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的十二美人為何都穿漢服?

清朝的十二美人為何都穿漢服?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新生共和國建立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楊臣彬和石雨春輕輕推開庫房的大門,在清點庫房時,意外發現了一組巨大的絹畫,每幅有近2米高,近1米寬,輕輕拂去上面的塵土,十二位古裝美人的冰機雪骨便顯露出來。這些舊時代的美女,在新時代里羞怯地露個面,隨機又在大海一樣浩瀚的故宮文物中隱了身。

三十多年後,有人又重新提起它們。不是因為它們在藝術上讓人難忘,而是它們的背後有越來越多的疑問冒出,它們的未知性,放大了它們本身的魅力

首先,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作者,因為畫上沒有款識。其次沒有人知道這些美人是誰,它們的身份可疑。

從歷史的卷宗中,我們可以查到雍正《美人把鏡圖》四首,其中前兩首是:

手摘寒梅檻畔枝,新香細蕊上簪遲。翠鬟梳就頻臨鏡,只覺紅顏減舊時。

曉妝髻扦碧瑤簪,多少情懷倩竹吟。風調每憐誰解會,分明對面有知心。

與美人圖屏風上的文字只有幾字之差,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楊新先生認為:「這是草稿與定稿的區別,從遣詞措意來看,顯然畫面上的是草稿。」但無論怎樣,這些詩稿,把目標鎖定在雍正身上。

然而,宮廷人物畫是為皇室服務的,它的首要目的是為皇室或成員留下真實的影像,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作品。楊伯達先生曾經指出,朝廷對后妃畫像的控制十分嚴格,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

從繪畫性質上來看,《十二美人圖》應納入歷代美人圖的序列,而不能視為后妃畫像。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服裝的款式不僅是個人生活的小節,而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畫面上的美人著裝一律是漢服

為何會這樣?

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雍正通過禁忌來展現自己的權力,因為受到禁忌的是其他人,而作為皇帝,自己是不受任何禁忌約束的。

無論雍正如何成功,如果過殘暴的手段統治,但他也是一個人,仍然在內心守護著別人無法察覺的情感。每個人心中都有無法向他人展現的角落、無法訴說的痛苦,皇帝也不例外。皇帝是孤獨的

從《雍正行樂圖》到《十二美人圖》,構成的是一個傳統的漢文化的世界,對於滿族統治者,卻是一個嶄新的、極具刺激性的世界,它不僅是空間的拓展,更是文化和精神的拓展

儘管順治時期在保留滿漢習俗的同時已經開始學習漢族文化,但雍正自登基那一年,就追封孔夫子先世為王,他對孔子的崇拜、對漢文化的全面接受,遠遠超越了他的前輩,而這些美人圖,則透露了他登基之前就已經成型的文化選擇。他在那個開闊的世界裡飲露餐菊、虛懷歸物,也找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畫中美人,不僅是它最可心的知己,甚至是他本人。

雍正《竹子院》中和《十二美人圖》中的竹子(漢文化的符號),就是他和她們的「接頭暗號」,是只有他們才彼此懂得的精神暗語。從康熙大帝到慈禧太后,清朝的每一位當權者,心底似乎都存著一份返璞歸真的田園之思,固然與他們來自東北草原的基因有關,但也多少讓我們看到他們威嚴的政治面具之下的另一副人性面孔

從這個角度來說,雍正非但不是文化上的征服者,相反是被征服者,那些柔弱、婉約的美人,以女性特有的溫柔的手,撫平了雍正心頭難以訴說的創傷,讓他那顆被貪婪、慾念和仇恨糾纏不休的內心,得到暫時的平息。

這十二美人品貌端莊、舉止高雅,縱有幾分清冷孤寂之感,卻正與雍正本人的孤獨遙相呼應,為他們在精神上找准了契合點。她們沉默不語,卻成為他最信任的交流對象,他們守口如瓶,讓他的訴求有了安全感。

就在雍正對自己的前途和茫然感到焦慮的時刻,畫上的美人也深陷在相似的煎熬中不能自拔。美人的動作,與其說「具有肉體上的煽動性」,不如說深刻地體現了他們的孤獨。無論是手持銅鏡的顧影自憐,守在爐邊默默凝視雪花飄落,被一點燭光照亮的清寂面龐,還是數著念珠在時間中的等待哭熬……那些波瀾不興的表情背後,是她們起伏不定的內心,而這樣的情緒,又恰恰是對雍正精神狀態的最真實的寫照。

畫屏內外這種驚人的對稱性告訴我們,雍正的用意比身體慾望的滿足要深刻的多,那是一種尋求精神共鳴的努力。孤獨的她們等待男人的到來,而孤獨的雍正,也期盼著她們的相伴。既然雍正把自己當做李白式的高潔之士,畫中美人如身穿漢服,就顯得無比怪異了,這就是他要求她們身著漢服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聿斯YOUTHINKERS 的精彩文章:

東方和西方,誰的世界更完整?
風水輪流轉,仿仿更賺錢

TAG:聿斯YOUTHINK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