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英年早逝,決定蜀漢劉備的最終走勢
(本文僅以《三國志》等史書為據,《三國演義》等通俗小說不做任何參考,對於蜀漢走勢做一個分析而已)。
馬超
在三國英雄人物中,馬超極為重要,甚至影響蜀漢劉備的最終走向,乃至於影響蜀漢後期,僅做一個分析,試圖探究歷史真相而已:
一、在蜀漢中,馬超的地位僅次於劉備
蜀漢早期,尤其是到劉備自稱漢中王之時,在整個蜀漢體系中,馬超的地位僅次於劉備,整個蜀漢,只有兩個名正言順的將軍,劉備是漢獻帝敕封的「左將軍」,馬超是漢獻帝敕封的「偏將軍」,而軍師將軍諸葛亮、湯寇將軍關羽、征虜將軍張飛、征西將軍黃忠等,都屬於名不正言不順的雜號將軍,屬於劉備在當漢中王之前自己封賞的,都不算正規的。公元199年,劉備協助曹操消滅呂布,「(曹操)表先主為左將軍」,曹操上表請旨加封劉備為「左將軍」,從原先的鎮東將軍升遷為左將軍,屬於絕對正統的將軍;而馬超,約在公元205年(建安十年)-207年(建安十二年)之間,被朝廷正式任命為偏將軍,「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馬超傳》),馬超投奔劉背後,被封為「平西將軍」,屬於東漢比較正規的將軍稱號。在三國紛爭之時,蜀漢只有兩個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將軍,即劉備與馬超,而馬超的家庭背景與家族勢力、影響力,甚至超過劉備。
部下擁戴劉備當漢中王時,劉備特地上表漢獻帝說明情況,上表開頭就寫:「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白話文大意是:「皇上您好,平西將軍馬超、左將軍劉備兩個人,帶領一些您不知道的人,什麼長史鎮軍將軍許靖、軍師將軍諸葛亮、湯寇將軍關羽、征虜將軍張飛等人,給您寫信說明一下,我要當漢中王的情況。。」。在門閥世家觀念極重的漢晉時代,蜀漢只有劉備、馬超兩人屬於皇帝敕封的正宗將軍,因此在蜀漢中,馬超的地位僅次於劉備。劉備當上漢中王,馬超就接替劉備原先左將軍的職位,劉備稱帝,馬超再官升一級,「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劉備稱帝後,在當時蜀漢將軍級別中,只有張飛的「車騎將軍」才能夠和馬超的驃騎將軍稍微相提並論(劉備稱帝時,關羽已經陣亡),按照漢代正宗規範的將軍系列,第一級別是「大將軍」,第二級別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蜀漢將軍體系中,馬超一直是最高級別的,無人代替。
馬超
二、馬超的家庭背景,尤其是「涼州」,才是劉備真正的戰略發展方向。
早期的劉備,東北西走,狼奔豕突,居無定所,朝不保夕,到了荊州刺史「(劉)琦病死,群下推先主(劉備)為荊州牧」時,劉備再一次坐在風口浪尖上當個荊州牧,夾在曹操、孫權兩大勢力中間,劉備心中明白,肯定又是一次徐州牧的悲劇,荊州是朝不保夕的,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明白自己的發展目標是四川益州,荊州只是臨時性的,曹操孫權都是虎視眈眈,近在咫尺,要想保全,幾乎不可能。所以,當孫權想要聯合劉備共同進攻益州時,劉備立刻聽從主簿殷觀進的建議,婉言謝絕並且斷絕孫權進取益州的念頭,為自己將來留下一塊自留地和發展空間,至於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佔據荊州、益州的策略,其實是抄襲魯肅的,劉備的目標,是首先佔據益州,其次是佔據涼州。至於荊州,有則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夾在兩強當中,早晚吃不了兜著走。
涼州與荊州相比較,荊州處在曹操、孫權之間,最多屬於益州的護城河,可以遏制進出四川的水路交通,但要從荊州出發抗擊曹魏恢復漢室,簡直是痴想夢想,一旦劉備大軍從荊州出發,只有孫權有個舉動佔據荊州,劉備連老家都回不了,他才沒有那麼傻,傻的其實是諸葛亮;而涼州呢,地處西北,出產馬匹,民風彪悍,兵源上佳,且毗連益州,成掎角之勢,進則直抵長安,退則可以與益州相互呼應,且不要看孫權的臉色。
劉備是有自己的打算的,絕非紙上談兵的諸葛亮所能理解的,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佔據了益州,還沒進攻漢中,孫權就寫信要求劉備歸還荊州或獨佔荊州,劉備答覆是:「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這個時候的劉備,連益州北面的漢中還沒有開始進攻,他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涼州。威名遠揚的馬超剛剛投奔過來,而且在攻打成都時,馬超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劉備率領全部人馬,包括諸葛亮、張飛、關羽、趙雲等,一起圍攻成都,就是打不下,到了馬超一出面,嚇得劉璋立馬出城投降,「(馬)超將兵徑到(成都)城下。城中震怖,(劉)璋即稽首」(《馬超傳》),馬超一出面,成都城驚慌恐怖,人心渙散,劉璋立馬出城投降,這等戰鬥力,絕非關羽張飛趙雲所能匹及的。
