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男的眼中歷史—商,你就是那麼古 之三
國人大多有尚古情節,比如認為古代就是和諧社會、尊老愛幼等等。加上孔老先生經常提到周禮之不復存,更加增加了後人對先古社會的敬仰。上古時期什麼樣?很難去查詢,最近一部優秀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用一個玉琮展示了良渚文化,這是很接近上古時期的實物,那個時期應該對應於傳說中的大禹時代。那個時代連溫飽都存在一定的難度,何談什麼禮節呢?在這方面,我信奉戰國時期管仲的一句名言:倉稟實而知禮節。
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那個時期洪水多,部落的巫師應該經常通過各種祭祀來乞求天地和諧。到了商代,這種祭祀之風可謂非常盛行。甲骨文中很多內容都是在記錄祭祀情況。
但我想說的是,商代的陪葬風俗讓人感到可怕,不僅要珣人陪葬,而且還會埋葬活人。這種陋習徹底反映了當時文化的愚昧。
甲骨文雖然是商代使用的文字,但真正被世人所知,卻是在清朝時期。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但實際上也有很多字是刻在人骨上的。在歷史前進的長河中,早期確實存在這種殘暴的現象,文化的提升促使社會文明的進步。文字量的增加也符合這個進程。早期甲骨文才多少個字。就說國王的名字都起的比較簡單,喜歡用甲乙丙丁這類的字。不過那個年代,人們已經會用天干地支來記錄年份,這點確實稱奇。只不過,時間連續不起來,不然真的能將很多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要感謝在動蕩年代用生命來保存甲骨的那些有識之士。我記得有部電視劇就寫了在日本侵略時期,北京的那些愛國人士怎麼和日本人鬥智斗勇才保全了甲骨。但很多東西就這麼沒了,比如北京人頭蓋骨。一說起由於國力的孱弱導致國寶流失就讓人悲憤。圓明園號稱萬園之園,最後被掠奪成一片荒地,只留幾個刻石在那哀嚎。不展開講了,畢竟這是回味商朝的文章。
那個年代讓人充滿想像。既然有甲骨文,那我就在聯想有沒有書呢?文化怎麼傳承呢?有沒有老師這個崗位呢?
修訂記錄
20171222 完成初稿;
20180212 修訂格式;
TAG:演算法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