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善知識就是致了良知的人,就是見了自性的人。就像走路,善知識是已經到達了目的地的人,他又回來接引他人,他知道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他可以帶領人到達目的地。用佛教的話說,善知識是倒駕慈航的人,他是到達了彼岸世界的人,他又從彼岸世界回來,接引那些嚮往彼岸世界的人。俗話說,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善知識是過來人,是倒駕慈航的人。經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

第一,善知識者,是倒駕慈航的過來人。善知識從何處過來?答曰:自己到達了彼岸,又從彼岸而來,接引嚮往彼岸的人,是名過來人。如何是彼岸?答曰:迷即此岸,悟即彼岸。彼岸不在別處,這個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即是彼岸。回過頭來,體證自心。若能證得,當下即是彼岸。這個彼岸,無彼無此,絕對無對,假名彼岸。

第二,善知識者,是善於引導他人的人。所謂當以何身得度,則以何身而為說法。善知識能知學人的根器,善知識能知學人的病處,善知識能給學人諸樂,善知識能拔學人的諸苦,善知識能引導學人到達彼岸。若不是如是,則不名善知識。

若欲到達彼岸,只依善知識,不依惡知識。惡知識者,出於名聞利養之心,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未得裝得,未證裝證,誘惑他人,誤入歧途。經云:「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1],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2]
釋迦未悟時,他知求悟,而不曾向人說佛法。何以故?自己未悟,不會佛法,又如何向人說佛法?既是學佛的人,當學釋迦佛的行徑,自己未悟,不會佛法,則不得向人說佛法。自己不是過來人,自己不做領路人。

問:悟個什麼?

答曰:唯悟自性,是個什麼?

問:如何是自性?

答曰:儒家云:「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即是「天命」。這個「天命」,即是孔子五十而知的「天命」。這個「天」,不是藍天的「天」,也不是宗教的「天」,而是本分天然的「天」,而是本然如是的「天」。人人皆有這個「天命」,這個「天命」不屬人為造成,不屬用功修成,本分天然,本來如是,是謂「天命」,佛家稱為佛性,亦名覺性。這個覺性,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言,在手能執,在腳能走,在意能想,在處不同,作用有別,歸元至本,只是一性,亦名一心。此心即佛,佛即此心。這個佛字,莫作神秘想,他只是諸人本具的歷歷孤明的妙明心體,亦名自性,亦名天命。
釋迦修行,六年外道,六年雪山,不得見性,不得成佛。於是,走下雪山,回到世間,於菩提樹下,放下一切,修習「諸佛秘密觀門課誦」。

釋迦修行,觸動魔宮,諸魔現前,誘其著相,以此誘惑,牽入輪迴。釋迦世尊,面對魔境,只管修習「諸佛秘密觀門課誦」,對於其餘,皆不理睬,任他自生,任他自滅。不理睬故,諸魔自敗。諸魔敗去,清平境界,當下現前。
所謂諸魔,皆非外來,這只是自己的業識變現。魔宮不在別處,只在自己的八識田中。諸魔現前,或曰業識現前,則一概不理。若也不理,則諸魔自退。諸魔退去,清平境界,當下現前。然而,不可落入清平境界。落入清平境界,亦稱清平靜魔。當須徹見,遍含萬相的妙明真心,方名悟道成佛,或曰證真成聖。

清平境界中,一機來臨,打破乾坤,於此當下,豁然識得這個妙明真心,或曰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是名睹明星而悟道。至此,現廣長舌,說一切法,應緣十方,普度群生。莫作玄妙想,自心本如是。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即是佛教所說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即是發徹證自心實相的心,這是菩薩修學的內因,也是菩薩成就的道種。

發願證得自心實相,除此之外,別無他願。若有他願,所謂願得神通,願得莊嚴,願得永生,願得玄妙境界,皆是顛倒妄想,皆是邪心邪願。落入這種顛倒妄想,落入這種邪心邪願,猶如煮沙成飯,則永不得成。

發願徹證自心實相已,依善知識而行,依正知見而行,依菩提心而行,定能證得自心實相,定能成就無上佛道。

[1] 一顛迦:一闡提,又名極惡。
[2] 《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三二頁下。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善財童子參海幢比丘
《四料簡》不是永明延壽大師所作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