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年夜飯吃什麼?真吃貨才懂的古代黑暗料理大曝光

古人年夜飯吃什麼?真吃貨才懂的古代黑暗料理大曝光

文|絲絲細雨

對於中國人來說,百歲年為首,因此這跨舊迎新之際的一頓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僅要豐盛,更要能體現出美好的寓意。大約從兩千年前的先秦時期,年夜飯就已經出現在這個吃貨聚集的國家的餐桌上了。

不過,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生產技術的落後帶來的是食品加工的粗糙。小麥割下來後只簡單的脫一下殼,煮一碗麥飯就是極好的了。什麼,你說餃子?孔夫子表示沒聽過。

別小看這碗樸實的麥飯。《周禮·天官·膳夫》中有言:「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麥飯的地位可比肉要高!雖然在牙齒普遍不好的先秦可能貴族們更青睞炙烤得肥嫩的小豬羊肉。

在這裡要著重聲明:珍愛生命,遠離楚菜。楚人為了讓食物變得更加鬆軟,不惜用動物的膽汁來乳化肉類脂肪,使得很多楚菜都呈現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酸爽的苦味。這麼一來看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行為,好像也不算什麼了。

到了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人們很喜歡飲椒柏酒。這是先秦楚國(沒錯還是這個偉大的國家)用來祭神的酒,不知怎麼又和漢人信奉的壽神北斗星神扯上了關係。因此人們認為在元旦(春節)中飲此酒可得長壽。

但喝這種酒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定。晉人董勛曾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從小到大喝過去,年齡再也不是秘密。

魏晉人民則堅持著他們的嗑藥成癮、追求長生之風,過年也不懈怠。單單喝椒柏酒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屠蘇酒應運而生。這裡的屠蘇並不是《古劍奇譚》中的小鮮肉,而是一種藥劑: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裡,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搞不懂這個操作是集天地靈氣嗎?)

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里。還是小的先喝長輩墊後,來一口,神清氣爽一整年(華佗說不定就是這樣在曹操那裡失業的)。喝完酒後,就可以吃硬的咬不動的膠牙餳,和由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組成的疏經通絡、發汗健氣五辛盤,並「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感謝環境優美的古代農業社會沒有禽流感,因為雞子(雞蛋)大多是生「喝」下去。

我知道在看了這麼多古代版黑暗料理後,你可能會對隋唐的宮廷年夜飯充滿興趣。的確,隋唐的君主們很是喜歡在年夜飯上搞一點形式主義。比如說花錢從來不心疼的隋煬帝,曾經一度為他的臣子展示了什麼是有錢任性——他命人用名貴的香料在宮中堆起幾十座小山,讓它們在一夜內同時燒完,為「香飄十里」這個成語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雖然他的帝國也跟他的「火山宴」一樣就那麼燒沒了。

顯然,唐太宗李世民的心中,對於隋煬帝一直有種既羨又妒想模仿更想超越的複雜心理。你有「火山宴」,那我就擺「燭光宴」,而且排場要比你大!

然而在我等吃貨看來,這有啥值得炫耀的嗎?滿桌子的魏晉風味真的沒關係?可能唯一挽尊的機會就是太宗喜歡的野豬肉蓋飯,澆的還不是濃郁的醬汁而是茱萸水。

所幸我們的歷史還有宋朝。這個吃貨的理想時代,為之前一千多年中,歷朝歷代的貴族和平民展示了什麼叫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年夜一家人圍坐在暖爐前,可以選擇吃有「浪涌晴江雪,風翻照晚霞」之美譽的「撥霞供」(野兔肉火鍋),但有人不喜歡吃火鍋啊,那麼水點心也是極好的。

對,沒錯,水點心就是餃子。古人贊其「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那個時候的餃子卻更像水餃,還要帶湯一起喝,甚至都不叫餃子,叫混沌。

餃子界的亂賬我們就不多說了,讓我們回到年夜飯。

不管是火鍋還是餃子,吃到最後都要留一點肚子,喝一碗「博飪」(捏成貓耳朵形狀的面片湯),畢竟是時下最流行的主食嘛。

吃飽喝足可以進入嘮嗑模式了,來點零嘴啊!扭頭看桌子旁邊,肯定少不了必備果盤「百事吉」——以時令的柿子和橘子堆成,柿在上,橘在下,呈金字塔形。這還不算完,金字塔中還要插入一支柏枝。這樣一來,柏枝、柿子、橘子湊成柏、柿、橘,諧音即「百事吉」,除舊迎新,萬事大吉。

但這個不能就大刺刺上手拿著吃(特指熊孩子),破壞了整體美感多不好。不要急,這邊還有更受歡迎的爆米花。嗯,我沒寫錯,就是爆米花。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每逢春節,只要在街上聽到嘭嘭的聲音,走過去准能買到「孛婁(bei lou)」,類似於我們小時候吃過的爆米花。買回家一大捧,就是孩子們除夕守歲的最大動力。

可能宋朝人對甜食的確是真愛。女人孩子們喜歡爆米花就算了,全體家庭成員在除舊迎新時還要一起吃脆餳。這是什麼東西呢?飴糖。《石湖詞》有言:「就中脆餳專節物,四座齒頰鏘冰霜」。除夕吃顆糖,甜蜜一整年。

但這個習慣到清代就沒有了。明清時候,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終於迎來了它們的「絕對支配期」。北方年夜飯裡面沒有什麼都不能缺了餃子,明朝皇帝要吃「扁食」(餃子)配上椒柏酒,以溫身去寒。甚至入關的滿族皇帝也無法免俗,大年夜葷的素的不論,總之要來一盤。會玩的還要在餡里包入銅錢、豆子、糖果等,取個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不過清朝人可不是簡單粗暴的餃子就酒就能滿足的。在正食之前,要先搞點封建迷信:年夜飯的第一道菜必須是以魚,肉,瓜茄組成的「雜果盤」,一邊吃還要一邊絞盡腦汁的說吉利話。而南方一些地區則喜歡吃由風乾的茄蒂和其他果蔬做成的「安樂菜」。可以看出,到了清代,年夜飯終於形成了它獨有的規模和流程——有菜有肉有主食,搭配合理又吉利。

總之一句話,新年,就是要快樂。

參考文獻

《春節吃食的由來》

《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素的形成》

《春節吃食的由來》

《荊楚歲時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從蘇聯手中繼承這塊寶地,距離本土五百公里卻讓整個西歐坐立不安
大唐的悲哀:能夠抵抗胡人的竟然只有這些蕃將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