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盜汗的臨床治療480期

盜汗的臨床治療480期

今日練習

曹某某,女,72歲。

心煩持續2年,近有逐漸加重之勢。

刻下心煩,苦不堪言,家人體恤其情,謹慎扶持,亦不能稱其心,反遭斥呵。煩躁不寧,焦慮不安,煩急時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覺舒暢。臍部築動上沖於心,築則心煩愈重,並有脘腹脹滿如物阻塞之感。

伴失眠,驚惕不安,嘔惡納呆,大便不調,溺黃。舌尖紅,苔膩,脈弦滑。

處方:____。

7劑葯後,心煩減半,心胸霍然暢通,性情漸趨平穩安靜,夜能寐,食漸增。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真武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張某某,男,43歲,1987年12月15日診。

盜汗六年,每二三天一次,雖多法治療而不效。近半年來盜汗加重,每至下半夜即汗出濕衣,滲及被褥,醒後汗止,全身發涼,白天睏倦無力,動則心悸。

顏面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證屬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選用真武湯以扶陽抑陰:

制附片、白朮各10克,茯苓、白芍各15克,生薑4片。

服藥4劑,盜汗竟止,精神轉佳;繼以原方出入10劑調理。隨訪二年,未複發。(周亞林醫案)

按語

盜汗多屬陰虛,然亦有陽虛者。《景岳全書》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陽氣在人卧寐時應入里固護內臟,今陽虛而不能固,以致寐時汗出。寤後陽氣動出,尚能勉行其事,故寤後汗止。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各家論述

劉渡舟:真武湯證與五苓散證均為水證,應加以鑒別:前者是少陰水臟陽衰,司水無權而水邪泛濫,主症是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等;後者是太陽水腑氣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煩等。

胡希恕: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擗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裡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跟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於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擗地,打寒戰,必振寒吶,這個振寒都是陰寒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麼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候,這個在後面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

成無己:發汗不解仍發熱,邪氣未解也;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汗出亡陽也。里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身振振搖,與真武湯主之,溫經復陽。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哮喘的臨床治療458期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木通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