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俗,漸漸淡去的記憶

年俗,漸漸淡去的記憶

休閑丨文化丨心理丨品質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何況年俗。現在說說我家鄉的幾條年俗。

1

關門過年

到吃團年飯的時候了,祖母會提醒我們去把門關上。其實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差不多都在團年,也都會把門關上。關門吃團年飯,大概意思是說團年飯是一家人團聚美餐的時候,這個時候只屬於自己一家人,不歡迎外人打擾。的確也是這樣,即便是一大家子,團年的時候放下一年的負累,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如果來一個外人,出於客情,心思就會分散,大家都在招呼客人,家人團聚的味道也就淡了。這個年俗大家都知道,所以到團年這天,除非有萬不得已的事情,也沒人冒冒失失跑人家家裡去串門。

2

進門不可拒吃

當然事有偶然,總難免有人會在別人家團年的時候上門。這個時候主人必定會熱情招呼,添一雙碗筷,請客人坐下同吃。明白事理的客人會坦然入席,簡單喝一口酒吃兩口菜,誇誇主人家年飯豐盛,菜肴美味,然後趕緊說明來意抽身走人。也有不明事理的,一再客套,拒不入席。這時主人臉色就不好看了,脾氣大的甚至開口斥責,主客雙方因此鬧得很不愉快。表面上看,這是客人不給主人面子,嫌棄主人家年飯不夠豐盛,內里還有點封建迷信的講究。我們那個地方有個說法,吃團年飯的時候家裡來客,那叫添人添福,如果客人不配合做好客人的本分,那就不是添福,而是添堵了,預示著主人家這一年不吉利。實際上,不僅是吃團年飯的時候,整個春節期間,有客上門,主人必定熱情招待,客人也必定樂意吃請。

3

輪流團年

如果家裡老人健在,兄弟姊妹又多,幾家人就會商量好,錯開團年的日子。平時老人住誰家,誰家就在大年三十團年,其他兄弟姊妹則把團年的日子提前。祖父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祖母跟我小叔過,所以我家一般是臘月二十八團年。這天父母會早早安排我們去請祖母來家裡。團年的時候,在祖母的主持下,父親帶領我們先敬了天地菩薩,再敬祖宗先輩。供品一般是一整隻雞,一塊豬肉,都是煮熟的。這隻雞這塊肉,供奉過天地祖宗後還要留著,初三四去亡故的長輩墳塋掛親的時候還要用,一圈走下來,供品熏染了濃郁的香火味。假如天氣好,肉質沒變壞,供品還會做成菜肴,但即便嗜肉如我,一般也是不吃的,香火味太濃,心裡犯膩。供奉天地祖宗之後,父母會把祖母請上主位,然後團年飯開席。有老人在,團年飯才完美,這不僅是孝道,也是合家團聚的真實寫照。其實敬祖宗的時候,我能聽到祖母和父親的叨念,那裡面也有請祖宗在天之靈回家,和我們一起過年的話語。一席團圓飯,不僅請來了健在的老人,亡故的先輩英靈也會和我們團聚一堂,並在新的一年保佑我們家人平安。

4

筷不落地

在我家,吃團年飯的時候,筷子不能放碗上,而是和碗一起並排擺放在桌上。整個團年飯期間,我們都小心翼翼,生怕筷子掉地上,那會很不吉利。現在規矩沒那麼大了,小孩子不小心將筷子掉落地上,大人會用話語「封印」:筷落筷落,快快樂樂。四川話里,落和樂是同音,討個口彩。要是過去,嚴厲的家長會順手一個耳光,用武力給淘氣惹事的狗東西「封印」。說起「封印」,現在玄幻類網路小說經常見,那時我們淘氣的時候,會經常被大人威脅要在過年時候給我們「封印」。所謂「封印」,就是挨頓板子。據說新年開頭挨了板子,這一年都少不了要挨板子。所以過年那幾天,我們都會比平時更乖巧,就是怕初几上被「封印」了,一年都會挨揍。

