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氏芳華 彷徨與追尋

蒙氏芳華 彷徨與追尋

如你我一般

彷徨的青春

瑪麗婭蒙特梭利的早期歲月

哈哈

回顧

The story of a lady

1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瑪麗婭 · 蒙特梭利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異數。

這是

怎樣一個時代?

輸12

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工業革命開始於英國,到了19世紀後期,開始進入史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在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推廣和電話電報的發明。

電力的廣泛應用

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的能源。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格拉姆和他發明的電動機

內燃機的推廣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

尼古拉奧托發明的內燃機

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萊特兄弟則利用內燃機發明了第一架飛機。

電報電話的發明

電報機

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

貝爾發明電話

瑪麗婭 · 蒙特梭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年代。

這樣的年代,伴隨科技快速發展的,是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和社會結構的解體和重構。

傳統受到挑戰,但才剛剛開始改變,傳統的觀念要在一段時間以後才得以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

輸入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

我問我媽媽

我會成為怎樣一個人?

我會漂亮嗎?我會富有嗎?」

在這之前至少有一個世紀之久,一個女孩的人生道路,往往根據她出生的家庭,就已經完全被決定好了,罕有例外。

出身於貧苦人家的孩子,沒有特別的機遇,會去工廠里做工,成為工業革命大潮中的勞動大軍的一分子。那個時候的工人,不像現在的工人是有工會和強大力量的階層。

法國文學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描述的芳丁,就是在冉阿讓的工廠里做工的女工,因為被辭退,最後走投無路而墮落風塵,悲慘死去,留下孤兒珂賽特,被冉阿讓撫養長大。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出身於上層社會的女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如果能通過社會交往,找到一個好人家,便能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個貴婦人。至少也能通過門當戶對的婚姻,大致保持自己的社會階層。

簡奧斯丁通過其小說《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向我們展示了這時期的上層社會的生活畫面。

電影《傲慢與偏見》劇照

當時,馬奈等關注現實生活的藝術家也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上層社會的剪影。

馬奈畫作《陽台》

如果一個女孩家境中等或者中等偏下,又受過不錯教育,其人生命運往往決定於她的婚姻是向上還是不幸地向下。

她有很大幾率成為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整天忙於操持家務和子女。在年輕或未婚之時,她們最好的職業或許是做一名教師,頂理想的也許是去大戶人家做一名家庭老師。到這裡,你的腦海中肯定浮現出另一部不朽的名作,對嗎?

電影《簡愛》劇照

瑪麗婭 · 蒙特梭利的父母均可算是出身名門,父親是貴族後裔,母親族裔也是人才輩出。然而,就家境而言,他們和貴族豪門完全無關,全家都是靠著父親的公職來過生活。因此當瑪麗婭12歲的時候,父親工作調動,全家就必須一起從安科納省搬遷到羅馬生活。這樣一個家庭,對於自己的獨生女兒有什麼樣的期待和規劃,以我們今天的大部分人來講,其實也不難想像。

然而,他們卻低估了瑪麗婭的才華,也低估了她意志 ——「什麼都可以,就是不當老師。」

作為一個女生,瑪麗婭 · 蒙特梭利的學業興趣和追求在當時有些格格不入。她天生喜歡數學,並因此想要學習工程學,去當一名工程師。

「即使在現代社會,對女性而言,這仍然是一項不尋常的工作。」---- E.M Standing

換作大部分人,喜歡也就是喜歡了,謀生嘛,還得實際一點。再說,女工程師的形象在當時也太過駭人。然而,瑪麗婭卻是認真的。

背後的故事我們今天已經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當她中學畢業以後,她如願所償,進入一所技術學校學習,成為學校裡面僅有的女生。

瑪麗婭 · 蒙特梭利

(時年18歲)

很難想像出當時實際發生的事情。蒙特梭利博士不是一個終日沉浸在過去的人,她日後對這一段經歷也談得不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相當緊張。

「不走尋常路。」在今天這是一句勵志的廣告詞,是一碗濃郁的雞湯。除了少數時代,大部分時候,不走尋常路,意味著不安定的現狀,不確定的未來,頭破血流的下場以及悲慘的結局。

