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太陽的一生大約是100億年.

主要有 原恆星----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幾個階段

我們現在的太陽是主序星階段,已經存在50億年了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目前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通過對恆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雲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恆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運行.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恆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氦.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50~6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 100,000,000 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不再發光,成為一顆死星(Black dwarf).

太陽系年齡被精確測定 形成於45.68億年前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太陽系也是由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逐漸演化而成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通過一系列嚴密的計算,首次確定出了太陽系的準確形成時間。他們指出,太陽系形成於45.68億年之前,起初,其還只是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團狀天體構造,而行星們發生快速演化的過程則持續了200-400萬年,之後,它們的演化過程均慢了下來。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將太陽系的演化過程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在第一階段,大量的星際塵埃開始演化為較小的碎片和石塊狀結構,進而又不斷地從周圍空間吸取物質並演化為直徑達數公里的較大天體。

在第二階段,太陽系中形成了大約20個龐大的天體,且每一個的尺寸都與現在的火星相當。而在演化的第三階段,那些相對較大的天體開始形成自己的軌道,而那些相對較小的天體要麼成為了它們的衛星,要麼被鄰近的大型天體隨吞噬,並形成了更為龐大的天體。

有科學家表示,目前對太陽系演化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研究的已經相當透徹,而對第一階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為了更為清晰地認識第一階段,研究人員對一種碳化球粒狀隕石進行了分析。這類隕石通常被認為是太陽系早前物質的遺存,而且其中的主要物質還是用來「建造」行星的原料。通過碳-14測年法,加利福尼亞大型的科學家們測算出了這些含碳隕石的形成時間--45.68億年,較先前的計算值增加了117萬年。

另外,美國國家宇航局還在日前宣布,太陽已於上周進入新一輪的活躍周期。通常情況下,太陽在此期間會產生出新的磁場並誘發大量的黑子。除此之外,在其活動達到峰值時,還會產生猛烈的爆發,噴發出高速粒子流,電磁輻射改變和太陽風擾動等一系列反常現象。

隨著太陽活躍程度的增加,其周圍空間的整體環境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地球磁場受到明顯的影響。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據NASA的專家們推測,上一次的太陽活躍周期在2001-2002年間達到了峰值,當時,太陽風不斷地向四周湧出,太陽黑子的數量也達到了最大值。科學家們指出,太陽進入活躍周期後會對人類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包括電子設備失效,在軌衛星工作出現偏差等。

NASA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數個月時間裡,太陽曾處於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但從去年12月1日開始,儀器記錄到太陽磁場已發生一系列新的躍升。專家們指出,這一現象是太陽進入新一輪活躍周期的標誌。

NASA發言人表示:「新一輪太陽活躍周期的標誌會顯現在靠近太陽極地附近的一大片區域,即出現所謂的極性反轉現象。這意味著,在上一輪活躍周期中消失的黑子已在太陽的另一面重新出現。」

專家們指出,每一輪太陽活躍周期平均會持續大約11年的時間。據測算,在整個20世紀,這一周期持續的時間接近10年,而在最近的300年中,這一周期持續的時間則在7-17年間不等。

地球物質比太陽的年齡大

太陽系和地球還有很多未解奧秘,確切的說,太陽系和地球的物質從何而來還沒有定論。地球不僅是一顆生態星球,還是一顆文明星球,然而,類似太陽系和地球生態環境在宇宙中卻是十分稀有罕見,地球物質與太陽相比究竟誰先誰後形成無處考證。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只能產生大量的氫、氦等宇宙第一代物質輕元素,卻產生不了像地球上如此品種眾多的重元素,更產生不了地球上的放射性元素鈾、鈈和稀土金屬及金、銀等,尤其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種類豐富的重元素如:碳、氮、氧、磷、硫、鐵、銅、鎳、鈣、硼、鉬、鉀、鎂、水等。

研究認為,太陽系和地球是由星際氣體與塵埃形成。星際塵埃含有大量形成岩石的礦物和重金屬化合物,比如硅晶石(沙粒、石英)、稱作剛玉的鋁氧化物(紅寶石和藍寶石的主要成分)、方鎂石的鎂氧化物(存在於大理石中)。那麼,這些星際塵埃本身從何而來呢?

研究表明,重元素必須經過核聚變才能產生,準確的說必須經過「高等核聚變」才能產生。比如氫彈爆炸的核聚變,太陽上的核聚變,都是隸屬於「低等核聚變」範疇,產生不了地球物質門類齊全的重元素。原來地球和生命都是核聚變的產物!

研究顯示,浩瀚的宇宙中有能力產生「高等核聚變」的「工廠」細數起來僅僅只有五家:超新星爆炸、脈衝星爆炸、中子星爆炸、黑洞爆炸、類星體爆炸。這五家「工廠」的共同特點就是自轉超快、質量超重、體積超小、密度超高、能量超大、磁場超強、引力超大。

早期宇宙星雲中的氫分子,在自轉運動的局部旋渦力、吸積力和暗物質的離心推動力三重作用下,形成了很多超大恆星、超級太陽或大恆星,就連「統領」星系的黑洞,也是由遲後星系中心「短命」的超大恆星產生更加猛烈高等核聚變爆炸殘骸形成第二代物質的天體,星系中心外圍的超級太陽產生的高等核聚變爆炸,也形成了恆星級黑洞、中子星、脈衝星、恆星和行星第二代物質天體。

