在,英國人為了吞併緬甸地區,對緬甸發動了三次戰爭,最終佔領了整個緬甸。而作為緬甸的宗主國,中國(大清)對英國的入侵通過外交途徑表達了強烈的抗議,弱國無外交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抗議無效。當然,英國考慮到大清畢竟是緬甸的宗主國,如果沒有中國的承認,那麼英國佔領緬甸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後來由於中緬兩國邊界紛爭,中英談判邊界劃界問題,兩國簽署《緬甸條約》,由於大清缺乏外交經驗,再加上國力不行,雖然知道失去緬甸就意味著西南邊境存在危機,但最後中國爭取保留的是緬甸對大清的十年一貢,而緬甸的所有內政外交均被英國控制。
緬甸能夠與印度同在英屬印度版圖內,都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後來兩國沒有能夠走到一起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銳,緬甸脫離英屬印度。
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佛教在印度並不佔優勢,而是印度教成為印度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教,信奉佛教的人數較少,而緬甸卻是一個佛教國家,並且兩個國家的民族也完全不同。所以當緬甸劃入英屬印度後,英國加大緬甸的開發,印度向緬甸大量移民,這些移民的湧入與緬甸人產生激烈衝突,1930年緬甸爆發反對印度移民的暴動。
由於緬甸和印度矛盾的存在,英國人開始考慮新的治緬方式,允許英國控制下的緬甸政府民選首相,後來英國創建了一套緬甸憲法,允許緬甸自治,由此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屬緬甸。1942年日本佔領緬甸期間,緬甸宣布脫離英國獨立,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
其次,印度地緣實力較弱。
由於英屬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是由眾多各自獨立的土邦存在,因此1947年獨立的時候由於宗教信仰問題,英屬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獨立後,由於自身實力有限,雖佔據了南亞的大部分領土,但是未形成足夠強大的中央集權,把整個南亞板塊統一。在失去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這兩部分領土後,印度的版圖不再完整,就連東北地區的7個邦也經常在鬧獨立,分離傾向明顯。那麼印度對於緬甸的領土也只能想想而已,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已不可能。即使有一天印度有能力將緬甸納入其版圖,中國也不會答應的。
緬甸作為中印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近年來在同中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也在大力發展同印度的各方面關係,這也是印度東進戰略取得的成果。當然,中印對緬甸的競爭關係,緬甸可以從中受益,究竟是左右逢源,還是倒向其中一方,這需要緬甸認真的考量。不過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緬甸將成為中國重要的戰略支點,相比印度而言,中國更能給緬甸帶來更多的實際利益和發展機會。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