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來了,一場手機爭奪戰正在上演!
案例1
小凡媽媽最近為一件事特別的苦惱,2歲的寶寶吃飯成了頭等難事,現在吃飯必須看手機,不然就不吃飯,玩玩具或身體扭來扭去坐不住。就這樣一家人圍著她,吃飯時間越來越長,四五十分鐘是常事,甚至一個小時都有。小凡媽媽也是很無奈的表示:「明知道對消化吸收不好,但是也沒辦法,總不能讓她餓死。」
案例2
家住廣州的梁先生最近有點上火,180萬說沒就沒了。起因是這樣的,上五年級的兒子小浩,最近迷上手機遊戲了,走到哪玩到哪,不論怎麼勸就是不聽。於是,梁先生趁著兒子睡覺,把兒子手機里所有遊戲都禁掉了。第二天,小浩發現遊戲玩不了,以為是手機壞了,立刻變得狂躁,把手機猛砸到地上,還跺上幾腳。媽媽上去阻攔,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遙控器,往外一甩,一不小心砸到了家裡價值180萬的古青花碗。碗,頓時碎了。
案例3
小明媽媽因為孩子沉迷手機,上星期把他手機沒收了。前天陪孩子出門,他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小明媽媽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結果發現孩子正坐在店裡一個角落,拿著手機玩遊戲。小明一見媽媽進來,趕緊收起手機。問小明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之前因為手機母子之間有過多次衝突,這次,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只是要他儘快還給同學,今後不許找同學借。
以上幾個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現如今,孩子「觸網」越來越低齡化,已經從「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變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
00後、10後們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有專家形象的比喻「現在的孩子是先學會打遊戲,後會系鞋帶的。」
這群「熊孩子」遇到互聯網就好比魚兒遇到水那般歡愉。當這批「互聯網原住民」與作為「互聯網移民」的父母共處一個屋檐下時,彼此之間的不和諧便演變成了「手機爭奪戰」、「網路保衛戰」、「遊戲狙擊戰」等。甚至還出現過「小學生玩網遊和家長一言不合跳樓」的慘劇。
隨著寒假的到來,這場戰爭勢必更加白熱化。
GIF
面對越來越智能的手機和無孔不入的網路,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被手機、被遊戲綁架。一些家長存在一個誤區,以為跟孩子的戰鬥就是跟遊戲的戰鬥,只要隔離了遊戲就是戰勝了手機、戰勝了網路。
苦惱
「我一拿手機他們就認為我在玩遊戲,這讓我非常憤懣,有時候就要吵上幾句。」小雨說道。為了不讓他玩遊戲,父母把他的課外時間幾乎都占上了,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課外班,「即使這樣他們仍然不滿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課、寫完了所有的作業,我剛拿出手機放鬆一下,他們又說『你怎麼一有時間就玩遊戲呀,去做幾篇閱讀理解去』。」
GIF
對於00後、10後這些「互聯網原住民」來說,網路和手機絕不等同於遊戲。「他們一出生就面對著一個無所不在網路世界,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
他們在網路上娛樂、在網路上交往、在網路上學習,在網路上表達自己。他們眼裡,虛擬世界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他們總是不信任我,我拿手機並不一定是在玩遊戲,我在手機上查各種資料、用手機聽歌、用手機記錄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遊戲我們經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聯網打,不知不覺就練了英語。」一位剛被媽媽沒收手機的初中生委屈的說道。
GIF
其實有些時候,孩子的叛逆是父母養出來的,你不信任他,他會「報復」你。
慢慢的,這種「貓捉老鼠式」的互動,不僅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會讓孩子們漸漸遠離父母。
同時,在互聯網的「後喻時代」,孩子們已經把家長遠遠的甩在後面了。一位媽媽感嘆,「要跟上孩子們的思維真的不容易,有時候孩子說出的話我根本都不懂,更別說搞懂網上那些內容。」
那麼,「互聯網原住民」和「互聯網移民」之間的這場「手機大作戰」該如何平息呢?
01
「疏導」比「堵截」更重要
面對以00後、10後為代表的「互聯網原住民」,在玩手機這件事情上,「疏導」比「堵截」更重要。我們不給孩子玩手機,不代表孩子沒有手機可玩。與其這樣,不如跟孩子「約法三章」,從小培養他的契約精神:玩手機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
與父母強加命令相比,跟孩子「約法三章」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時對自己參與制定的方案也會有更強的執行動力。這樣孩子在完成約定時會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更高。
02
「身教」勝過「言傳」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身教」勝過「言傳」。面對網路時,父母和孩子經受著同樣的考驗。父母在限制孩子玩手機的同時,要先以身作則,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有些家長的態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機但不讓孩子玩,這絕不是一個好辦法。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說教,是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爸爸媽媽們,從現在起學會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這樣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啊,不信你試試。
END
編輯 小布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另外,引用本文請註明本公眾號及二維碼,視同授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