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國家的成就是用人民節衣縮食甚至性命換來的,它會如此的恐怖和極端化?

這個國家的成就是用人民節衣縮食甚至性命換來的,它會如此的恐怖和極端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羅斯爆發了二月革命,統治俄羅斯300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

而未過多久,十月革命爆發,紅色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布爾什維克一舉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奪取政權。

俄羅斯由此進入蘇聯時代。

蘇共掌權後,俄羅斯旋即進入國力暴漲期,從20世紀10年代末到30年代末,俄羅斯大力推動國家的工業化,在短短20年時間裡,一舉超越英、法、德等歐洲老牌列強。

到二戰前夕,蘇聯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不得不說,這是很有些不合常理的。畢竟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16:俄羅斯帝國為何由盛轉衰》中,雲石君便有過分析:受限於自身環境,以及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局限,俄羅斯在19世紀下半夜的列強競賽中明顯落後,不僅遠遜於英、法等老牌列強,連美、德等後起之秀,都將其遠遠超過,甚至日本這種三流貨色,都能在日俄戰爭中將它擊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羅斯雖然勉強維持了強國身份,但論實力,已是「帝國主義中的薄弱環節」,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使得俄羅斯國力急劇消耗,幾盡油盡燈枯,以致引發革命。蘇俄誕生之初,又內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強封鎖,國家實力跌入谷底。

可就是這樣一把爛牌,居然被紅色蘇聯打的風生水起!僅僅二十年時間,蘇聯不僅將俄羅斯拉出泥潭,甚至還超越了當年沙俄鼎盛期,坐上全球第二工業國的交椅。這份華麗逆襲,在讓人咂舌的同時,也不得不問一句:蘇聯為什麼能做到?

在雲石君看來,蘇聯之所以能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普及。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16:俄羅斯帝國為何會由盛轉衰》中,雲石君曾說過:俄羅斯在19世紀上半頁曾經威震歐陸。

不過,俄羅斯之所以這麼風光,並非其文明程度高於英法等其他列強。實際上,由於俄羅斯地處歐洲文明圈邊緣,自然環境極端惡劣,又沒有好的出海通道,所以俄羅斯的文明發展水平,在列強中其實是處於較低等級的,依然保留著相當多的農耕時代殘餘。只不過,俄羅斯畢竟體量巨大,憑藉著規模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質量的不足,這才支持起了俄羅斯歐洲大國的體面。

但到19世紀下半頁,隨著工業革命成果的大範圍普及,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歐洲文明又一次出現整體性的大躍進,憑著機器大工業的東風,英、法、德、美等國的國力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質級突破,而反觀俄羅斯,由於自身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的落後,在這一次機器化大工業模式的轉型初期明顯落後。文明質量的太過落後,使得俄羅斯曾賴以維持大國地位的規模優勢被抵消,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曾經威震歐陸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

但到布爾什維克崛起時,情況已經有了改變。十月革命於1917年年底爆發,蘇聯則於1922年正式成立。這也就是說,當蘇共坐穩江山,開始進行國家經濟建設時,自18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足足過了半個世紀。

50年,這是一個不小的時間跨幅,這個過程中,那些曾經新奇、精貴的尖端前沿技術,經過不斷的改進打磨,已經走向成熟,推廣和普及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和實用性大大提高。

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個重大利好。雲石君《地緣政治116:俄羅斯帝國為何會由盛轉衰》中曾經說過,俄羅斯地處苦寒之地,國土自然環境極端惡劣,所以一些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比如鐵路等等,早已行之於英法美德,唯獨在俄羅斯,由於技術難度和建設成本的原因,遲遲未能大規模推廣普及——這也成為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頁中衰的一大主因。

但到20世紀20年代,隨著機器化大工業技術的走向成熟和成本降低,俄羅斯已經具備了講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大範圍運用於國內生產建設的可能——被視作俄羅斯國家主血管的西伯利亞鐵路,便於沙俄滅亡前夕的1916年全線通車。

俄羅斯終於等來了鳳凰涅槃的戰略契機。此時的俄羅斯,坐擁兩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地緣潛力絕對是世界一流。之前因為時勢未到——工業技術發展尚不成熟,所以無法對這些領土大規模工業開發,所以只能陷於農耕泥潭——這等於是守著金飯碗要飯。現在,人類科技的發展水平,終於到達了可以初步對凍土荒漠進行成規模工業開發的階段,俄羅斯也就搖身一變,成為那隻站在風口的豬,可以將自己龐大的地緣潛力變現。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蘇聯是十分幸運的,沙俄苦熬百年卻遲遲不至的大風,蘇聯甫一建國,便呼嘯而來。

好風憑藉力,助我上青雲!蘇聯的崛起,正當其時!

