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雜學家」的禪味筆墨——專訪畫家張文聖-天津美術網

「雜學家」的禪味筆墨——專訪畫家張文聖-天津美術網

您的關注與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張文聖作品:空山新雨

王若蛟

自六朝以來,中國藝術的理想境界就一統入「澄懷觀道」之中。一花一木、一山一石,皆在萬端色相之下蘊藏著微妙至深的禪境。禪,是哲學思想和藝術理念的綜合,是中國人將自己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的獨特路徑。這其中,包含著藝術家的熱情,一往情深、得其環中,又蘊藏著哲學家的冷靜,羚羊掛角、超以象外。

張文聖擅畫山水,他用青原行思的修禪三境界來對比山水創作:「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唯有幾看山水次次遞進,才能讓筆墨造化隨之日日精湛。

張文聖作品:空山新雨

做一名「雜學」文人

眼前,是細膩的河畔谷穗隨風而動;遠處,是思鄉的紛飛群鳥歸心似箭。滿紙水墨氤氳、柔情暖色盡染著凄凄思慕。就在這萬籟俱寂的時空里,似乎又有餘暉萬丈通天接地。每一個被照亮的生命都沐浴著安靜而雄壯的力量。一眼望去,墨色里是久盼的傷懷亦是初歸的感動。

這幅《暢歸圖》是為紀念香港回歸的「命題創作」。那時張文聖剛剛探病歸家,心有所累且旅途勞頓,卻僅用了2小時就將此作品一氣呵成,並在全國外經貿系統畫展中獲得了一等獎。

張文聖此番將情感思緒運籌帷幄、有的放矢的本領羨煞了不少旁人,這大概是因為,他不僅僅是文人,還是實業家。

商場上的千帆競發、瞬息萬變給了他有別於純粹文人的獨特魅力。那些筆墨之上唯美的想像力,全部源於最真實露骨的生活歷練。一次次人性的認知、繁簡的梳理,使他更懂得生活的分寸。正如那幅《暢歸圖》,冷暖各執幾度,情緒投放幾分,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里他拿捏得精準無差,於是,在一派恢弘抽象的山水裡,你依然能清晰地抓住那貫穿其中、真實不虛的人情冷暖。

既然生活已經讓張文聖成了「雜學」文人,他便就勢而上,把藝術的維度也充實起來。在恪守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哲學的基礎上,他還認真地學過油畫,也認真地愛上過莫奈。

莫奈本就是個生活家,張文聖在這一點上倒是和他很像。莫奈揣摩生活的方式,就是用整個生命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光影實驗。他給寫實主義插上了翅膀,改變現實生活里的線條、光影關係,將眼前一晃而過的某一個場景印象展現成詩成歌。

張文聖作品:黃山煙雲

印象派繪畫為西方繪畫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這讓張文聖尤為心動:「從塞納河邊到花園中央,莫奈讓現實變得無比聖潔。這意境和中國畫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技法上,西畫的構圖、素描關係、光學原理等等都可以嘗試借鑒進中國畫中,這是人類追求心靈沐浴的共同探索,相互借鑒定有所獲。」

其實,中西方藝術語言是完全不同的。以詩歌為喻,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中國詩的音調如同吹著一支蘆管。但將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與歌德的「微風收木末,群動息山頭。鳥眠靜不噪,我亦欲歸休」相比,情景口吻卻驚人的一致。這便是藝術跨越民族、聯通人心的魅力。

所以,張文聖樂於將西畫里的經典表現融於水墨。他堅持著中國水墨的浪漫斯文,也容納著西洋藝術的異想天開。無論色彩、布局還是穿透水墨的迷離光感,都在張文聖的筆下顯得楚楚動人。

事實上,中國文人心中那般「禪」的境界,幾乎全部來源於「胸襟」二字。放開眼光,打開胸襟之後,張文聖那些肆意盡情的潑墨,便可成就山水凌風出塵的仙境,和生命擲地有聲的吶喊。

張文聖作品:雲海洞天

咀嚼時光與潑墨成畫

在張文聖參悟禪味筆墨的路上,幸運地遇到了諸多名師,而對他如今水墨面貌影響最大的,莫過孫克綱先生。

《古畫品錄》里提到的繪畫六法,「氣韻生動」是第一條款,是最高標準,是創作之魂。歷代畫家都將它視為創作圭臬。張文聖坦言,「氣韻生動」四字,讀來容易,真正融灌於現實筆墨上,實非易事。幸有孫克綱先生為他提供了高級的方法論,讓他目標篤定,少走彎路。

孫克綱善潑墨,張文聖親觀孫先生大筆散鋒一氣呵成、大膽潑墨細心收拾的創作過程獲益匪淺。

「看著孫先生作畫本就是一種享受,他用筆果斷決絕,從不往複描補。他大膽落墨的前提是從不給自己設定框架,他不打腹稿,無拘無束,筆到之處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法度得當,形至極致且能養神。唐代畫家張遠說『若非窮玄妙於意表,安能合神變於天機』大約就是孫先生這番意境了。」

張文聖在孫克綱的引導下,苦參法度與心緒之間的關係,日積月累,也終於培養起了落筆之前不打腹稿的習慣。

而說到吃苦,軍人出身的張文聖在藝術路上吃的苦頭,在他眼中只是平常。「1974年,我在青島北海艦隊參軍。在部隊的時候,我就痴迷繪畫,只是那時條件有限,我只能頻頻前往部隊駐地附近一座不是很高的小山裡寫生。某次為了找角度,不知不覺就走深了,畫起畫來一投入就天黑了。小山很陡峭,植被又茂密,我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只好憑著直覺找方向,遇到陡峭山壁,我就解下皮帶,勾著植被一點點順下來,現在想想其實很危險。但那些經歷對我來說都意義非凡。」

石濤說「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無數次的親臨與打磨便是藝術家對自然之美的執著追求。年輕時的張文聖雖未踏足名山大川,卻已將藝術家精神融入血脈。許多年來,他對藝術的探求不曾有過半分畏難。

張文聖說,「相由心生」用於書畫藝術最確切不過,唯有對自己內心品格充滿自信,方能下筆有神、有品。熟識張文聖的親友,多感懷於張文聖與孫克綱之間的種種小事。天長日久,張文聖把待孫克綱親人般的孝心體現在了生活的細枝末節里。這或許就是張文聖的生活尺度,一分一毫也不能有所差池。

過去,常有人說,張文聖的山水有孫氏潑墨之風,稱他磅礴之勢氣吞山河。而現下,更多人在張文聖的作品裡看到了他自己的品性。有膽識過人,也有細膩如發。

唯有細細咀嚼時光,方能侃侃潑墨成畫。張文聖把生活當成一次修行,一場朝聖,如今正朝著最後那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方向走去。

著名山水畫家張文聖

張文聖,字文勝,祖籍山東蓬萊,生於大連,孫克綱先生入門弟子,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攝影家協會會員,天津印社社員,天津藝術教育進修學院客座教授,瑞江書畫院副院長。

自幼酷愛中國山水畫,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先後師從孫克綱、趙樹松先生,諸多作品被發表、入集、收藏,多次參加地方及全國大展並獲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美術網 的精彩文章:

張佩鋼畫集《行深般若》付梓 饒宗頤大師題寫書名-天津美術網
尋夢新語境-龐黎明水墨肖像展亮相七月美術館-天津美術網

TAG:天津美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