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學家凌義渠忤逆奸臣溫體仁,為言官仗義執言,最終為崇禎殉國

文學家凌義渠忤逆奸臣溫體仁,為言官仗義執言,最終為崇禎殉國

明代有很多天啟年間考中進士、後來死於崇禎朝的名臣,著名的文學家凌義渠就是其中之一。凌義渠在崇禎三年,授禮科給事中,是典型的言官。

崇禎年間,明朝的統治逐漸失控,盜賊橫生暴起。三河知縣押運著政府的三千兩官銀,半路被盜匪截殺,由於知縣的兵力相對盜匪實在太弱,餉銀被搶光。隨後知縣被上級催銀,眼看著還不上,只好自殺謝罪。即便如此,知縣的上級依舊逼迫其家人歸還失竊的餉銀。言官凌義渠聽說此事,上書說:「丟失餉銀並不是知縣的錯,因為這事逼得知縣家破人亡,恐怕天下人會對此不滿,反而真正有罪的盜賊卻得到開脫。」崇禎皇帝聽到凌義渠的話後,選擇下令寬恕知縣及他的家人。

明末農民戰爭

當時宜興、溧陽、遂安、壽昌的治安特別混亂,很多官軍焚燒搶掠大富之家。凌義渠便仗義執言上疏:「今上下盡相蒙,疆埸欺蔽為甚。官方盡濫徇,武弁幸功為甚。中樞不職,舍其大,摘其細。辨疏一入,調用隨之。自今奸弊叢生,功罪倒置,言者將杜口」。大致意思是說如今朝廷上下互不信任,互相推諉責任,奸臣與小人到處都是,身為言官經常會因為上疏而獲罪,所以都不敢直言說出現實狀況。

明朝官員

凌義渠和當時的首輔溫體仁是同鄉,但他並沒有依附溫體仁。給事中劉含輝彈劾溫體仁修飾旨意不當,結果被陷害,降官兩級。凌義渠便上疏道:「言官現在不能規勸掌權者的過失,反而被掌權者隨意捏造罪責,控制言官的進言道路。朝中大臣攬權胡作非為,言官現在不敢說真話,這將給整個國家和朝廷帶來無窮的憂患和災難。」兵部尚書張鳳翼上疏為一位被責罰的將軍辯護,結果被駁斥,然後遭到閣臣的指責。凌義渠再次直言道:「現在的狀況是到處欺瞞,官員都想著高官厚祿,武將們貪生怕死,權臣不稱職。奸臣當道,功過倒置,直言的官員都遭到打壓,未來肯定會更嚴重。」凌義渠堅決拒絕這樣的指責。

溫體仁劇照

崇禎十六年(1643年),凌義渠調任大理寺卿,結果到第二年三月,北京城就被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攻破。凌義渠聽到都城被攻破、崇禎皇帝弔死煤山的消息,大吃一驚。隨後凌義渠面對長安門的城牆號啕大哭起來,用頭撞牆,血流滿面。結果被隨從拉住,沒有當場撞死。同僚東魯門人李某趕緊拉住凌義渠,勸誡其不要太傷心,將其拉回住處。凌義渠回到官邸,燒毀了生平喜歡的書籍和自己留下的文稿。隨後寫信辭別年邁的父親,交代好所有家事後,凌義渠便割斷喉嚨自殺而死,時年五十二歲。後來,南明弘光朝廷追贈其為刑部尚書,謚號「忠正」,後來清軍入關,清朝賜謚號「忠介」。

崇禎皇帝上吊

身死國難的文學家凌義渠,沒有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寶。歷史上少了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卻多了一名當時忠君就義的臣子。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晚明如此開化,大臣與西方傳教士關係密切,卻被李自成殺死在山西
李自成兵臨荊州城下,巡撫帶著王爺逃走,明朝官員紛紛歸降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