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文化與蘇州歷史名人/西行文化

吳文化與蘇州歷史名人/西行文化

原標題:吳文化與蘇州歷史名人/西行文化


吳文化是開創江南古文明的源頭,吳泰伯開創的基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具有740年的歷史,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可比擬的。泰伯南下,促使古老的所謂「荊蠻文化」和北方文化結合而發展成為吳文化。



吳姓始祖吳泰伯


吳地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吳國以後的吳文化中心,位居吳地中心區域,習慣上把蘇州歷史文化稱為吳中文化,應是吳文化的主要代表。

吳文化的創立


吳文化歷史悠久,約五千多年以前,吳地這一帶由於和中原地區缺少往來,曾被中原人看作是「斷髮紋身」的「蠻夷之地」。商朝末年,周部落在今陝西鳳翔岐山一帶誕生,部落領袖古公亶父(後來周武王伐紂而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長子泰伯婚後無子女,三弟有子昌,聰明伶俐即周文王。按照祖制,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繼承人,但古公認為季歷的兒子昌,有聖人的瑞相,預料他將能興周,有意傳位給季歷,以便再傳給昌,但未明顯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時,便託辭到南方採藥。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於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別父親,到了江南,在今無錫梅村,從當地習俗,「斷髮紋身」,建立了「勾吳」國,他們在此傳授中原文明,被擁立為領袖。他倆在這裡以棚為窩,斷髮紋身,隨鄉入俗,與「土著」人打成一片,開荒立國。共同奮鬥了半個世紀,變荒蕪為良田,變窮為富,變小為大,變落後為先進。所創業跡,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沒的豐功偉績。



時過百多年,聖人孔子看到泰伯的豐功偉業之後,感動至極,拍案驚呼:「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讓,謂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才發出如此盛讚。



中國史學之父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吳太伯世家》列為三十世家之首,贊為世家第一。「泰伯長而無嗣」,死後仲雍即位,子孫世襲。季歷接周位,傳於其子姬昌(文王),姬昌傳於其子姬發(武王),遷都鎬京,牧野之戰滅商平天下,追封泰伯於吳,從此吳國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國,吳文化由此發源,吳王闔閭、夫差均為其後人。以此來看,泰伯、仲雍乃吳文化的締造者。


吳文化的特徵


從吳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出,「吳文化」是由泰伯帶來的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相結合而生成的,它就象一個混血兒,其本身就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結晶,這種文化的融合性就決定了其開放性和包容性特徵。


春秋時期,吳人言僵(子游)求學於孔子,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也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擅長文學。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明朝初年,我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從蘇州的瀏河出發,最遠的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歷經三十多個國家,極大的促進了亞非經濟文化的交流。這種文化的開放性,使蘇州自古就是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21世紀的蘇州更是站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前端,曾入選全球九大科技新興城市,並於2002年完成了它的「一二三四五」,即引進外資名列全國第一,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GTP、財政收入分別位列全國二三四五名,這一切都得力於吳文化開放、包容的文化淵源。


吳文化的演變


六朝以前,吳地尚武近蠻,以民風強悍、尚武輕死而著稱。《漢書》「地理志」云:「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春秋時著名的三大刺客有兩人出自吳地,這就是刺殺吳王僚的專諸和刺殺公子慶忌的要離。虎丘劍池,據方誌記載,因吳王聞閭一生愛劍,死後以「魚腸」等三千金劍作為殉葬品,故名劍池。



六朝以後,吳地趨文崇儒。大量北人南遷,江南地區被大規模開發,經濟豐裕,社會穩定,山清水秀,生活安逸。


隋唐以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的地位日益重要。與此相應,吳地文化發生了明顯的轉型,民風由勇武剛烈變為溫文儒雅,士大夫寬衣博帶、大冠高履。吳地百姓,上至晉紳,下至平民,家家禮樂,人人詩書。


吳文化的形態


蘇州作為地域文化的中心.歷史產之豐厚、文化底蘊之深邃、文化內涵之博大,為國內同等城市所少見。



吳人好讀書,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進士、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於是有人認為,吳文化即「狀元文化」;