研究推斷,太陽系和地球上門類齊全富含礦產的重元素物質、生命萬物,是由恆星級黑洞、中子星或脈衝星的爆炸及碰撞產生的高等核聚變創造的第三代物質的產物。

高等核聚變爆炸的瞬間,迸射出「一團濃縮」的重物質塵埃,包含有液態水,這團重物質塵埃中氫氣佔了96%,也就是形成太陽的原始物質。寶貴的重元素塵埃卻只佔了4%,但僅就這4%其中的一小小部分卻創造出地球物質如此完美而恰到好處的效果,也就是形成地球的原始物質,其中包括氫氣和氧氣在核聚變迸射狀態條件下才能形成的液態水,同時,也形成少量丰度含有氘的重水(氫的一種同位素,原子核包含一個中子),後期的太陽系演變不可能形成水。水星、金星、火星只所以沒有足夠的水,是因為這些行星的溫度不合適,形成點亮後的太陽,由於熱輻射使夾雜在塵埃中的水分子汽化,汽化的水在能夠形成地球的的這片合適的星雲中找到「歸宿落腳」,汽化過程中的重水更為減少,遲後汽化的水蒸汽凝結成液體水匯聚到地球而來形成海洋。地球和生命就是經過這樣高等核聚變,隨機崩射的一團塵埃精密編排而來,如此眾多品種和大量的重金屬元素塵埃,在宇宙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隨機行為。太陽系和地球在博大精深的宇宙中表現的即普通又特別罕見,不可思議的是蘊育出能夠理解她的人類文明。

梳理證明,高等核聚變爆炸瞬間,同時迸射出可以形成太陽和地球的原始物質——星雲塵埃,但不同的是星雲中的氫分子形成太陽至少需要50萬~100萬年,由此可見,地球物質比太陽年齡至少要大50萬年。

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比太陽的年齡還大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水是不可或缺的。科學家們一直都想弄清楚地球上水的來源,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揭示了一個重大發現——地球上的某部分水早在太陽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這些水來自星際空間。

這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項發現意味在整個銀河系中,水甚至是生命都是很尋常的存在。

研究作者Conel Alexander 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解釋說:「如果早期太陽系中的水都是來自星際空間中的冰塊,很可能所有成形中的原行星盤種都有類似的含有原始有機質的冰塊」

通過查看氕和氘的相對丰度,研究人員得出地球上有許多水都來自星際空間的結論。

氘(2H)是氫(氕,1H)的一種同位素,兩種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一顆質子,但是氘比氫多一顆中子,只有在特殊的條件下, 氘才能形成。在星際空間中,極低的溫度和電離輻射讓冰塊中含有許多氘元素。地球上的水也含有氘,但是丰度只有星際空間水分中氘元素丰度的1/30。

通過觀察樣本水中氕和氘的比例,就能知道水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可是直到現在,科學家也無法確定地球上的氘元素是否來自宇宙,還是來自太陽誕生的過程。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用數學模型模擬了幼年時期的太陽系中的原行星盤——就是新生太陽周圍的一圈物質。他們發現,根據太陽系誕生初期的溫度和輻射條件來看,要達到地球海洋水和彗星中的氕氘比根本不可能。基於這點,研究人員估計地球中7%-50%的水可能來自星際空間。

又因為星際空間中可能已經形成了其它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所以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也許不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能解渴,能孕育生命的物質也許在銀河系遍地都是

地幔中的「地質鍾」用以確定月球年齡

太陽的年齡約有多大 太陽的年齡比地球上某些水的年齡少

一個來自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國際行星研究小組根據他們的最新研究,確定了月球的形成時間,大致是在太陽系開始(44.7億年前)之後的近1億年。他們的結論來自對地球內部的檢測,並結合了計算機模擬的星盤衍化,從中能推導出地球及其他陸地行星是怎樣形成的。

早期太陽系中圍繞太陽旋轉的還只是數以千計的行星「基本建材」,研究小組模擬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成長史」,發現地球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衝擊而形成了月球,其形成時間和衝擊之後補入地球的材料數量之間存在相關關係。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關係就像一個時鐘,將月球形成事件記錄下來。這也是早期太陽系歷史中的第一個「地質鍾」,不用檢測原子核放射性衰變就能確定月球年齡。論文第一作者、法國尼斯里維耶拉天文台的塞斯·雅各布森說:「發現這個記錄了月球形成時間的『時鐘』,而且不依賴放射性檢測的方法,這讓我們很興奮。這種相關性從模擬中浮現出來,而且我們看到的每個模擬都支持這種關係。」

研究人員估計了地球在經歷了「造月」衝擊後吸收的周圍物質的質量。其他科學家以前曾證明,地球的地幔中含有大量高親鐵性元素,這些元素更容易與鐵結合。這正是地球受「造月」衝擊後直接吸收過來的部分。

根據這些地質化學的檢測,新構建的「時鐘」將月球的形成追溯到太陽系開始後的9500±3200萬年。這一估計值和放射性衰變檢測得到的某些數值與解釋相符。由於新方法是一種獨立的、直接檢測月球年齡的方法,對將來用放射性檢測法解決持久未決的難題也很有幫助。

「這一方法還成功模擬了火星形成,其形成只有200萬到500萬年,而月球形成是在將近1億年左右。這種時間尺度上的巨大差異在模擬中是很難得到的。」論文作者之一、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空間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凱文·沃什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解碼 的精彩文章:

這麼久都沒來地球,宇宙不存在神級文明!
人類已經繪製出「星際聯盟」旗幟,征服宇宙指日可待!

TAG:宇宙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