當然,除了客觀物質層面的條件具備,蘇聯的快速崛起,還離不開蘇共自身的作為:

第二:蘇共用極端暴力的方式,徹底顛覆了舊有社會關係,以全新的工業化標準塑造社會結構 打破了制約工業發展的條條框框。

蘇共以社會下層為自己的力量來源,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起家,這種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將原有社會關係和組織架構一舉清除。

當然,暴力革命也有其弊端:畢竟這種做法太過殘酷血腥,短期內造成的社會動蕩與財富損失也更大。所以,如果是普通意義的改朝換代,這種暴力革命方式未必是最好選擇。

但蘇聯對沙俄的替代,並非一般意義的改朝換代。之前雲石君已經說了,沙俄時代的俄羅斯,由於經濟基礎層面保留有大量的農耕殘餘,所以沙俄統治下的各類利益集團,也是依託這種經濟結構而成的——而他們構成了沙俄政權統治根基。

傳統勢力在利益結構上的落後,決定了他們必然會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阻礙——畢竟工業對農業的取代,會傷及他們的原有利益,而這些傳統利益集團也並不能確保自己在農業向工業轉型的過程中跟上時勢,在新經濟結構中依然保證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社會地位,所以他們天然會對經濟轉型產生抵觸。

如果不是暴力革命,而僅僅是體制內改良或者溫和革命,那俄羅斯在工業化革命中必將遭遇既得利益集團的持續性阻擾,工業化轉型的道路將充滿波折,快速崛起自然不可能實現。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的暴力革命,不失為快刀斬亂麻的良方。

當然,這種良方,是以國家財富短期內急劇消耗為代價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如果家底殷實的話,推倒重來並不划算。

但當時的俄羅斯,家底並不豐厚。由於工業化轉型的遲滯,俄羅斯自19世紀下半頁以來國運持續頹靡,耗時三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將俄羅斯所積不多的既有財富消耗殆盡。所以這個節骨眼上來一場暴力革命,對已經是窮家破業的俄羅斯來說,並不用承受太大的物質代價——反正也沒什麼可以損失的了!而好處卻是掃除社會關係層面的各種掣肘,為工業化轉型鋪平道路。因此綜合權衡,布爾什維克的暴力革命,對俄羅斯是利大於弊的。

最後,蘇共的高壓政治體制,也成為蘇聯快速崛起的重要推手。蘇聯要積蓄國力,自然需要在全國範圍內大搞工業化開發。但是首先,蘇聯國土自然環境惡劣,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凍土和荒漠;其次,俄羅斯地域遼闊,地緣與人文結構複雜,大量少數民族獨立居住在各邊緣板塊,對俄羅斯這個國家的認同感嚴重不足。

這種情況下,蘇聯要搞工業化建設與國土開發,就會面臨一個現實層面的問題:由於條件太過艱苦,或者國民對俄羅斯國家情感認同缺失,所以大家不願意響應蘇聯政府的號召,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從事高強度的工業勞動。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錢收買——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錢給夠,自然有人願意賣命。

但問題是,蘇聯沒錢!沙俄後期的工業化受阻,已經讓俄羅斯的發展陷入停滯,從曾經的「歐洲憲兵」,變為連日本這種三流貨色都打不過的「帝國主義薄弱環節」。而一戰以及後來的革命戰爭,更使得俄羅斯國家財富消耗殆盡。而蘇聯建國後,還長期面臨西方列強的圍堵封鎖,這一系列困難,使得蘇共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錢,去刺激人民賣命——它還指望著多從人民那摳點錢出來投入工業開發或者抵禦外部威脅呢,哪還有餘糧去激勵民眾?

既然沒有胡蘿蔔,那還要逼民眾賣命幹活,就只有靠大棒了。蘇聯在國內施行高壓政治,用強力威懾民眾,逼迫他們按照國家意志從事勞動——而且還不敢要求太多報酬。通過這個方法,蘇聯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完成了俄羅斯大國崛起的原始積累。

綜上所述,蘇聯的快速崛起,既有時勢使然的客觀條件,也有蘇共政權積極作為的主觀推動。當然,如果從人文角度來看,蘇聯的某些做法確實有些極端甚至野蠻,但從現實角度而言,也正是多虧了這種強制力,俄羅斯才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浴火重生,不僅沒有像近代時的中國、土耳其等傳統地緣大國那樣,虎落平陽被犬欺,在弱肉強食的帝國時代被列強瓜分欺凌,反而一舉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一起,成為20世紀中後期的全球主宰。

而既然說到了蘇聯的高壓政治,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涉及到蘇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洗、克格勃等。為什麼蘇聯這個朝代的政治生態,會如此的恐怖和極端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杜月笙用老宅里的一桿秤當了15個銅板,又走進了一家賭場,從此……
歷朝歷代國君建都的風水寶地的開封,今日的開封,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優秀旅遊城市

TAG:愛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