5

過年飯吃得越久越好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團年飯持續的時間要久。有愛熱鬧的,吃一陣收拾好桌子打牌,打一陣熱了菜接著吃,反反覆復,到天放亮了才結束。小孩子瞌睡大,大人們玩牌的時候,會跟著湊湊熱鬧,或者自己跑屋外放鞭炮摔紙塊,瘋一陣困了自己就上床睡了,有時醒來,還聽見大人很有精神地喧鬧著打牌賭錢。至於另一個意思,就是年三十蒸的米飯,要有很大的分量,這一頓做出的飯,吃的時間越久,就預示著新的一年越有吃的,也是討個吉利的彩頭。祖母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會用最大的木頭甑子蒸很多米飯,天氣冷的時候,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不過一般春節後天氣很快轉暖,米飯多數時候過幾天就餿了。雖說有些浪費,而且在那個年代也不怕浪費,這就是習俗的強大力量。

6

走人戶

走人戶就是走親戚,這要先從至親走起。我父親兄弟姊妹四個,會提前安排好日子,初二開始上誰家,初三又是誰家,時間長了形成規律,到那天也不用請,其他三家都會主動上門。往往那天主人家要請所有的親戚朋友,人多的,要擺上十好幾桌。祖母在世時,不僅我家親戚全都來,祖母的娘家親戚也都要走十幾里山路前來,院子里熱熱鬧鬧十幾二十桌。祖母家親戚都說一口地道的湖廣話,我們基本聽不懂,所以覺得特別稀奇。待客的主人家會拿出最好的酒菜,使出全身的解數款待親戚。客人有愛熱鬧的,三兩杯後開始划拳,有一回祖母的一個娘家親戚和我們一個本家親戚划拳喝高了,非要和人比誰跑得快,而且只用一條腿。走的人戶多了,誰家飯菜好吃就有個比較,小姑父在供銷社工作,經常跑伙食團,學來一手高超的烹飪手藝,所以去小姑家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總有最好吃的東西等著我們。至今說起小姑父做的涼拌蒜苗和苦瓜元子,我們都還是饞涎欲滴的。蒜苗本來是用來炒的,小姑父用開水焯過,再拌上麻辣佐料,味道非常特別。這道菜說起來簡單,難度卻在於火候的掌握,蒜苗有很強的辛辣味,焯水時生了又辣又嗆,過熟又有種癱軟和糟敗的味道,都無法入口,小姑父的本事就是把這道菜做得恰到好處,別人學都學不了。苦瓜元子也是講究菜,說起來很簡單,把苦瓜切斷掏空焯水,裡面填入肉餡後上鍋蒸熟,再勾湯調味就行。別人做這道菜,要不是苦瓜太生苦味太濃,就是蒸得過頭苦瓜癱了無法勾湯,或者肉餡稀了不成團,總之很考驗火候和味道的掌控。這兩道菜,小姑父家只有大表哥繼承了,可惜他去了新加坡。好在大姑夫家的大表哥,因為經常得到小姑父的耳提面命,倒是基本把手藝傳了下來。有年回老家掛親,他熱情款待了我們還有小姑兩家子,那天吃到久違的涼拌蒜苗,都感到特別親切。走完至親,其他關係好的親戚也要走走,遠的近的走下來,雖說還不到正月十五,我們這些外地工作的人,假期也基本結束了。所以整個春節,不是在自己家吃飯,就是在親戚家吃飯,以至於女兒很委屈,因為我經常跟她說起老家各種美食,但她還沒好好在老家下過一次館子,那些傳說中的美食,有的在自己家和親戚家吃過,更多的,還停留在傳說中。

7

掛親

愛人曾經也有委屈,說在你老家從來沒好好玩過,除了走親戚就是上墳。其實她說的也是實情,只不過上墳的說法不太準確。嚴格說來,在我老家,上墳是清明的功課,春節雖然也去先人墳地祭拜,不過那不叫上墳,而是掛親,望文生義,就是挂念親人的意思。而清明上墳,是要給先人墳塋除草培土的,所以才叫上墳。我發揮一貫的毒舌優勢,把她所謂的走親戚上墳概括為看了活人看死人,雖說有點不恭敬,但也是實情。掛親要帶上前面說過的熟雞熟肉,還有鞭炮燒酒,香蠟錢紙,同宗幾家有時會相約一道前去,在老家各處竹林山坳的祖墳前,點燃香蠟,放過鞭炮,燒起紙錢,然後晚輩們磕頭的磕頭,作揖的作揖,少不更事的小傢伙們會到地里去摘橘子掰甘蔗,就當是一次快樂的郊遊了。說起來,清明上墳悼念亡人的傷感日子,春節掛親就如同走親戚,沒有多少傷感,反而很有些與亡人同樂的意思在。我因為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就春節可能回趟家,去別處還好,到母親墳地,就把春節掛親當做清明上墳,滿心裡是懷故悼亡,想著母親的坎坷不幸,恨不能在沒人處痛哭一場。

