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

淺談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畫要繼承傳統理論和筆墨功夫,就必須回歸自然,要在活生生的自然對象面前尋找靈感,體悟古人的表現技巧和自我感受的異同,要用現代科學的目光尋找用筆用墨的恰當表現方法,要發揮自我智慧,借鑒前人的經驗,延著人類共有的知覺感官,洞察自然形象的特徵和質感量感,稱作師法自然。繼承,絕不是古人成果的翻版。理論的正識與錯認,關係到國學藝術的發展前途。

南北朝大師謝赫的六法,是中國畫理論的支柱:「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是中國畫理論的正脈。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六法的理解也要結合時代特徵。氣韻生動:從筆墨情趣理解就應該是合理的運用濃淡乾濕白,中國畫講氣勢,講通天接地,講大氣,講豪放,不能像小腳女人走路一樣謹小慎微,這就是作畫人的氣魄,由氣魄產生氣韻;骨法用筆就是要力透紙背,沉穩有力,如刀刻木,如錐畫沙,用筆不能飛快,飛快則飄忽,不能重壓,重壓則僵化,要控制用筆的腕力,則稱骨法用筆;經營位置:就是總體考慮畫面的疏密關係,大小方向位置,要用黃金分割率來推敲最佳布局;應物象形:就是要表現對象的真實性。真實感,並不是摹寫照片,而是通過觀察理解,默寫的技巧再造藝術形象。可以超寫實具象,可以高度概括,可以細膩,可以深入,可以精微,可以嚴謹,可以奔放。技法要依據題材的需要恰當選擇。形式服從內容,這是繪畫藝術千古不變的真理,絕不是似象非象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這樣會誤導青年人務虛不務實,拔苗助長,使其沒有根基,不成大器。繪畫「能形似」,必然是通過刻苦的專業訓練才能達到。繪畫「形不似」定是兒童和初學者所為。這是童叟皆知的常理;隨類賦色:中國傳統畫講固有色,但固有色的概念絕不是用某種顏料來代替某種物象,必須經過精心的調配才能隨類。比如畫荔枝:一組荔枝果,有熟的,有生的,有半生半熟的,豈能一致。自然界同種物質因陰陽分布不同,高低處位有差,地理環境有別,固有色也產生無窮變化;傳移模寫:是初學者學畫的方法之一,現代人學畫,注重寫生和臨摹並舉,臨摹是學習前人的經驗,寫生是感受大自然的靈氣,二者結合才是最佳教學方案。

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文明向上的象徵,理論的導向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文化要包容,不能排除異己,要打破與時代不調和的陳舊觀念,不能固步自封,學畫要築根基,要博採眾家之長,才能豐富自我,使自我逐漸強大。藝術是人性的體驗,它不分國籍,大同世界需要藝術來溝通。藝術的審美需要擴張,藝術的功能需要強化,人的眼睛就是最有說服力的用戶,這就是生理,心理體驗的科學依據。人民大眾是最好的鑒賞家。徐悲鴻大師為中國畫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當代人永遠尊敬的榜樣!

中國畫要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一些,步伐要快一些,向著全球一體,人類共命運的方向奮勇前進!前人的經驗由後人總結,前人的成果由後人認可。中國畫大膽創新,百花齊放的時代來臨了,一切對錯留給歷史驗證,留給後人評說!

孫玉德藝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玉德立體牡丹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運用東方默寫素描創作古聖先賢立體象

TAG:孫玉德立體牡丹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