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49 1966師大女附中十七年語文教育的變遷(二)

1949 1966師大女附中十七年語文教育的變遷(二)

本文摘編自《教育敘事》

教育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都努力向蘇聯學習,在廣大教師中,普遍提倡學習凱洛夫[3]教育法,凱洛夫提出的五段教學法和五級評分制在學校得到貫徹推行,語文課是典型的試驗田

五段教學法就是把一課時分成五個階段,每段有時間限定,聽到下課鈴聲要立即下課。一節課的時間分配,一般如下:組織教學1分鐘。導入新課3分鐘。進行新課約34分鐘。鞏固新課4分鐘。留作業3分鐘。一節課,如果打鈴拖堂不能下課,評議時要算一項較大的失誤。這種做法對建立課堂新秩序確實起到了規範作用。

老教師張靜芬先生大學畢業就來到學校任教,並長期任教語文課。她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解放初期我校推行的是蘇聯的五段教學法,即:一、組織教學;二、複習提問;三、講授新課;四、鞏固新課。五、布置家庭作業。要求課前寫有詳細的教案,定有本課時的教育目的和教養目的,在全校還組織過教案展覽。鑽研教學的空氣非常濃厚。講究教學的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等。[4]

張老師所說「教育目的」,即指思想教育的目的,「教養目的」即指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

關於五級評分制,語文組在1953年度的總結中提到:

本學期實行五級評分制,對提高教學有很好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實踐中體會到它的優越性,這不是單純的方式方法問題,實質上是影響整個教學的。通過經常的、各種各樣的成績考察,我們能及時了解教學效果、發現問題,進而積極地改進教學。學生方面講,這種辦法對她們也是一種督促,一種鼓勵。正由於這些教學效果普遍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普遍提高,學生獲得的知識也就更加牢固了。

五級評分制方面,由於剛剛實行,認識不夠,經驗也少,以下的問題,尚待繼續研究解決。一是怎樣才能多有采分?只有多采分才能起督促教育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評定學生的成績。可是,目前我們還覺得有困難。二是對評分標準還不能很好掌握,因此在課堂上立刻給分會感到困難,尤其是四分與五分之間很難區別。三是怎樣使采分評分更有教育意義,也需研究。

在教材上,1949年下半年北京市中學用的是陝甘寧邊區教育廳編的《中等國文》課本。選文的內容,政治性都比較強,如歌頌共產黨、毛主席,講土地改革、翻身鬧革命,講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光輝前景等等

教材在任何國家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在解放初期特殊的政治形勢之下,語文課偏重於政治思想教育的傾向比較突出,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技能的教學被忽視,儘管教師非常努力,但語文教學質量不高。[5]

以初中為例,從目前保存的女附中1949年的教學計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語文教育新的目的和功能。

初中一年級的教學計劃(1949.10)開宗明義:國文為一切文化學科的基礎,並為樹立新人生觀、改造舊意識的有力武器。因此對於初中一年級學生國文教學,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想法增進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思想。

(一)國文教育在一年級應達到的具體目標:

教材:《中等國文》第一冊,共選授21課,篇目為:

初中二年級基本方針:主要是通過課文的講解,使學生獲得和課文有關的一定知識,逐漸具備無產階級思想與觀察、分析、處理事務的能力,獲得閱讀和作文的基本能力。

教材:《中等國文》第三冊

舉例1:

第一組課文(2周):

學習目的:使同學了解認識並學習毛主席、朱總司令、列寧同志的全心全意、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及其工作方法,並貫徹到行動中去。

舉例2:

第二組課文(2周):

舉例3:

小二黑結婚(2周)——使同學了解,只有在人民政府、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舊社會的殘餘勢力在民主政府領導下,雖然能存在一時,但最後仍然是被徹底打垮的。

初中三年級是初中學習告一段落的時期,因之在教學上應該照顧到,給同學奠定一定的國文水平,以便升學或工作。規定上學期要完成的任務(1949.8)中提到:國文首先應該配合政治課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國文課達到政治上的一定要求。不應單純地玩弄文字技巧,文章的好壞是不能以文字的華麗為標準的。因此,在選文和講授時要特別注重文章的主題、思想內容。

通過國文課,樹立同學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寫作觀點。一是豐富她們的階級感情和生活知識,養成對各門科學知識有普遍的愛好,關心周圍的事物,並且有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的衝動。二是寫作上要反對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的空洞文章,使能開始用樸素的文字,寫生活的實際,使文章有內容,有分量。三要在國文教學裡貫穿走群眾路線的精神,注意啟發同學的思想,防止填鴨式、注入式的方法。

教材:中等國文第五冊

1949學年的高中語文教學與初中不一樣的是,從幾位任課老師的教學計劃中,得知尚無合適教材。胡立老師在「高中一年一期國文教學計劃」中,明確記述「教材以新華書店出版的高中國文為課本」。高中二年的馬芳吾老師記述,在新教科書未出版前,從高中國文第三冊中選教,並自己補充活頁課文,篇目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使學生了解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的重要;《論通訊員的寫作和修養》——介紹學生通訊寫作的方法;《學習劉伯承同志的革命品質》——認識和學習現代革命領袖的特長。高三年級韓文佑老師在計劃大綱里同樣提到,「高二、高三還沒有適當的課本,只好暫選一些活頁。」高三年級徐緒昌老師在教學計劃中,第一句話就是「本學期因為教材關係沒有方法做一個詳密的計劃」。因為沒有像初中那樣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的課本,老師們的教學計劃多以談語文知識、能力和文學的教學為主。

(據光明網載:建國初期,為了迅速替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舊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以解放區教材為基礎,改編了建國後第一套語文教材,時間是1949年至1951年。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語文室再以這套教材為基礎改編為中學語文教材,於1951年至1956年在全國中學使用。這套教材將以往的「國語」、「國文」統稱為「語文」,首次提出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內容,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明確納入語文學科。——筆者注)

儘管強調了政治思想教育,強調語文課配合政治課進行思想教育,通過語文課達到政治上的一定要求,但語文的教學目的依然沒有脫離語文科目本身,即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我們可以從高中兩個年級的教學計劃中,看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是非常清楚的。

舉例1:

1951年學年度高中一年級語文課教學目的——強調通過課文及課外讀物達到下列思想教育:

教法:學習蘇聯教學法。

教材:採用高中第一冊語文課本13篇,外加兩篇文言文組成八個單元。

舉例2:

1951年學年度高中二年級語文教學計劃——全學年的任務是整理鞏固語文規律的知識;加強文藝教學,通過文藝作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初步的文言知識。具體規定上學期的教學目的是,著重整理、鞏固語文規律的知識,開始加強文藝教學和文言教學,在文藝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蘇聯和現代中國的文藝作品的閱讀興趣和欣賞能力,培養學生對我國古典文藝作品的愛好。

第一學期的課文主要篇目:

課外閱讀部分,指定《論共產主義教育》《新兒女英雄傳》《水滸傳》《恐懼與無畏》為課外必讀書。指定《絞索套著脖子時的報告》《東歐雜記》為精讀書,適當地利用課內時間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思想內容的分析。經常介紹報章雜誌上新發表的作品。

高二的第二學期以文藝教學為主。

[3] 凱洛夫,蘇聯教育家。

[4] 張靜芬,《百年校慶贊》。

[5] 根據《北京市中小學語文教育五十年》(北京市語文教育研究會編)第9頁。

(未完待續)

關注本公眾號,獲得更多校友最新投稿

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百年校慶《校友回憶母校文集》徵文項目編髮,作者文責自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