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間也有大智慧
古代人對於庭園的所有幻想,最初來自於陶淵明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記》,拋開故事情節不談,光看描寫漁人進入桃源的那一段,就足以令人浮想聯翩: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如果把這一幕拍成電影,鏡頭一定是跟在漁人的背後,在黑黢黢的山洞中緩慢蛇行,走到洞口的瞬間,大量光線伴著藍天、白雲、綠草湧入眼帘,好一派海闊天空的景象。
從設計上來說,這是空間對比的手法,通過黑暗狹小的山洞來壓低內心的期待值,隨後見到明亮的光景時,便會加倍感嘆。
園林中窄門的處理
江南園林可謂是把這一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常常可以在園林中發現一扇窄窄的,只容得下一人通過的門,門後連著一座假山,穿過假山就來到另外一片天地。
這麼做一來是想通過對比讓你忘記門後空間的大小,二來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桃花源記》場景的復刻,主人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歸隱之心。
除了對比的手法,利用透視產生錯覺,是江南園林「偷面積」的又一大招。在園林里走動的時候,有時會發現一扇小門後有一條通向右邊的小路,想進去探險的時候 ,走了半步不到就迎面撞上一堵牆。
千萬別以為這堵牆是後人加建的傑作,這就是當初建園便刻意為之的「惡趣味「。那時候的人想要在城市中營造如同山林一樣廣闊的風景,但由於佔地面積受限,便想了這麼一個「餿主意」,通過一扇門、一條假路,讓你去聯想隱藏在背後廣闊的空間。硬闖進去碰壁了,就當作是「尋隱者不遇」罷。
類似的手法還運用在水面上,到過網師園的小夥伴,會發現它的水面被建築圍合成一個類方形,但又不甘心地往四個角落伸出一條條顫巍巍的觸手。
是不是覺得這個形狀有點單調,但當你在水邊行走的時候,卻又發現這片水面是如此變化多端。
比如說下圖樵風徑的水面,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感覺水面在往後面延伸,只不過被亭子擋住,我們看不見而已。
然而,妙就妙在這一切都是造園工匠的障眼法,其實水面只有這一點,只不過他算準了你在這個角度的視線,恰到好處地營造了一個無窮水面的假象而已。
而且很有趣的是,江南園林永遠在水窮處架橋。若說為了渡人,應該把橋架在中間水面才是,但顯然這裡的橋並非為了實際功能考慮,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擋住水的邊緣,讓你無法判斷水面在何處截止,因為有了橋,便認為這是一片源源不斷的活水。
在水的邊緣處架橋
造園匠人似乎和遊人打了個賭:你要是猜得准這園子的實際大小就算我輸。
很遺憾這場賭局我們是註定失敗了,因為他永遠也不會讓你看清哪怕是一片水、一座山的真實形狀。
因此,藏拙在園林中顯得格外的重要,利用植物來遮住牆面或者建築物的邊角,是最常見的做法。
老匠人種樹有一句口訣:金角銀邊草肚皮。和下圍棋是同一個道理,種在角上的樹最有價值,其次是種在邊上,最不可取的,就是空地中間。
將植物種在牆角一來是為了弱化幾何線條的生硬感,二來也是將空間的概念模糊化,讓你無從得知這個院落空間的具體形狀。
至於在哪個角種一棵什麼樣的樹,跟庭園的功能和主題也是很有關係的。
比如說我們在聽雨軒,看見種植的大片芭蕉,便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和聽覺有關的空間,最好的賞景方式是在下雨天來這裡聽雨打芭蕉的聲音。
文字在園林景觀中,好比是掛畫運用在我們的家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一方面它道出了這個景點的主題,當你看不懂某個景點的時候,不妨讀讀這裡的匾額楹聯,就能夠破解它的謎題。而另一方面,園主也藉由對景點的題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境。
比如說網師園中的濯纓水閣,就是藉由漁父的典故,道出了主人雖然過著歸隱的生活,但依舊希望在適當的時機能夠積極入世的心態。
?
TAG:小桐家居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