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話本小說為何常有「淫尼」形象出現? 只有一個原因

明朝話本小說為何常有「淫尼」形象出現? 只有一個原因

原標題:明朝話本小說為何常有「淫尼」形象出現? 只有一個原因


「淫尼」現象在明朝話本小說中屢見不鮮,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明朝的話本小說當然也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三綱五常」、「女誡七出」,封建王朝對女性的禁錮可謂是深入骨髓,儘管明朝婦女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如明朝婦女擁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權,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出離婚、改嫁的要求。


但是深受封建思想浸淫的社會,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明朝自建國以來,明太祖屢興大獄,明成祖五征漠北,乃至於之後的明英宗親征也先被俘,加上各地農民起義,青壯年可謂是死傷無數,兵士為國犧牲,那他們的妻子母親怎麼辦?

出家——這是很多明朝婦女喪夫喪子之後的選擇。


明末清初人陸衡曾寫道,「每見人家婦女,或喪夫,或無子,即有夫有子,而別有不得已,輒忿然出家,薙去其發。」甚至有過「……縉紳之家,許嫁而未婚者,偶值其變,父母翁姑好名,高談守節,強其女從之,非不傳譽一時,其如青春難度,每借焚修之際,以出家為上策……」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明朝女性出家,或是喪夫喪子,無所依靠無奈出家;或是心有苦衷無處申訴,只能「忿然出家」;更有甚者,因為父母長輩喜好清譽,被逼守節,以致最後出家。


可見,明朝的許多婦女出家實乃無奈之舉,是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被出家」的。因此,這部分出家的「尼姑」大多並不會以佛教教義為信仰,甚至是無視佛教的清規戒律。


於是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淫尼」、「惡尼」。她們打著出家人的旗號,遊走於市井之間,交通於達官顯貴或販夫走卒,或為斂財,或為情色,甚至不惜殺人越貨。

她們,就成了文人筆下創作的原型。


這也是話本小說中常見淫尼現象的原因之一,對當時現實的反映與諷刺。


二、明朝歷代皇帝的崇道之風


說到這個,或許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明朝最為出名的道教皇帝——嘉靖皇帝,但是事實上,明朝的崇道之風,始自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


據《明書·姚廣孝傳》載,明成祖起兵當天,「出祭纛,見披髮而旌旗蔽日。太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髮仗劍相應」。

道教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說,而玄武又稱真武大帝。朱棣自起兵之日便宣稱真武大帝為自己的保護神,以至於後來遷都北京,修天地壇(即現在天壇)都有著這種心理的影子,可見其對道教的尊崇。


成祖之後,明仁宗,明孝宗,更是緊隨其後,大肆修建道觀,封賞當時的道教神人,如明仁宗封高道劉淵然為「沖虛至道六妙無為光范衍教庄靜普濟大真人」,給二品印誥,其品級與六部尚書同。


又如明成祖建武當山宮觀已極盡寬敞富麗,紫霄宮達160間,嘉靖帝還嫌不


夠,「擴大至八百間」。以至「一役之費動至億萬.……道流所居擬於宮禁。國用已耗,民力已竭……」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只允許佛道二教流傳,其他宗教一律禁絕起,在《明律集解·附例》中有這樣的記載:「凡妄稱彌勒佛、白蓮教、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令禮部榜示天下,「有稱白蓮、靈寶、火居,及僧道不務祖風,妄為論議沮令者,皆治重罪」。


因此國內主要的宗教之爭就發生在佛道之間,顯然,這場浩大甚至延續幾百年的宗教戰爭,道教是最後的贏家。


這種現實,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是,佛教的形象被醜化。因此「淫尼惡僧」在文學作品中也是屢見不鮮。


綜上,明朝話本小說中「淫尼」現象層出不窮的原因,一是反映當時確實存在的少數尼姑不守清規戒律的社會現象;二則是受到了當時崇道之風的影響,以至於在文學作品中醜化了佛教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五星上將預言:中俄不是最大敵人,此國才是最大威脅!
19世紀後的美國是如何逐漸擊敗大英帝國?原因出在英國自己本身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