作為一個有閱歷的父親,亞歷山大 · 蒙特梭利先生太了解不走尋常路意味著什麼了。

彷彿這樣還不過癮,瑪麗婭的興趣不久又發生改變,她對於生物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即使這樣的日子也沒有多久,在生物學熱情消退以後,瑪麗婭又雙叒換方向了,這一次她「終於」確定自己要成為醫學博士。

在之前,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紀實成分更多的回憶作品中,或者今天的電影中,你能記起在歐洲古典時代,一位女醫生帶著藥箱,去給人診病開藥的場景嗎?一次也沒有。除了護理,女人在這個領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巫婆。

醫生,清一色都是令人尊敬的紳士,頭戴禮帽,身穿大衣,來去匆匆。

沒有人覺得她能做到,沒有人打算接受她的想法。這一次她面對的反對可不僅僅是來自父母,周圍知道這件事的人恐怕都認為這個女人走得太遠了。瑪麗婭 · 蒙特梭利需要去說服,去鬥爭,讓自己的夢想得以實現。

「她衣著高雅,品味高尚,流露女性韻味。獨特迷人風範以及甜美的氣質,正好配合她豐富的智識能力。。。

事實上,她親切、動人

的個性,是造成她不屈不撓毅力的重要部分,常讓人覺得如沐春風。」--- E.M Standing

如春風一般的她,再一次讓人瞠目結舌,瑪麗婭 · 蒙特梭利最終成為義大利第一位進入大學醫科的女性。爭論,堅持,甚至訴至國家教育部長那裡也在所不惜,直至到教皇那裡尋求支持。。。瑪麗婭的堅定意志再一次展露無遺。

確實不同凡響。不過,更困難的部分才剛剛開始。

學做醫生要接觸病人身體,學著診察病情,還要面對赤身裸體的屍體解剖。在當時,沒有男生願意接受跟一個女生同時面對一具屍體,因此瑪麗婭只有等到別人休息,在深夜的時候,一個人在解剖室里工作。夜深人靜,月黑風高,還有腐爛的氣味,以及屍體。

孤獨,不僅來自物質層面的隻身孤影,還來自精神上的缺乏支持。曾有一段時間,香煙成了瑪麗婭在解剖室里陪伴她的物品。。。

然而,更多的時候瑪麗婭 · 蒙特梭利展現出的是堅韌的毅力和不服輸的鬥志。1896年,瑪麗婭 · 蒙特梭利以優異的成績,無可挑剔的論文答辯折服眾人,成為義大利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的女性。同時,她的父親親眼目睹了自己女兒的奮鬥和成功,也終於放棄自己的成見。

這樣的結果也算是令人滿意了吧?醫學博士畢業,進入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職,受教育部長(當年跟她爭執,不讓她學醫的那位)委託開辦智障兒教育的啟智學校,在羅馬的醫院行醫,甚至開辦私人診所,並成為羅馬大學教授。即便按照今天的標準,這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青年才俊以及成功人士。

1896年醫學博士畢業到1906年,10年的時間裡瑪麗婭 · 蒙特梭利就是這麼度過了,彷彿她在經過年青時代的抗爭和彷徨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帶著世俗的成功,安定了下來。

這一生,彷彿就是這麼樣地走下去了。。。也不錯。地位,金錢都不成問題。雖然個人問題上有些小困擾,但是總歸隨著歲月流逝,也歸於平靜。然而,命運的河流到了這裡,又轉了個大彎。

1907年,瑪麗婭 · 蒙特梭利博士接受邀請,在羅馬的一處叫做聖羅倫斯區的貧民窟里開辦第一所兒童之家。在這裡,蒙特梭利博士開創了世人所謂的「蒙特梭利教學法」,一種與之前其他教學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在這裡,蒙特梭利博士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孩子們呈現出跟傳統觀念里完全不同的特點:

每一條,都挑戰了當時大眾對於兒童的認知。然而,在參觀完兒童之家、親眼目睹了兒童的表現以後,大眾對於兒童之家的懷疑轉而變成對於蒙特梭利博士和兒童之家的狂熱追捧。上到皇室,下到學校老師,無不被那裡的情景所打動。很快,蒙特梭利博士就不得不擴大規模,甚至被邀請開辦教師培訓。

