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與紅學,存在與慈悲

哲學與紅學,存在與慈悲

哲學與紅學,存在與慈悲

浩渺煙塵世,白駒過隙間,生老病死人,微不足道卻舉足輕重。微是在宇宙的尺度下竟是滄海一粟,重是在個體的觀念中還更重於泰山,這都依賴於意識,賦值世界的意識。

意識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與詛咒,在呱呱落地睜開眼睛的一瞬間,或者說在更早些就在觀察自己的周遭,積累下第一份經驗。眼中的第一束光,鼻中殘餘的羊水味道,皮膚上濕噠噠的觸感,口中淌過的乳汁,耳中激動的震動,五官的開始運作昭示一件事,一個新的生物誕生了。

起先,她與其他哺乳動物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一個外界信號的接收器與應激器的組合,甚至可以斷言,在某些人的眼裡,她遠不如一隻蜷在公園長凳上的野貓可愛多一分。然而,她將成為一種與其他哺乳動物截然不同的族群里的一員。這個被稱為人的族群被普遍認為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特質是思考。

若從思考的方式來看,人所持有的思維方式有兩種:歸納和演繹。前者是從觀察中總結出針對性的結論,後者是從多個歸納的結論推導出來新的普適性的結論,這種普適性的結論可以成為下一次歸納的對象。

這一切,是從觀察,從切身感受到世界的過程中開始的。實驗證明,諸如老鼠等哺乳動物也具備簡單的歸納能力,對於同一種外界刺激可以做出規律性的反應,這也意味著,歸納並非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力。

而在猴子的財富分配實驗中,掌握金錢購買物品知識的猴子使用金錢獲得性服務時,它已經是具備演繹的能力了。那麼就思維能力,人至少不是唯一具備歸納和演繹能力的,也就是說,原本被廣泛認為人與其他動物區別的特質並非是客觀的。

那麼,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究竟是什麼?既不是會使用、製造工具,也不是擁有恥辱觀,更不是有無智力。從根本上,人與其他動物是不具備質上的區別的,人具有的是更高的思維效率。今天的鋼鐵都市和尖端科技是人類的近親所無法想像的存在,這種無法想像的程度並不會比數百年的人穿越到今天更大多少,於他們來說,都是超出了認知範圍。

人類科技不是一蹴而就,是不斷在前人開拓的道路上延續拓展,這也揭示了思維方式本身決定了人無法進行跳躍式的認知,任何對世界的探索只有在達成所以必要的認知前提之後才能夠開始認知到下一個現象。也正是這種積累,使得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無法在短期內超越人類,成為人所需要顧忌的存在,如果所有生物都最多只具備這兩種思維方式。

回顧人類的科技水平的發展,這一水平可以衡量人類認識世界的程度,在人類出現到今天,發展的趨勢是呈現指數增長的,這也意味著人類的前期發展是十分緩慢的。

在符合現有證據的長期增長的發展模型里,最初的人類應當是與古猿或者其他近親是有相近的思維能力水平的。數萬年前的人類先祖茹毛飲血,並未廣泛使用、製作同一種工具時,與猿猴等物種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能從側面說明最初的人類並不具備顯著區別與其他動物的特質。

人類與近親從近乎同一個起點,抵達了今天幾乎可以說天壤之別的中繼點,而所持有的思維方式又是相同的,那麼塑造如此龐大的思想體系的人類所具備的必然是更加高的思維效率。

進而,我們還確認如下兩個件事實:一、演化論是確實的,人類是一步步邁入知識殿堂的,並非是某種存在在某一時刻創造的人類;二,人類是概率出現的,積累式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的發展既是紮實的也是脆弱的,出現信息的斷層就會導致發展的大幅倒退,這種脆弱程度隨著語言、文字、紙張、硬碟的發明而大大降低。

高效的思維繫統之外,溝通是進一步提升思維成果積累重要環節。溝通的意願應當是先於語言的發明的,語言是作為解決特定問題而被創造出來的,而這個特定問題具備單獨個體是無法解決的特徵,所以必然是在溝通之後才產生。

由此可見,溝通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前提,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溝通本身也從肢體語言發展到語言文字,也發展出了更加細微敏感的情感。情感一方面是對外界的直覺反應,也是理性思考時的衡量要素。

而在探求自身存在時,敏感的情感又成為某種程度的阻礙,拒絕接受沒有意義的存在,因為直觀感受中被創造出來的事物都是為了某種目的,這種目的或者使命可以給人以安全感和目標感,來自未知的恐懼是無限痛苦的,而確定的事實產生的痛苦卻固定的,更容易被接受的。

人是由古人類的演化而來的,那麼人從生物本質來說,與其他動物並無二致的。既然其他動物都不是為了某個目的而被創造出來的,或者根本不是被創造出來的,是根據外界環境逐步將自身改造成當下的形態,人自然也未被賦予存在的意義。

