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號稱神農翻,大禹不離手,在古代專門用來發號施令
文史
02-22
如果喜歡看古代畫像的朋友,對於神農翻應該不會陌生。大禹的畫像上,便經常出現這個東西,雙叉模樣。此物在後代的大禹雕塑上也會出現,甚至成了辨別他身份的重要象徵。不過,這個東西叫什麼呢?神農翻是網友給它取的名字,而這個物件的真實名字是耜(sì)。
這東西和治水沒多大的關係,但在遠古時代,這是很重要的耕田工具。根據郭沫若的考證,此物中間有缺口,便於翻動泥土,其功能與後世的鐵鍬和鏵犁相似,極有可能是其前身。這段考證,被大多數的史學家認可。
考古學家則是根據其起源確定它的價值,此物至少在六、七千年前便已經出現,比大禹的時代要早上許多。而在《易經》中也提到,神農氏發明了此物,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時代--農耕時代。
不過,神農氏發明的東西很是簡陋,也局限於當時的時代。後來炎帝將其改進,變成了簡單易用的工具,炎帝改進後的耜,便是大禹手中的模樣。這東西的出現,讓部落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也為後面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4000年前的生活,是如今的人們不可想像的。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技術,有的只能是原始工具加以組合。我們的先祖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積極樂觀地生活著,與天災人禍相抗衡,最終發展到了如今的狀況。
大禹被我們敬佩,最大的緣故便在於他的治水功績。那個時候的洪水,幾乎是無法抗衡的 猛獸。但就是他,帶領著我們其他先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抗爭,最終將這一猛獸制服。
如今的我們,在安定和溫暖的環境下研究歷史,也得益於他們的功勞。不忘歷史,便能懂得珍惜生活,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懂得感恩。
※大臣家有千金,一日正在開會,忽然稱女兒出事散會,原因很簡單
※這隻中國軍隊,沒食物沒武器沒援軍,寧死不降,堅持戰到最後一人
TAG:靈楓歷史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