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中華經典廣泛傳播,永遠傳唱

讓中華經典廣泛傳播,永遠傳唱

今年春節的這幾天,中央電視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推出了《經典詠流傳》,特別棒,具有強大的表現力、穿透力、感染力,令人感動多多:

感動之1:傳唱的經典是中華詩詞

這檔節目傳唱的都是中華經典詩詞:東漢劉楨《亭亭山上松》、北朝民歌《木蘭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李白《將進酒》、元王冕《墨梅》、宋秦觀《鵲橋仙》、蘇軾《定風波》、明 錢福《明日歌》、清 袁枚《苔》、《梁祝》、《枉凝眉》……等,這些詩詞語詞特別常用,畫面特別常見,意境深遠,道理質樸而深刻,耳熟能詳、廣為流傳。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華詩詞是要讀的,年幼的時候要讀,要打下童子功,一輩子都會有底氣。長大了要讀,這是修身課,增添對社會人世的感悟。老了、老了,更要讀,這是品百年老酒,回味人生的魅力。

鳳凰傳奇說:我們把李白的《將進酒》唱給你聽。

李白的《將進酒》表達了豪邁奔放的曠達胸襟,人壽幾何、時不我等的時間意識,天縱我才的強烈自信,沉雄渾厚,洋溢著一種盛世精神和大唐氣象。你看,人生在世,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時間之快,如人之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再看,鐘鼓饌玉不足貴,寶馬裘衣換酒喝,什麼都不在話下,那麼,李白看重什麼呢,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李白的悲在哪裡,人生苦短,可「古來聖賢皆寂寞「。李白這首詩情感悲憤狂放,高曠久遠,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河從天上來,愁是萬古愁,花錢要千金散盡,喝酒是會飲三百杯,這是何等洒脫。李白的《將進酒》,大開大合,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深沉渾厚,氣象不凡。讀這樣的詩歌,讀這樣的經典,迴腸盪氣,定心提神。

中華詩詞博大精深,魅力無窮,這裡有中國人的山水家園,有中國人的生活,有中國人的三觀,有中國人的苦難輝煌,有中國人的愛恨情仇,有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德國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在一首詩中寫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後經海德格爾(1889—1976)的哲學闡發,這個理念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嚮往。其實中國人千百年來就是這樣詩意地棲居在中華這塊大地上,不是說生存環境多麼講究,不是說生活情調多麼小資,而是有價值追求,有精神支撐,還有詩詞音樂地從容自信表達。

感動之2:用「以詩入歌」「以歌和詩」,為詩配曲,把詩當作歌來唱

這檔節目中,每個傳唱人都有一句經典道白:「我把什麼什麼唱給你聽」,說得特別好。就這麼一句話,就把觀眾帶到了一個詩的意境,帶進了一個文化的氛圍。一個「我」字,突出了經典傳唱人,擔當,責任,也霸氣,的確,中華傳人傳承中華文化,捨我其誰?

果敢說:我們把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鵲樓》唱給你聽

「我把***唱給你聽」,就好像說「我把我家的寶物拿給你看」,這個「把」,把」把「字後面的詩詞加以強調和突出,雍容、氣度、自信,是傳播福音嗎?是播撒信仰嗎?有這個架式,有這種味道。

「我把什麼什麼唱給你聽」,也體現了一種傳播經典的創造創新。不說「讀給你聽」,不說「念給你聽」,不說「背給你聽」,而是「唱給你聽」,這種吟唱、詠唱、歌唱、傳唱,讓傳統文化有了時代性,讓詩詞傳播有了新方式,中華經典成為流行的先鋒,千百年的中國國粹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頓時有了連接與貫通。

用歌詠、用音樂來「唱」中華詩詞,就是這檔節目的最大亮點。音樂無國界。中華詩詞的魅力,通過優美的歌聲、通過悠揚的音樂,能把你一下擊麻,能讓你頓時融化。

音樂的穿透力是最強的,那些孩子們的清純歌聲更是直擊心靈,我想,把中華詩詞譜上曲,唱成歌,一定會讓這個中華經典更能流傳。哪怕再小的孩子,一下子聽不懂,看不明白,但這種旋律、曲調、唱詞會潛移默化,會為孩子灌注一種文化的基因,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下一粒種子,打下了一個樁。

中國音樂的魅力十分特別。那一年,我在德國小鎮的一個千年教堂聽了一場音樂會,唱詩班的孩子那天籟般的童聲,純凈、神聖,可那是唱給上帝的歌,神性多於人性,讓人肅然起敬,卻敬而遠之。而在中國的詩、中國的歌,中國音樂里,中國人唱土地,唱大山,唱河流,唱家園,唱人生,都是心靈的歌,生活的歌,生命的歌,都是唱給自己的歌,中華民族唱了千百年。