而馬超的到來,恰恰是最符合劉備心愿的,馬超家族崛起於涼州,威名遠揚,劉備稱之為「信著北土,威武並昭」,尤其重要的是,劉備稱帝,敕封馬超「領涼州牧」,而這個時候的涼州並不屬於劉備,還是屬於曹魏,涼州牧是一張空頭支票,但足以反映出劉備的發展方向,劉備稱帝是在221年,而在220年,關羽已經被殺害,荊州所屬的四郡已經丟失,劉備並沒有想要報仇,也沒有想要奪回失去的四郡,他的主要發展目標不是荊州,而是涼州,所依靠的對象,就是威名遠揚的馬超。
三、馬超英年早逝,導致劉備的戰略目標發生臨時性變化
馬超英年早逝,於公元222年(蜀漢章武二年)突然病逝,年僅47歲,絕對是蜀漢最年輕的超級上將,比趙雲還要年輕,馬超的突然病逝,導致劉備的戰略目標發生臨時性變化,可能覺得失去馬超後,在短時間內拿不下涼州,可能覺得沒有合適的人選能夠替代馬超完成奪取涼州的計劃,也有可能劉備想要鍛煉新人,讓新人們在戰爭中儘快成長起來,於是在同一年,也就是馬超病死的那一年,借口三年前關羽被害的事情,發兵征討東吳,劉備征討東吳,只是想要發泄一下而已,「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先主盛怒不許」,人家孫權聽說劉備御駕親征,已經要求講和,至於條件嘛,可以坐下來慢慢談,但是,劉備盛怒,談都不談,就要打你,就要教訓你。
劉備火氣為啥這麼大呢?關羽死了快三年了,荊州四郡早就屬於東吳了,三年前關羽死的時候火氣不大,丟失了荊州四郡火氣不大,為啥到了三年後的222年,突然之間火氣那麼大呢?沒人沒事惹怒劉備啊,在那一年,主要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馬超突然病逝,馬超年紀輕,威名遠揚,又是涼州名人,劉備想要獲得涼州,主要就是依仗馬超,所謂的蜀漢,其實只有一個州,那就是益州而已,在東漢十三州裡面,劉備其實只有一個州而已,他一心一意想要獲得的涼州,在馬超的突然病逝而化作了泡影,劉備所住的前期努力沒有了方向,而要取得涼州,似乎有些遙遙了,也許,這才是劉備盛怒的真正原因,於是帶著兵馬,想要教訓一下孫權,想要發泄一下心中怨氣,沒有想到,自己最終竟然敗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東吳年輕將領的身上,氣上加氣,一病不起,這才託孤白帝城。
東漢十三州
四、劉備的涼州戰略目標,也應該是魏延被殺的原因
劉備的戰略目標,首先佔據益州,其次奪取涼州,益州和涼州互為犄角,益州沒有經歷連年戰爭,相對比較富裕,而涼州出產馬匹,民風彪悍,適合組建軍隊,且能夠直接面對關中長安等京畿重地,至於孫權,能夠聯合則聯合,不能聯合的話,守住進出四川的水上通道也能安然無事;
而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按照《隆中對》說法,也是要佔據兩個州,是荊州和益州,不是涼州,在劉備生前,諸葛亮的佔據荊州的說法,劉備其實是不以為然的,能有就好,沒有也無所謂的,所以關羽失去荊州數郡,劉備無動於衷,但是到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開始執掌大權,奪回荊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麼,諸葛亮豈不是無法實現自己的《隆中對》的目標,豈不是被政敵取笑嗎?也許,這就是他直接採取北伐,面對面和曹魏死拼的原因吧,既要閉人口舌,也想建功立業。
而魏延呢,說到魏延,先說劉禪,劉禪雖然表面無能,其實絕非庸庸之輩,他其實應該是最清楚劉備的戰略目標,甚至堅持執行這個目標,只是和諸葛亮的目標發生碰撞,這個碰撞,倒霉了一個人,就是魏延,「(劉禪)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魏延居然得到了一張空頭支票「涼州刺史」,蜀漢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得到過涼州的空頭官銜,馬超是涼州牧,魏延是涼州刺史,為啥魏延會像馬超一樣得到「涼州的空頭支票」呢?應該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劉禪嚴格執行劉備的戰略意圖,戰略目標是奪取涼州,而不是直接面對面和曹魏勁敵死磕,也不要三心二意指東打西了,這個戰略目標要魏延去執行,這樣的安排,應該必然引發諸葛亮的強烈不滿,結果如何呢?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就被借口叛逆而被誅殺,剩下的人,全是諸葛亮的粉絲和擁躉者,嚴格執行諸葛亮的指示,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一次又一次的頭撞南牆。
我僅僅按照三國志內容,做一個推測吧,古人史書,往往是春秋筆法,意在言外,謹做個人揣測而已。
TAG:邊緣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