這個世界上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

輸12

像奇蹟一樣突然,對嗎?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拋開環境和外界的支持以及機遇不談,蒙特梭利博士本身的經歷中,有這樣幾個因素促成了這件「奇蹟」的發生:

工作經歷

瑪麗婭 · 蒙特梭利在醫學生涯中,接觸到相當數量的智障兒童,甚至主持了兩年的啟智學校的校務。在此期間,她越來越感到 「心智上的缺陷是教育上的問題而不是醫學上的問題」。她相信,只要施以適當的教育,這些兒童的心智狀況將有極大改善。

彼時,法國醫生伊塔和塞根也有類似看法,並製作了相關的教具進行具體實踐,這些給了蒙特梭利博士很大啟發。在實踐的過程中,原本被視為無可救藥的智障兒童,有的甚至能和正常兒童一樣順利通過公立學校的考試,這更加堅定了蒙特梭利博士的信念。

這些最先被用於幫助「智障」兒童的方法,最後被發現對於正常孩子同樣適宜,特別是從這些方法起步,蒙特梭利博士逐步揭示了一個「正常化」的兒童的特點,真正從兒童需要出發幫助孩子實現其潛能。

觀察總結

作為長期醫學訓練的一部分,蒙特梭利博士練就了敏銳的觀察能力,善於從現象中總結,發現。每當孩子們 「出乎意料」 地有了計劃之外的發展,蒙特梭利博士總是能夠順應孩子天性,不斷調整具體實踐,最終形成了上述的蒙氏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

個人興趣

終生對於數學的熱愛,使得蒙特梭利博士在設計整個教學環境的時候,能夠遊刃有餘地將數學內容以符合其理念的方式重新組合,呈現在孩子面前。

曾經對於生物學方面的興趣,也都在後來的教學設計和理論建設中給予蒙特梭利博士更為寬闊的視野以及更深的理解。這點,在之後其所著《吸收性心智》中體現尤為顯著。

即便是開始了又放棄了的工程學,也不能說是徒勞無功。要知道,在蒙特梭利博士為第一家兒童之家設計符合孩子尺寸的小桌子、小椅子之前,所有學校里用的都是成人尺寸的傢具。

3歲以下孩子用的板條椅

(蒙特梭利博士設計)

跟隨兒童

蒙特梭利博士性格堅定。然而,性格堅定的另一面往往是固執或狂熱。非常難得的是,蒙特梭利博士同時又能充分體認孩子的心意,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教育,而不是以一個學者的傲慢,去「改造」兒童。這一點尤其重要,要知道,彼時對於兒童的認識,絕大部分都是認為孩子」無能,無序,需要管教「(今天不也還是這樣嗎?)。也許是早年與環境抗爭的經歷,使得蒙特梭利博士更加同情同樣要與成人世界抗爭的兒童,能夠從兒童的角度來設計一整套的教學方案,幫助兒童,能夠去幫助自己。

輸入

這些"dots"

最終被串起來了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 · 喬布斯,在斯坦福畢業典禮上的那次發言里說到: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意識到過去這些點滴之間的關聯,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點滴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以某種方式串連起來。你必須要相信某些東西:你的勇氣、目的、生命、因緣,所有那些。這個過程從來沒有令我失望,它讓我的生命變得完全不同。)

自我的主見,抗爭的經歷,從醫的過程,對智障兒的教育,對孩子的同情和理解,對多個方面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瑪麗婭 · 蒙特梭利博士生命中的「dots」,當有一天,這些點點滴滴碰到一個機會,就會被串聯起來。

這正是發生在1907年兒童之家裡的事情。彷彿走了這麼多的路,都是為了這一天。

那時蒙特梭利博士37歲。在中國,這個年紀應該是要進入不惑的年頭,蒙特梭利博士卻重新出發。

命運到這裡彷彿也是跟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那個當年 「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當老師」 的女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名老師。

不僅是孩子的老師,還是很多老師的老師。

圖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 汪謙岳:上海半島蒙特梭利幼兒園

半島教育集團,以兒童為本,以AMI標準為標杆,打造高端蒙特梭利教育實體,並以此為平台,使得兒童和成人都得以去實現自己的潛能。

上 海 半 島 幼 兒 園 ( 世 紀 公 園 )

預 計 18 年 9月 開 放

敬 請 關 注 公 眾 號

了解更多的蒙特梭利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