蘇州園林集建築、繪畫、雕刻、堆山疊石、花術盆景、詩詞檻聯、傢具陳設等諸多藝術精品之大成,集中展示了蘇州文化的風采,於是,有人認為,吳文化即「園林文化 ;



古吳之地,抱湖背海,河盪密布,自古以來就是水鄉澤國,唐人杜荀鶴《送人游吳》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水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水是孕育吳地生命之源泉,是吳文化的精神和靈魂,由此,有人認為,蘇州文化即是「水文化」;


還有人認為,吳文化是水文化+魚文化+稻文化+蠶桑文化+船文化,等等。

吳文化的雅趣



吳文化在表象層斑一般具有小巧精知、柔和淡遠、雅緻秀麗、靈動飄逸的特點,從「吳儂軟語」到「小橋流水、人家盡枕河」「水陸並行」的古城格局:從曲折變幻的蘇州園林、林到細緻生動的刺繡藝術、雕刻藝術、評彈、木刻、崑曲,無不顯示出吳地人的文化性格特徵。吳文化追求「雅」與「趣」的統一,以蘇州園林最為代表。


蘇州歷史文化名人


在底蘊深邃、內涵廣博的吳文化影響下,蘇州歷代英才輩出,數不勝數。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



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現將蘇州文化名人,擇其要者,按朝代先後略述於後。對「蘇州歷史文化名人」的界定:是指蘇州歷史上,在文化領域(這裡主要指文學藝術領域)有一定影響,或對蘇州有一定的貢獻者。可分為三類:一是蘇州本籍人;二是本籍雖不在蘇州,但在蘇州做過官的人;三是寓居或遊歷蘇州的人。


春秋

言 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 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 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天文專著《渾天圖》。



陸 遜 (183~145),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兩晉


陸 機(261~303),文學家。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


顧野王(519~581),文字訓詁學家。著《玉篇》30卷。




張 旭(658~747),著名書法家。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尊為「草聖」。


楊惠之(712~755),唐開元天寶年間雕塑家。與「畫聖」吳道子齊名。被尊為「塑聖」。


韋應物,唐代著名詩人。貞元四年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號稱「韋蘇州」。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曆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


陸元方 (639~701),唐朝宰相。


陸象先 (665~736),唐朝宰相。


沈傳師 (769~827),吳縣人。唐書法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


丁 謂(966~1037) ,宋代五鬼,宋朝宰相。


徐有貞 (1407~1472),明朝首輔。


王錫爵 (1534~1614),明朝首輔。


顧鼎臣 (1473~1540),明朝首輔,明朝狀元。


周道登 (????~1632),明朝首輔。


高 啟(1336—1374),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


況 鍾(1383—1443),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



蒯 祥(1398—1481),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人。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

沈 周(1427—1509),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著名書畫家。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


祝允明(1460—1526),自號枝山。著名書法家。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


魏良輔(1502—1583),崑曲「水磨腔」創始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著名文學家、戲曲家。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


文震亨 (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


錢謙益 (1582~1664),江左三大家。




顧炎武 (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李 玉(1591—1671),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


葉 桂(1667—1746),吳縣人。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


王 翚 (1632~1717),清代著名畫家。


金聖嘆 (1608~1661),清代文學批評家。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


吳大澄(1835—1902),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


俞 樾(1821—1907),著名學者。以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見長。


洪 鈞 (1839~1893),清末外交家。



沈 壽(1874—1921),女,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


顧頡剛 (1893—1980),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


葉聖陶(1894—1988),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



蘇州虎丘泥人


2500年的歷史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吳文化,很多吳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領域獨領風騷,然而也有很多優秀文化成果隨著現代化而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蘇州虎丘泥人苦於無傳承人,喜愛崑曲的人也越來越少了,精美的蘇綉也因為綉娘太少而愈發珍貴。蘇州市政府2008年發出「傳承吳文化,共建吳地和諧家園」的號召,為繼承發揚吳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帶一路上的風土民俗藝術瑰寶,請關注西行文化!


友情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四大名綉之首——蘇綉/西行文化
曾經的歐洲強國——波蘭/列國志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