8

初一不掃地

在我老家那一帶,初一是不能掃地的,據說那樣的話,會把財氣掃走。話是這樣說,但年三十的團年飯已經吃得滿地狼藉,加上打牌時嗑的瓜子花生,小孩們啃的甘蔗,都扔了一地的皮,不掃掃幾乎無處下腳。所以勤快的人家還是要大清早掃地的,只不過掃過地後,會把垃圾規整到一起,放到門後,絕不倒門外去。反正財氣沒被掃出門去,家裡也乾淨了,倒也兩便。四川人講迷信,但也會在迷信的教條中給自己找條出路,這應該是四川人的生存智慧吧。關於迷信,還有初一不能用針線,否則會一年多是非。還有初一不上山幹活,否則會一年辛苦操勞。如此等等,諸般講究,歸結起來,就是把新年的各種現象,當做一年的兆頭,所以處處求好,無非是圖個吉利。

9

幫廚

過年前幾天,村裡廚藝好的人就會到熟識的親戚朋友家幫廚,都是做比較費功夫的蒸菜。多數蒸菜都要先過一道油炸工序,比如香碗、燒白、豆腐包子之類的,我們那裡把這道工序叫跑油鍋。蒸香碗要先炸酥肉,用排骨加料腌制後裹上芡粉下油鍋炸。豆腐包子先把豆腐切塊,側面切一刀釀進去事先調好的肉餡,然後油炸。燒白用方方正正的整塊帶皮五花肉,抹上醪糟汁下油鍋把皮炸焦,然後再切片。這幾樣分門別類跑過油鍋後裝碗上籠蒸,蒸籠一屜屜壘很高,因為都是準備整個春節的炸菜蒸菜,量很大,吃到最後豆腐包子都長毛了。最懷念兒時的酥肉,用排骨炸的,啃起來才叫香。現在的酥肉全用瘦肉炸,只能嚼,沒有啃的感覺,也缺乏那時自家用青飼料和糧食養出來的豬肉那種天然的香味。每每幫廚的鄰居來家裡跑油鍋,都是孩子們大飽口福的時候,我們都會守在跟前,趁熱從灶台搶兩塊剛出鍋的酥肉大啃特啃,滿嘴流油,那感覺才叫一個爽。初几上家裡擺席辦招待的時候,會多請幾個幫廚的鄰居,手藝好的男人掌勺,手腳麻利的婦女摘菜洗碗擺桌子,還要負責傳菜。那天左鄰右舍的桌子板凳碗筷都被借來,擺了滿滿一院子,周圍好幾個現壘的簡易灶台燃著熊熊火焰,人聲鼎沸,菜香瀰漫,十足的人間煙火。那時幫廚幾乎都是人情,沒有報酬的,頂多兩盒煙,忙半天,還要等客人吃過後才單獨整治一桌來吃。講究點的主人家,會讓幫廚帶些菜回家。手藝好的,要從年前忙到年後,周圍鄰居誰家辦席,都會去幫廚,他們也樂意,因為春節這幾天忙下來,這一年他家有什麼事,被幫過的人家知道後,都會主動上門幫忙。這就是小農社會的特色,周圍鄰居,七拐八彎,多少都沾親帶故,一招呼都來幫忙。城裡很難有這樣的場景,不說周圍沒這麼多親戚朋友,就算有,要把人家每天吃飯的家什借來,恐怕是很難辦到的。現在的農村也不是過去那種阡陌相連、雞犬相聞的農村了,當年那些廚藝好的老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隨孩子進城,留下來的也沒那個力氣去幫廚了。村子裡辦席都會委託給專門的酒店,主人家只管付錢,酒店全包。雖說簡單省事了,當年左鄰右舍聚在一起一邊忙活一邊擺龍門陣的親熱勁也淡了。

