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此一人!他在明清兩朝均被封為王
原標題:僅此一人!他在明清兩朝均被封為王
人生在世,大多數人追求「功名利祿」,對於封建時代的官員來說,「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是一生追求的目標,唐宋以後,異姓臣子的最高爵位基本就是公爵了,混得非常好的也就是追封為「王」,甚至有的人經過幾代加封累積之後才進到王爵,生前封王者更是屈指可數。
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主人公——孫可望,不但生前就被封為異姓王,而且在明清兩朝都被封為尊貴的「一字王」,在明朝時被封為秦王,在清朝時被封為義王。
尊貴的爵位
「秦王」這個爵位可不是隨便就可以封的,我們先來看看「秦王」這個封號有多牛。
王爵封號通常以國名和郡縣名為號,以國為名的稱為「一字王」,也就是親王,以郡縣為名,稱為「二字王」,一般為郡王,看過古裝劇的人對親王和郡王都比較熟悉了。然而在一字王裡面,又有尊卑之分,一般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接下來「周、魯、趙、魏」等又次一檔次。
其中,又以「秦王」為眾王之首。我們可以看一下唐宋以後被封為秦王的都有誰。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後被封為「秦國公」,後被晉封為「秦王」,他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是一代明君。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也曾被封為秦王,按照「金匱之盟」他理論上是宋太宗趙光義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可見秦王封號是如何的尊崇。只不過後來趙廷美被宋太宗不斷貶謫,憂悸而死。
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也被封為秦王,並就藩於西安府。朱樉是僅次於太子朱標的皇子,所以封號為秦王,以示尊崇。
由此可見,秦王一般都用於封皇子或者皇弟等直系宗室,能夠被封為秦王者,屈指可數,而以異姓封為秦王者,更是鳳毛麟角,我們來看看孫可望是如何的因緣際會而被封秦王的。
張獻忠四大養子之首
孫可望,明末張獻忠農民軍主要將領,南明永曆政權權臣。公元1630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因為他作戰勇猛,且識字又機靈,深受張獻忠的器重,成為張獻忠四大養子中的長子,其他三位為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
1644年八月(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臣之首,節制文武,成為大西軍的第二號人物。
經營雲貴
公元1646年(順治二年),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在1647年初戰死,死後整個大西軍的的重任很自然就要落到孫可望這位大西軍第二號人物的身上,此時大西軍後有追兵——清軍,前有堵截——南明,幾乎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在孫可望和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之下,大西軍余部順利衝破南明軍的堵截,油貴州進入了雲南。
在進入雲南之後,孫可望對大西軍進行了整頓,四大養子孫可望和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以事權不一,推可望為帥」,孫可望以「盟主」的身份領導大西軍,平定雲南各處叛亂,並把雲貴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進行建設,改變之前的流寇特性,恢復經濟,修養生息。
在政權方面,取消了大西政權,各將領只稱王,為以後與南明聯合掃清了障礙。
在經濟方面,改變之前的打糧追餉的流寇做法,改為切實可行的賦稅政策,使地主佃農們既能生活,又能減輕敵對情緒。
在軍事方面,孫可望等採取了十分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嚴肅軍隊紀律、加強訓練、改善軍需供應。
在孫可望與其他大西軍將領的領導下,雲南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經過幾年的集聚與休養,大西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逼封秦王
