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更「人工」 還是更「智能」
哈嘍!又和大家見面了。昨天,我和大家分享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中文屋子。
最後留了一個扣兒,塞爾的這個實驗,確實讓我們望向未來的目光更加清澈了,但也引出了一些新的問題。
面對挑戰,我們人類又出了什麼奇招呢?
第三個思想實驗:億年機器人
我們再設想個情景。
好比說,我閑的抽風,非要親眼看看一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鬼樣子。那麼,現在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我爬進休眠倉,然後在一億年後醒來。
可是一億年的時間不短,會發生很多問題。
至少要保證休眠倉的能源供給,還要經得起這滄海桑田般的環境災變,甚至如果休眠艙受損,它還要能自我修復。
面對重重危機,
一個閃失,我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這時我想,要不建造一個彙集各種所需資源的風水寶地,外面建上銅牆鐵壁,而我則定居其中,豈不美哉?
GIF
就醬~
可這時你提醒了我。一億年實在太長了,即便地震、海嘯、隕石撞地球這樣的小概率事件,也可以說肯定會發生。
這還不算。想想看,十年前,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什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我們哪裡想的到。更何況是一億年,鬼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換句話說,
現在做的所有既成準備,都毫無意義。
那怎麼辦?
不造啊~
那我怎麼看到一億年後的地球?
你TM為啥非要看?
不然呢,要不怎麼往下寫?
你突然靈光一現,對我說,造一個能感知環境、迴避風險、尋找資源的機器人,然後把休眠艙放進去啊。
對啊!
不過,還需要一些具體安排。
因為我在下達了「讓我活著」的指令後就睡去了,無法再給任何臨場指導。
所以,我的機器人要會自己制定策略,「知道」如何尋找資源、如何轉移到安全地帶、如何預判和規避風險。
就像上文提到的,現在做的所有既成準備,都毫無意義。所以我無法給出詳細的全部指示。
挑戰不止於此。雖然非要親眼看看一億年後的世界這件事挺扯淡的,但也不會只有我想做。
而造個機器人這種方法也不會只有你想到。
於是會有很多機器人,面對某些有限的資源和特定的危險,彼此競爭和合作在所難免。
遠攻近交、縱橫捭闔之術,
我的機器人也要會哦~
GIF
emmm...有點跑偏,不過也差不多吧
如果我的機器人真的不辱使命,讓我在一億年後醒來,那麼它多半已經發展出了自運行能力。
在我休眠的過程中,基於「讓我活著」這個最終目標,它一定會自發衍生出許多次生目標。
而衍生就意味著,不可避免會脫離當初的目標。
允許機器有決策自主權,就會導致超越我預想的範圍,就是
失控!
而此時我們跳出實驗,就會發現:
故事中的機器人,不就是我們人類自己么?
在演化中,基因創造出人來做它們的「機器人」,以保護它們永世長存。
而在基因讓渡出的自主決策的空間中,人類演化出了自由意志。
既然人本來就是機器,那機器何嘗不能是人?
「億年機器人」這個思想實驗,來自丹尼爾·丹尼特的《直覺泵與其他思維工具》(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他認為,無需什麼神秘的大腦特殊機制,單憑運算層層嵌套,就足以湧現出與人類相當的智慧,因為人類智慧不外乎如此。
他還解釋了塞爾的「中文屋子」。實驗中的塞爾、紙、筆和對照表,沒有一樣「理解」中文。不過不重要,因為「理解」本身,就是誕生於這些元素間彼此的整合。
(就像生成原始有機物的原料也是無機物,一樣打通了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
雖然感覺丹尼特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學術界尚無定論,沒法說哪個對。
因為看起來「億年機器人」這個思想實驗信息量更大,腦洞更大更先進;
不過也帶來缺點就是漏洞更多,可操作性更差,整體設計也沒有「中文屋子」那種簡潔的美感。
所以說,有數據的地方,數據說話;沒數據的地方,故事說話。
提到了丹尼特其實很難不談談進化論,尤其是不為多數人熟知的——達爾文之後的進化論 再次挖坑~
最後推薦一本書,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某種程度上暗合了丹尼特的觀點。
為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繼續討論,
分享你的感悟。
>>你也許還想看
TAG:丟什麼別丟魂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