10

醪糟

現在超市隨時可以買到醪糟,愛人特別喜歡吃,400克一盒的醪糟買回來,她能一口氣消滅。我總對這種工業化產出的食物抱有魯迅式的惡意猜測。過去醪糟基本在過年才能吃到,而且全是自己手工釀製的。祖母是做醪糟的好手。小年過後,她就開始準備蒸醪糟了。前一天把糯米用水泡上,第二天早上用蒸籠蒸出來,倒進很大的竹編笸籮里,趁著熱乎勁,把碾成粉的酒麴撒在糯米飯上,然後快速用手翻抄,還要一遍又一遍撒水調和濕度。拌勻酒麴後,把糯米飯盛進酒罈里,壓緊實後在中間掏一個坑,再密封好酒罈,用厚厚的被子捂起來。兩個對時,也就是四十八小時後,把酒罈抱出來,開封,如果中間坑裡有了積水,聞起來甜香怡人,這一壇醪糟就大功告成了。祖母醪糟做得好,關鍵是糯米飯蒸出來軟硬適中,酒麴的分量拿捏得恰到好處,在拌酒麴的時候下手果斷,糯米飯在笸籮里拍散,略微放涼,在很短時間裡就拌勻酒麴裝壇,那時候糯米飯還熱乎乎地燙手。還有噴水多少,都是經驗,幹了出的酒釀少,濕了醪糟太溶口感不好。更關鍵的是對發酵溫度和時間的把握,溫度低了根本不發酵,高了發酵太快,可能會溢出酒罈,糊滿滿一被窩,而且因為發酵過度,酒精度數高了,醪糟會有股嗆人的味道。時間把握也是同樣的道理。祖母過幾小時會把手伸進被窩,摸摸酒罈外邊的溫度,醪糟在發酵過程中會自然發熱,溫度高了要揭開被子散溫,溫度低了還要燒一盆溫水把酒罈放裡面加溫。祖母每次做醪糟都很成功,她釀的醪糟清甜爽口,糯米一粒粒絕不黏糊,醪糟汁又多又甜,是我們這幫小孩子最愛喝的。過年期間,家裡來客人了,祖母會煮一碗醪糟雞蛋,一大碗醪糟湯里煮著兩個雞蛋,加兩勺白糖,一勺豬油,對那時的人來說特別解饞。客人吃醪糟雞蛋還有一個講究,一般只吃一個雞蛋,留下的就歸主人家的孩子了。主人會勸客人全吃了,客人一定堅決說飽了飽了。其實大家都在很有默契地相互客套,但孩子們可在一邊等急了。後來祖母年紀大了,沒有足夠的體力蒸醪糟,要吃最好的醪糟,就要去小姑家,小姑完全繼承了祖母的手藝,做的醪糟也是特別清甜可口。有一年小姑請客,我們一桌小孩子可勁地吃著醪糟,小姑也捨得,我們吃完一碗接著又上一碗,很有點管飽的樣子。醪糟吃多了也會醉的,小表弟醉得有點厲害,平時挺怕小姑的,那天大著舌頭跟小姑說,媽,我們兩個來擺龍門陣嘛。這事現在偶爾還會有人說起,知道的人都會會心一笑。

習俗這東西,似乎總會隨著日子的好轉而淡化,更會隨著老人的離去而淡忘。也許,很多習俗本來就是在艱難的時日里,為求個好的兆頭給自己定的一些章程,而這些章程往往代代相傳,慢慢就變成了習慣,大家都遵守這些習慣,就變成了習俗。年齡越大的人,對習俗的講究越多,年輕人是不太喜歡講究的,他們連團年飯都不願意在家舉辦,而是選擇到飯店,甚至乾脆去外地旅遊過年。現在我們總在嘆息年味越來越淡了,固然是日子過得天天都跟過年似的,沒有了過去苦難歲月里那種對春節的厚積薄發的期盼,也因為年俗這東西離我們越來越遠,遠到要成為旅遊景區的民俗節目,讓我們花錢去感受。比如我,今天回憶起這麼些年俗,實際在我自己過年的時候,並沒這些講究。有些東西想起來挺美好,真要做起來,卻會和記憶里有過的深刻感受格格不入,就像旅遊看風景,要隔著相當的距離才能看到美的風景,真要走進風景,只會把自己變成被人欣賞或者埋汰的風景。

—End—

假如你對本文有愛

請上拉關注公號下拉參與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期待!《黑社會的超能力女兒》這部讓人笑出腹肌的漫畫即將動畫化
眾生皆苦,而你是草莓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