在大西軍休養生息的幾年裡,南明的實力不但沒有得到增強,反而在清軍和南明自己的內耗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削弱,雖然依然控制廣西省和廣東一部,但是已經處在了抗清的最低潮,整個南明小朝廷風雨飄搖。
1649年(永曆四年,順治七年)正當孫可望部署原大西軍由雲南入貴州,開赴四川、湖南抗清前線時,清軍向永曆朝廷管轄下的兩廣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由於南明軍隊的腐敗,很快丟失了廣東廣西兩省省會,永曆皇帝只好四處奔波,疲於奔命。在萬般無奈之下,永曆朝廷只好寄希望於原大順軍和大西軍等農民軍,派人聯絡農民軍。
因大西軍軍勢強盛,孫可望希望明朝能夠封他為秦王,但是永曆朝臣以明朝已有「秦王」(朱樉一系)為由,不願封孫為秦王,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秦王」這個封號實在太過尊貴,現在要封給一個手握重兵的異姓之臣實在太危險,而孫可望又堅持要封秦王,所以相持不下,最終永曆朝廷還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封孫可望為秦王,異姓封秦王,孫可望的功名達到了頂峰。
降清被封義王
在孫可望被封為秦王之後,他的野心進一步的膨脹,在把永曆帝接到自己的管轄地貴州安龍之後,過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日子,他名為明朝的秦王,實際過著「國主」的日子,設立行宮及兵、吏等六部,管理著南明的軍民大事,永曆帝儼然成為了一個傀儡。
與此同時,他限制南明其他實權人物與永曆皇帝的私下往來,特別是李定國、劉文秀等原大西軍的實力派,特別是在李定國「兩蹶名王」(殺死孔有德和尼堪)之後,擔心李定國功高震主,孫與李之間的猜忌更加嚴重,逐漸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八月,駐紮在貴陽的孫可望親自率十萬大軍向駐於雲南的大西軍二號人物李定國發動進攻,同室操戈。但是因為此舉不得人心,很多孫可望的大軍臨陣反戈,投降了李定國,最終孫可望大敗。最終僅剩五十餘騎隨孫可望逃回貴陽。急於復仇的孫可望,居然恬不知恥的投降了清朝,欲借清兵復仇,在他心目中他與李之間的恩怨居然高於了民族大義。
清廷對於孫可望的投降十分開心,因為孫是南明朝廷的首席重臣,不僅對南明的虛實了如指掌,而且對於招降南明官員有著很好的示範作用。
公元1658年(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二月在長沙舉行了冊封典禮,封孫可望為「義王」,一字王顯示了對孫的重視。五月初二,孫可望到達北京。清廷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岳樂帶領大批高官顯爵出城迎接,場面相當隆重。次日,順治親自在太和殿接見孫可望。十天之內,皇帝賜宴就達三次,賜銀兩次共—萬二千兩,另外賜給府第、解袍、朝衣、緞匹等,孫可望成了清廷紅極一時的人物。
入選《貳臣傳》
在南明日漸式微之後,孫可望的示範作用也隨之下降,孫本人在降清之後,很快就去世了,有記載說是生病而死,也有人說是在打獵的時候被清兵射殺,總之一句話,兔死狗烹,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尤其到了乾隆時期,清朝已經完成統一很多年了,當權者更需要忠君思想,希望臣子們都要無條件的忠於皇帝,所以乾隆命人主持編修了《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專門收錄一些在明末清初,明朝投降清朝的大臣,故稱之為《貳臣傳》。
《貳臣傳》分為甲乙兩編,甲編主要收錄入清以後對朝廷立有大功者,比如洪承疇、祖大壽、李永芳等,乙編主要收錄一些入清之後毫無建樹之人,孫可望即屬此種。
孫可望在南明時位極人臣,被封為王爵的最高等級一字親王,且封號為最尊貴的「秦」,後因權利熏心、心胸狹窄,不顧民族大義,與李定國等內鬥消耗,失敗後不顧廉恥投降清朝,滿清因為政治需要將其封為一字王「義王」,看似極為尊重,實則是「兔死狗烹」而已。
兩度被封為一字王,最終卻入選《貳臣傳》,不得不說對孫可望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忠於民族的人永遠被人銘記,而背叛民族的人永遠被人唾棄。
轉自地圖帝
※齊閔王稱帝,東方超級大國是如何淪為二流國家的?
※沙漠之鷹:澳大利亞皇家空軍頭號空戰王牌克萊夫·考德威爾小傳 上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