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如何減少生命的消耗?復歸生命的本來!
如何減少生命的消耗?復歸生命的本來!
老子在這裡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方法——「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兌」(?)是《易經》上的卦名,「兌上缺」,下面兩橫,上面一橫的中間斷缺為二,這是兌卦。「兌為澤」是水,代表海洋,在人體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說打坐修道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不要講話。人身上不止一個缺口,共有九個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嚴密關閉起來,就是不要漏氣的意思。道家有兩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一個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為他要保守元氣!「塞其兌」,實際上「兌」也並不完全指身上開口處,也指心理上的滲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滲漏,都要把它圓滿起來,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閉起來。
「終身不勤」,從文字表面上解釋,偷懶的青少年們,似乎可以把這句話拿給父母看,推說這是學老子的「終身不勤」,所以不必讀書做事了。「終身不勤」並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輩子不會忙忙碌碌,始終是從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學》、《中庸》所講的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從容中道的「終身不勤」。
「開其兌」,一個人活著時,拚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竅漏洞統統地打開;「濟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輩子為人世間事務忙。這樣一來這個人就「終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為止。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一個人真正要恢復自己的本來,發展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消耗在後天的世事之中。我們這個身體的生命,像個乾電池一樣,充電並不多卻消耗得很快,一下子就乾涸了。「見小」是如何減少耗用,「曰明,是保養得好,慢慢就變成了一個大的光明。要用得吝嗇一點,減省一點,才能保持這個身體的長遠存在。宇宙給你的生命就是充電,抓得住,慢慢充了電,光明就大起來。修道以前,雖然看起來光明很小,最後成就了,能用出來的則無比的大。「守柔曰強」,保持「守柔」的結果,一切柔軟,脾氣情緒都平復下去,達到所謂溫柔的境界。「守柔」到極點就是堅強,這個生命就永遠持續下去了。
「用其光,復歸其明」,說到光,就要談到我們人的眼睛。我經常說,現在的燈光太過強烈,老在這種強烈的燈光下讀書,兩個眼睛鼓起來像電燈泡一樣盯在書本上,每個人眼睛都讀壞了,成為高度的近視。我們當年讀書哪有什麼電燈!最初電燈來的時候,鄉下人還拿個火柴去點火,奇怪怎麼點不亮!那時都是點清油燈,後來點煤油,叫洋油燈。小小的洋油燈那一種光度,和現在牛排館、咖啡館所用的蠟燭一樣這麼一點點,所以現在看到這種燈特別親切。在這種燈下面看書,或者看小說,眼睛並沒看壞。現在年輕人眼睛是看書看壞了,因為不會「用其光」。
我經常告訴大家,看書不要盯著書看,要把書放到前面,用眼睛把書的字拉回,在腦子裡面反應過來。比如自己就是個錄影機,最後把書一合,這句話在哪一頁、第幾行那個印象就已留在腦中了。所以讀書最重要的是「用其光」就算現在已經近視了,如果曉得用光,眼睛看東西時,用意念把物象拉回來,近視就會減輕。眼光愈向前面直射,愈會傷害眼睛。
許多戴眼鏡的近視朋友,看起來很吃力!眼睛鼓得好大,像個探照燈一樣外射,這個眼睛當然愈來愈壞。正確的看法,像看電影時,眼睛半開半閉,讓電影的畫面影像進來,看完了也就曉得了;充其量,愛哭的跟著電影哭一場,可笑的就笑一笑,過去就算了。所以,不要把眼睛瞪著,眼神投到銀幕上去盯住看,那個物理的電波光波的刺激,把眼神經都破壞了,腦子也不靈光了,思想也不靈光了,反應也笨。戴眼鏡的人,反應都是這樣遲鈍,這就是告訴你們「用其光」的道理,是要把這個光返照,迴轉來照到自己裡頭去。
「復歸其明」,這是真實的,把老子的這句話緊緊把握住,認真去做,近視眼的同學聽我說《老子》也聽了幾個月,不能白聽啊!這個方法不妨試試看。只有幾個字「用其光」,看東西盡量少像探照燈一樣直射出去,要收回來物的形象,把一切光芒的影像吸收到自己的眼神經里去,慢慢你的視力、腦力、聰明、智慧會恢復過來,這樣才會「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如果不曉得「用其光」,那是跟自己找麻煩,製造痛苦;如果「用其光」,不但眼睛神光好了,而且還可以修到長生不老之道。「是為習常」,老子上面定了一個名稱,叫做「玄德」,現在他又定一個名稱叫「習常」,就是經常練習的意思。練習什麼呢?練習復歸那個永恒生命的本來。
摘錄自《老子他說》
「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兌上缺(?),兌卦所代表的東西很多,在人體上兌代表口,「閉塞其兌」就是要閉嘴。不過以道家來講,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開竅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飯的這個口。人身有九竅,頭部七個洞,身體下部兩個洞,都是口。為什麼閉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一個人愛說話,經常用嘴巴,一定會短命。所以我上課太多,有時候一連七八個鐘頭都在講話,這就是在求早死。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口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閉塞其兌」,所有開口的地方都要封鎖,不向外漏。
「意動火工寒」是講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無念專一,意一動叫做散亂,意散亂就不會結丹。我常說佛家所講的「定」,就是道家所講的「凝神」。定是講法則,凝是講境象;道家這個凝結的「凝」,比佛家講的「定」還確實一點。
「閉塞其兌」以後,就是下面四個字——「築固靈株」。「靈」就是後世所講的性靈,也叫做靈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詞。內養靈性,像培養種子一樣,慢慢使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開始。「靈株」是魏真人創造的名詞,「築固靈株」則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體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陸沉」本來是個形容詞,「陸」代表大地,有一句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一個人達到安靜虛無的境界,也就是真達到空的境界。怎麼樣是個空?道家形容得很確實,所謂空,沒有一個空的境界。虛空粉碎,連虛空都沒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平沉是沒有身體的感覺,這個才是真達到虛無的境界。「三光陸沉」就是六根都安靜下去,這個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顯教密宗,大家學靜坐的誰能夠真做到「三光陸沉」?都是瞎吹,自己騙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個修道的樣子,坐給別人看看而已。真講工夫,一樣都沒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陸沉」,一念不生,這時要「溫養子珠」。「溫養」就是保養。我們先天生命的根本,現在不談,因為生命的本來你還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的生命。在這兩個過程當中,由「三光陸沉」,到達「安靜虛無」,接著「溫養子珠」。溫養就是老母雞抱蛋一樣,要溫暖保養它,不能有一點寒冷。怎麼樣才是溫暖呢?剛才也講過道家的名言,「意動火工寒」,這個意不能動,這就是溫養。
現在世界上都流行講中國的禪宗,現在叫禪學,多數是口頭禪、野狐禪,嘴裡吹的。真正的禪宗也講實際工夫的,譬如黃龍晦堂禪師,他形容真正的參禪,「如靈貓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貓捉老鼠,那真是動都不動,像入定一樣,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還有一種形容,「如雞抱卵」,就像老母雞抱蛋溫養,也就是黃龍晦堂禪師形容靈貓捕鼠這個境界。規規矩矩說,我們大多數人學佛修道做工夫,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都是在那裡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達這樣專一的境界,才是溫養。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還是原來的。不過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沒有修養,這個功能到死也出不來,所以感覺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事實上是母子相連的一個。這一節在邏輯上有兩個特別的名稱,一個是「靈株」,一個是「子珠」,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不同的名詞罷了。
摘錄自《我說參同契》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