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能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年味,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年味,能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年味,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作者:黃棟樑
大年剛過,就有人抱怨,如今的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事實也確實如此。現在一到過年,人們除了還能千里迢迢趕回家中與家人團圓外,其它的似乎都已淡化。那些已流傳千年,承載著祭祖祈福、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和凝聚社會和諧因素等功能的過年習俗,越來越不被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放在心上。過年,除了吃一頓團圓飯、看一場電視春晚,似乎已沒有了別的。許多年輕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利用這短暫的閑暇打牌娛樂上了,不打牌娛樂的也會沉迷在手機屏幕里,並不知道過年還該做些什麼。年紀老的人會履行一些習俗規矩,但面對年輕人置年俗而不顧的態度,只能沉默,大過年的,能說什麼呢?在鄉下,過年還成了一些人鬥富炫闊的機會,有的人別出心裁,搞出一些花大錢卻有違習俗的活動,顯擺自己的富有或成功,也沖淡了過年的味道。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也好,講究也好,如今已越來越精簡,甚至已被許多人遺忘。
我們小時候的過年,是有濃濃年味的。雖然那時物質條件並不豐富,且鼓勵移風易俗,但過年的風俗並不被禁止,過年的習俗未被人遺棄。進入冬季,離過年的日子還有很遠,人們就要為過年而張羅了。糧食再不夠吃,也會要勻出一些上好的稻米留下供過年時吃。冬至那天,再窮的人家就算借錢也要割點上好的豬肉臘上,家境好的還得曬上一些臘魚臘雞和香腸,以備過年之需。入冬後還會要給一家大小做件新衣、一雙新鞋,供過年時穿用,即使做不起新衣新鞋的,也要將好一點的衣服鞋子洗凈收留到過年時才穿。大人們還會要提前幾個月準備好香燭、紙錢、鞭炮,用草紙包裹嚴實掛到房梁或房牆上保存,供過年祭祖時用。在大人們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準備活動中,我們對過年充滿了殷殷期盼,越接近過年,那種期盼就越會濃厚。
時近過年了,各家各戶都會要煮點米酒或谷酒、蒸好年糕和粑粑,再採購些年貨儲存。家境稍好的人家會要殺豬宰羊順帶殺雞宰鴨,生產隊也會網來鮮魚分配給各家各戶,這都是為過年準備新鮮肉食。在我們湖南老家,殺過年豬被稱做「殺年寶」,這不僅是一個準備肉食的過程,還是一道慶豐年的鄭重儀式。這天,會用殺好的整豬祭祖敬天,還要請來近親好友「吃豬血」共慶豐年,共祝美好未來。豬肉斫開後,孩子們會圍住殺豬的師傅,要一小塊瘦肉,抹上食鹽等調料,用打濕的草紙或桐樹葉包好埋入火紅的灶灰里煨熟。把煨熟的肉塊取出打開時,那種香噴噴的味道,至今想來還會口水直流。還有的人家臨近過年時會買來紅紙,剪上窗花、寫了對聯貼上門窗,甚至還會掛上紅色的燈籠,窗花、對聯和燈籠那紅艷艷的顏色,最能讓人感覺到過年的味道。