無論是向內探求自身,還是向外探索宇宙,都是滿足好奇心,緩解存在本身的未知與不確定帶來的痛苦,而為探求過程中設置預期的目標就是賦予自己以存在的意義。人需要這個存在的意義為指導認知世界,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為它是隨著人的意識和外界的壞境變化而變化的。

存在的意義影響的只有當下,它無法改變過去的既定經驗,也沒有辦法直接影響未來的預期,只是作為當下瞬間的指導,在當下某一事件完成之後,該事件為作為經驗的一部分,對存在的意義進行調整。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才具備書寫未來的可能。

存在的意義是時刻變化的,但如果某一時間段內變化過於劇烈,由於固定時間內的精力有限而導致其後達成目標的需要更多投入。而在某個存在的意義上更多的投入意味著它內化地更加徹底,行為和決策所需的成本也將更少,心有所欲不逾矩。這是相對穩定人格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就是最好的,而應當是開放和包容的。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這個大框架下,則是一種降低自身對選擇與存在的意義之間產生的衝突的激烈程度的策略。這種策略是接受自身的必要途徑,而否定自身時則會進而否認預設的存在的意義。就整體而言,對選擇進行負責是一種於自己有利的做法。對外來說,法律要求就某些行為負責,而道德層面,推己及人的普世原則也要求自身進行負責。

由此,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都應當為選擇負責,這種意味著任何選擇都是被允許的,只需要自身足夠承擔隨之而來的結果。這也意味著,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的道德價值體系。

存在本沒有意義,意義只關乎選擇,選擇需承擔後果。

芸芸眾生,生而自由,人人平等。每個個體都是特殊的,因為都具備各自的獨立意志,也是自由的;都是一般的,所有的思想都是後天產生的,沒有先天的不同,因而又是平等的。自由和平等造就自身與他人之間沒有上下之別,只有不同之分,無需被他人所限制,也不應當肆意評斷他人。這就是慈悲。

在《紅樓夢》中,賈敬代表冷漠,賈政代表虛偽,賈珍代表放縱,賈璉代表好色,熙鳳代表潑辣,寶釵代表正統,寶玉代表痴情,黛玉代表敏感,探春代表幹練,迎春代表軟弱,惜春代表單純。各自有各自的特徵,正如其他人一樣,囿於自身觀念,受於世事變換。

用靜止眼光觀眾人,則萬般皆下品,只好從他們的結局推出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放至今時今日,的確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怎能任憑主子打罵驅趕而跪地求情,不選擇抗爭,或者至少是一走了之?我們無法切身進入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中,但是以一種極為武斷地方式判了眾人,這顯然也是不可取的。

正如我們無法徹底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我們亦無法評判他人,所幸我們也無需這樣做。實際的相處中,無需以純粹理性判斷他人,也無需他人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期望,退一步來講,沒有人是無法擺脫的唯一選擇。

也正是這種選擇的存在,認識交往某人都需要承擔隨之而來好的不好的情感。可能是違反法律,可能是背離道德,可能是享受愉悅,可能是習慣日常,因為種種原因而和他人保持關係,是因為選擇分開所需承擔的預期後果更加令人不快。正如帕累托最優在全人類層面幾乎是不存在的,在個體生命歷程的中,每人都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中選擇。

趙姨娘選擇用尖酸刻薄來換取他人尊敬,王善保家的選擇以狐假虎威以獲得權力的快感,多姑娘選擇勾引男丁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王夫人以趕走晴雯來傳達對潛在勾引寶玉的行為的堅決反對。

我們無法確切衡量他們的好與壞,正如趙姨娘對兒子的照顧,王善保家的對主人的盡職,多姑娘有堅持的原則,王夫人對下人一貫的和善,都是這些人偏向於善的一面,因此無法斷言人的好壞。但這也不意味著需要的接受所有人,喜好與厭惡是可以獨立於人的行為而存在的。

人無好壞,事有對錯。在給定的環境下,社會具備既定的對錯獎懲機制,這種機制可以是道德的,可以是法律的。任何行為在實施之後就進入這個獎懲系統,就它的社會價值對其進行評斷。當事件被認作是負面之後,社會將給予行為的實施者懲罰,反之亦然。

保持對於人的寬容和理解,對事的公正評判是相對最優的,前者是人文關懷,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礎;後者是維持社會體系穩定地運作的機制。兩者一同保證個體和社會的平等與自由。

理論上的相對最優是容易實現的,而實際中的受制於自身的價值觀與社會的立法執法機制,以及更多複雜的環境變化,可以說是永遠無法達到最佳,但至少存在一種可能不斷向更加行進的道路,縱使身後之路不堪回首,縱使也不總是正確,或者說不存在靜態的絕對的正確,但依舊是值得付出努力與堅信,未來會是更好的。

慈悲,是一種不斷學習的能力。

愛貓養貓,愛吃會吃,二點五次元遊戲模型,日劇美劇看書,臉盲手殘。嚮往星辰大海,更愛被窩小床。

曾發表作品:撥開慾望,正視自我

編輯:跑跑單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色有味 的精彩文章:

你去看月全食了嗎?

TAG:有色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