這檔節目里,梁俊領著孩子唱「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果馬領著孩子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巫漪麗用鋼琴訴說著《梁祝》這個中國最傳奇、最凄美的愛情故事……,人們看著、聽著,鼓掌、歡呼,更多是流淚、抽泣,是的,這樣的詩詞、這樣的音樂、這樣的吟唱,這樣的演奏,是要跪下去傾聽,是要站起來禮敬的。

感動之3:舞台藝術讓人很震撼

這檔節目把詩詞、音樂、演奏、表演、舞台融合在一起,集文化巨匠、樂壇宗師於一堂,用現代樂器,流行音律演繹經典詩詞,具有現代性,具有國際范。

看果馬演唱《登鸛雀樓》的舞台,燈光、布景、畫面……絲路、西域、草原、沙漠、戈壁,這些元素和中華詩詞、中國音樂,以及主持人、鑒賞人、觀眾等元素全組織到一起,推出一個文化視聽盛宴,悠揚,空靈,真想像不出唐詩竟然還可以這樣吟誦,歌謠竟然還可以這樣傳唱,意境竟然還可以這樣來呈現,讓人顫慄震撼,讓人不知所措,讓人喘不過氣,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激動。

這檔節目還以跨國連線的方式與遠在新加坡現年88歲的巫漪麗完成了這次經典傳唱。

我跑了世界許多地方,看了不少節目,中國人搞這類的舞台藝術,還真是一流的。

感動之4、傳唱經典的人讓人更加感動

如果說舞台很美、很炫,但心靈的震撼遠遠大於視覺的衝擊,聽覺的享受,這種心靈的感動來自詩與音樂,來自文化與傳統,更來自台上幕後的這些經典傳唱人。詩配成曲,成為歌,讓人來唱,這詩就有了主體,有了靈魂,有了生命,有了傳承。

這些傳承人有大家、名人,楊洪基、巫漪麗、胡德夫、黃綺珊、果馬、譚維維、鳳凰傳奇、沙寶亮、汪明荃、羅家英、孫楊、尚雯婕等,後面有李叔同、余光中、許淵沖等。

舞台上還有鑒賞團的康震、王黎光、曾寶儀、庾澄慶等大師大腕,還有撒貝南擔當主持。

上台的傳唱人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中年人、年輕人,還有老人、孩子,他們都是中華經典的傳唱者,特別是那些孩子,那些來自貴州大山、內蒙呼倫貝爾草原五彩兒童合唱團的孩子,特別孩子們稚氣的吟誦、純樸的演唱,面容是那樣的本真,眼睛是那樣的明亮,聲音是那樣的乾淨,乾淨得讓人心痛心酸、心發緊,讓人看了,心一下子都被掏空了。那天台上,貴州山裡的孩子盡情的吟唱,唱完以後,這些孩子全在抽泣,和台下的觀眾、評委哭成一遍,孩子們的歌聲不但感動了在場的和電視前的前有的人,也感動了他們自己。

我記得國家大劇院有個宗旨「藝術性、國際性、人民性」,我想「人民性」不單體現在要有低價票,普通群眾,平頭百姓也能走進殿堂,更重要的是山裡的孩子、草原上的孩子也能登上國家的劇院、央視的舞台、藝術的殿堂,展開他們的喉嚨,唱響他們自己的歌。

感動之5、這個節目把傳承和創新結合在一起。

這檔節目不是簡單在將古代詩詞譜上曲,唱成歌,而是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

貴州支教老師梁俊率領貴州省威寧縣小學的孩子們一起演唱清袁枚的《苔》,不僅僅是把那四句詩唱一遍,他們還唱道「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夢是指路牌,為你亮起來。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未來已打開,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這些加上去的新詞,既闡發了原意,又表達了新義。

梁俊老師和梁越群小朋友不但傳唱清代袁枚的《苔》,還述說了山裡孩子的命運故事

譚維維傳唱元代王冕《墨梅》,將少數民族音樂融入了歌唱中,結合「哭腔、水腔、秦腔、老腔」四種腔調,勁道十足,氣場強大,演繹了一把黃土高原上的中國豪情和洒脫不羈。

尚雯婕傳唱北朝民歌《木蘭詩》時,融進了嗩吶、豫劇等元素,孫楊在傳唱東漢劉楨《亭亭山上松》時,和《男兒當自強》結合在一起,胡德夫把台灣民謠《來甦》和元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揉在一起,這種奇妙組合,這種越界混搭,是傳唱傳承,也是創新創造,體現了中國味、民族風、現代性和國際范。

果馬樂隊由四國藝術家組成,中國的二胡、法國的古典吉他、蒙古的馬頭琴再加上印度的薩朗吉琴,那個四重奏讓現場觀眾震撼不已。

果斷Duplessy瘋馬樂隊由四個國家的藝術家和一群孩子組成,具有國際范。

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他們和草原來的孩子們用英文把《登鸛雀樓》唱給我們聽。《登鸛雀樓》十分難得的配有英語,而且是最棒的英語翻譯,97歲高齡的許淵沖老先生,是我們南昌人,電視中,他的講話都帶有濃濃的南昌口音,十分親切。

