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服文化 | 華夏有漢,漢家有衣

漢服文化 | 華夏有漢,漢家有衣

原標題:漢服文化 | 華夏有漢,漢家有衣


微信菌之前看到一張五十六個民族代表的合照,


站在最中間的漢族小姐姐卻穿著一身時裝。



難道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嗎?

不,


它只是被遺落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對於許多人而言,


漢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


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


它卻是承載著文明意味的中華符號~


何為漢服




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歷史發展


起源形成


約五千年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衣冠制度。


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服飾特徵簡樸、嚴謹、含蓄。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差距懸殊。



剃髮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


後來,清政府做出有限的讓步,提出「十從十不從」。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


留存復興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國內仍有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保留著漢服的部分元素。時至今日,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稱之為漢服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形制


時至今日,漢服在各個朝代的主要表現形式人有爭議,在此採用形制分類法介紹漢服。


主要特點


「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褒衣廣袖」,衣服寬鬆,袖子寬大,長過手臂,放任身體隨意舒展。


系帶隱扣」,漢服是不用扣子,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多數用繩帶繫結。


深衣制


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範。我國古代最早的服裝之一。既可被用做禮服,又可日常穿著。


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朱子深衣、袍、褙子等。


可以滑動的哦~







上衣下裳制

男子服飾稱「上衣下裳」,女子服飾稱「上衣下裙」,是將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


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有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冕服、玄端。也有日常生活中百姓穿的襦裙、襖裙、短打、半臂。


也是可以滑動的哦~






衣,向來為生活住行之首。刨去漢服作為服飾「避寒暑,御風雨」的實用功能,它所蘊含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在今日依舊能為我們所用。


如若有一天,我們有機會向世界介紹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那一身漢服,將驚艷多少?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華裳在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服社 的精彩文章:

她在日本穿漢服上下班 當地人:像仙女
【漢服美圖】飛天

TAG:漢服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