到了大年三十,一早起來,我們會跟隨父親挑上水桶,去井裡打來最新鮮的井水,把所有的缸、桶都裝得滿滿。然後一起打掃陽塵、清掃庭除,把里里外外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利利索索。吃過午飯,母親就開始準備團圓飯了,父親會帶著我們前往先人墳地,給先人點燭送亮。點燭送亮是為告慰先人,更是為了給先人們點上燭光,讓先人們來年光明高照,沒有黑暗。這是一套紀念祖先的重要儀式,先要點香、燃燭、燒紙錢、放鞭炮,然後跪拜祈禱告慰,我們跟隨父親後面,一步不落,而且非常虔誠。在吃團圓飯之前,要行祭告祖。要拿團圓飯所吃的食物和酒水先敬給祖宗,還要祈求祖宗保佑後人新年平安健康,事事順利。吃團圓飯時,一家人歡歡笑笑,非常熱鬧。團圓飯的菜食非常豐盛,大都吃不完,這是刻意為之,是為了要「年年有餘」。飯桌上,父母會告訴我們,吃魚時得留頭留尾,這是為了讓豐年有頭有尾。吃完團圓飯,爐灶里會燒上一隻大樹根,一家人圍坐在爐灶邊,邊烤火邊守歲。守歲期間,我們會去把新衣服拿出來,疊得整整齊齊擺放到床邊,準備初一穿著。守歲到深夜,父親會給我們發壓歲錢。那時候我們得的壓歲錢一般都是一毛,而且過完年後會要交回給父母,因為家不富有,小孩子沒有存零花錢的資格。
大年初一醒來,第一句話會要對父母說「新年發財」。起床後要鄭重其事地穿上新衣服,跟隨父親去放開門炮。父親一般都會讓我們點鞭炮。我們拿著燃著的香棍伸向鞭炮的引線時,又愛又怕,忐忑不安,但點燃鞭炮後,望著鞭炮飛濺的火光、聽著鞭炮清脆的聲響,心裡充滿了快樂。放完開門炮,就要向父母拜年,父母不讓行跪拜禮,但我們會拱手作揖,鄭重其事。這天一早見到鄰居,都會道一聲「給您拜年,新年發財」,而且抱手作揖,畢恭畢敬。吃完早飯,父親會領著我們去給祖父拜年。祖父隨伯父住在另一個山沖,見我們到來,會高興得臉紋堆擠。拜完年後,他會觸個摸摸我們的腦袋,發給我們紅包,還會說些希望我們好好讀書學習、好好做人之類的話。在這一年裡,我們會常常想起祖父說的這些話,並且至今還都還能想起。
大年初二,父母會領著我們去外婆家拜年。在外婆家拜年的景象與給祖父拜年時差不多。只是那時我舅媽的娘家人遠在外地,平常會找機會去看望,過年時因路途太遠不會去拜年,所以初二這天舅舅、舅媽和那些老表們都會在家。如此,我們去外婆家拜年就很熱鬧了。外公外婆當然也會要給我們說一些好好讀書、好好做人之類的話,我們也會把這些話記在心裡,至今還都記得。現在想起來,我們與老表們這些兄弟姐妹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如今都還算出息得不錯,與祖輩們常要我們好好讀書、好好做人不無關係。
從大年初三開始到正月十五,親戚朋友和村鄰間會要互相拜年、請吃春酒。那時候拜年和請吃春酒不像現在有所選擇,而是不管貧富,不分地位,該去的都去,該請的都請。也不是光為拜年而拜年,光為請吃而請吃,裡面包含了許多表達敬重、表達關愛和交流感情、商討生計之類的情感內涵。所以,那時候的春節期間,路上到處都是走親訪友的隊伍,與如今春節期間路面空空的景象比起來,那還真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風景。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已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過年的諸多風俗規矩由來已久,是傳承美好期望、美好祝願,表達美好嚮往、開啟美好未來的一系列儀式,蘊涵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不是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過年的味道,就完全體現在履行這些風俗和規矩里。之所以如今有人抱怨過年沒了「年味」,就是因為這些風俗和規矩已被淡化甚至遺棄。所以,過年要有「年味」,得繼承好過年的傳統風俗和規矩,而且要心懷虔誠,要有鄭重的儀式感。有人說,無論孩子們遠在哪裡,會遇到怎樣的風雨,只要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始終是幸福的。而能引領孩子們回家的,就是過年的味道。年味,能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年味,是我們每個人的根。
※今天我們來談談儀式感
※鹵豬蹄、鹵蓮菜、鹵牛肉、滷雞爪·超多滷菜一次性讓你吃個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