許淵沖,北京大學教授。1921年生於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後赴巴黎大學留學。已出版譯著120餘本。2010年,繼季羨林、楊憲益之後,許淵沖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許淵沖用「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the Yellow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if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來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人從英語中照樣感受到中華民族登高望遠的開闊胸襟、博大情懷,那種融入到民族骨血中富而不貴,強而不驕的從容沉穩,舒泰自如。中華經典的這種國際表達,會讓那些在海外的中國孩子、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孩子都會迅速理解、熱愛中國文化。

感動之6、這檔節目不只是藝術,還是一種傳統,是一種對待傳統的態度

看著這些經典傳唱人,不管了孫楊的賽場拼搏,還是譚維維的底層採風,我時時會想,他們哪時是在吟詩唱歌,他們是在堅守一種文化,是在唱著一支中國人的人生之歌。

梁俊,2013年與妻子去2200米的烏蒙山支教,認識了這群孩子。在山裡,他為人師表,真心熱愛孩子,和孩子們一起寫作文、唱古詩,兩年功夫,竟然唱了100多首古詩,其中有一半做了曲。梁俊用音樂把中華詩詞唱給孩子們聽,把李白、蘇軾、袁枚帶進了深山,送到了孩子們的心上,用音樂為他們搭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橋樑,打下自信的基礎。

胡德夫先生說《來甦》和《秋思》都表達了一種對祖先、對故土的思念,這思念的情思就像纏在大樹上的古藤一樣,緊緊相依。所以,當他吟唱《來甦.秋思》時,一開口,他那滄桑渾厚的嗓音搭配著傾瀉而出的鋼琴聲,人們就彷彿聽到了聽歷史長河的緩緩流動,嗅到了中華歌謠的泥土芬芳,感受到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沉厚重的力量。 「此曲只應天上有」,不,它並不是從天堂飄來的旋律,而是從人們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一股清泉,是從歷史傳統傳唱開來的千年古謠。它不是書生在搖頭晃腦讀書,也不是演員在聲嘶力竭地表演,甚至這都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詠嘆,在訴說,是一段鄉愁情懷的詠嘆,一個古老故事的訴說。

胡德夫說:我把《來甦.秋思》唱給你聽。

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至精至誠。巫漪麗,88歲,中國第一代鋼琴家,《梁祝》首位鋼琴伴奏縮譜編寫者與首演者,這位老人「一生只愛一種琴」,今天,這位耄耋老人慢慢地走上舞台,那雙飽經滄桑不再光澤的手敲擊琴鍵,琴鍵下落,瞬間發出的每一個音符,有力而精準,飽滿且情深。一曲完畢,全場掌聲雷動,無不肅然起敬。

巫漪麗說:我把中華經典《梁祝》唱給你聽。

感動之7、經典傳唱更關乎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與自信。

傳唱中華經典的意義何在?

當梁俊問:為什麼要選清代詩人袁枚《苔》給孩子們聽?

那個小學五年級的梁越群小朋友說得好呀,「要像牡丹花那勇敢地開放」。這個孩子沒有說「永遠開放」,也沒說「美麗開放」,而是「勇敢地開放」。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蘚本是低等植物,生長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

這些山裡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不太好,沒有很好的教育資源,也不是最帥、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卻依然有夢想,卻要像牆角里的苔一樣,太陽照不到,自己照樣快樂地、富有光彩地勇敢綻放。因為,支教老師已經把希望的種子放入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從中華文化中汲取了永遠不小看自己的無窮力量。

譚維維唱的華陰老腔:「女媧娘娘補了天,剩下塊石頭是華山。鳥兒對著太陽飛,東邊飛到西那邊」,民族原創與現代搖滾混搭在一起,一開口就撼動了人心,震翻了全場。譚維維說,他們去採風,去傳唱經典,不是教了一堂音樂課,不是采了一次風,不是記下一段旋律,不是錄下一頁樂譜,而是在支教、採風中,感受、感悟、參與了中國人的生活,表達了現代中國人對文化、對傳統、對生活、對未來、對民族的一種執著、一種自信。

譚維維說:我把元代王冕的《墨梅》唱給你聽。

讓我們吟詩、唱歌,傳唱中華經典吧,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夥的,千百年我們這一伙人廝守這塊土地,培育這美麗的共同家園,傳唱起那動人的千年歌謠。

中華文化把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

讓我們為這個節目點個贊,喝聲彩吧,讓我們一起來唱中國的詩詞、中國的歌吧,唱出中華經典的神韻,唱出中華文化的風采,唱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懷吧。

(文中圖片來自央視節目視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心得 的精彩文章:

TAG:平常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