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球鞋的中底,多大程度決定了性能表現?

球鞋的中底,多大程度決定了性能表現?












不只是消費,更有態度

球鞋


運動

潮流

測評

數碼

裝備






球鞋市場往往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次有新的球鞋發布,正式進入我們的視野時,其中底的設計和構造往往便會吸引最高的關注度——甚至於如果該中底搭載了全新的科技或材料,那麼其話題性還將會進一步提升。



就實戰設計而言,球鞋中底是承載緩震科技最核心的部位,也是我們俗稱的「腳感」最直接的來源。





越是構造複雜,配置豪華的中底設計,真的就能帶來更好的 Buff 加成嗎?













以氣墊科技起家的 Nike 絕對是全球範圍內玩轉空氣最強的品牌之一,對於 Air 這個概念的運用不僅多樣,並且還頗有講究。




「Air」這一概念,其本質是將某種特殊的氣體,以高壓的方式灌入堅韌的合成橡膠內,特殊的大分子氣體體積大於合成橡膠層的細微縫隙,因而能夠防止氣體從氣墊當中流失,繼而注入中底來針對性地提供球鞋所需的性能。







前掌 Zoom 還是後掌 Zoom?






Zoom Air 氣墊是 Nike Basketball 板塊應用最廣,普及率最高的緩震科技。



在採用 Zoom Air 科技的 Nike 戰靴上,均有「Nike Zoom」的字樣出現刻在外側,字體出現的位置便代表著該球鞋所搭載的 Zoom Air 氣墊的位置(部分鞋款以及搭載全掌 Zoom Air 氣墊的鞋款除外)。





Nike Zoom PG 2






鑒於 PG 1 的市場表現極佳,因此 Nike 在第二代 PG 戰靴上採用了穩中有進的設計思路,大面積延續了從 PG 1 上開始的配置和整體設計。




這其中保留幅度最大的便是緩震配置:依舊是前掌 Zoom Air 的基本配置,但是官方坦誠這塊氣墊是經過強化的版本,可以從設計手稿上清晰讀到它的信息



強化版的氣墊加持,說明 PG 系列的重要性在一眾 Nike 鞋款當中悄然提升;前掌 Zoom Air 氣墊的確適合全能鋒線——這塊氣墊所蘊藏的信息量,可謂是相當豐富了。







Nike Zoom Kyrie 4






在 Kyrie 4 登場亮相一段時間之後,凱里 · 歐文依然會在某些比賽的場次當中上腳前代作品 Kyrie 3:是不是 Kyrie 3 更適合這位「地平說」的發明者呢?




相較於上一代作品,Kyrie 4 隨即擁有了堪稱 Kyrie 系列最佳的腳感,後掌位置的 Zoom Air 單元初顯威力,中底發泡材質亦由 Phylon 升級為擁有更加軟彈效果的 Cushlon。



雖然在舒適度方面的提升顯著,但在反饋和啟動方面就有所削弱。因此挑選球鞋最核心的要素,還是要適合自身的需求最好。







-----------------------





對於任何品牌而言,一雙球鞋的設計成本總會有封頂的時候,Kyrie 4 的設計師 Benjamin 便曾坦言自己嘗試將每一分預算都能夠有實際的轉化,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 Nike 對於氣墊的位置除了有性能上的考量之外,還有成本預算方面的深思熟慮:Nike 旗下的簽約球星眾多,互相之間的產品線定位也不甚相同。比如說勒布朗和 KD 的簽名戰靴,就屬於 Nike 陣營當中的頂級鞋款。






Nike Zoom KD X






曾經以性價比優勢迅速攏獲一批粉絲的 Nike KD 系列,最後還是伴隨著凱文 · 杜蘭特節節攀升的人生履歷而逐漸走向高端。




定位的改變帶來了全方位的不同,目前已經來到第十代的 KD 簽名鞋款,就是最棒的例子。



Nike KD X 採用了 Flyknit 編織科技來打造鞋面,全掌 Zoom Air 氣墊帶來澎湃無比的緩震效果,一體式鞋領彈性極佳,方便穿著者的日常穿脫。




雖然名義上是「全掌氣墊」鞋款,可是出於實際情況考慮,KD X 依然需要針對人體運動的情況來進行分區劃分。








-----------------------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 Zoom 和 Max 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係,那麼可否將這兩項科技融合在同一鞋款之上,帶來1+1>2的效果?我們先來看幾個典型的例子。









Nike Zoom LeBron X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Nike 為勒布朗所打造的第十代戰靴都被公認為是 LeBron 系列的巔峰之作,無比出眾的腳感令無數人折服。



在當時的球鞋市場當中,人們似乎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兼有 Zoom 和 Max 緩震科技的氣墊:從厚度和設計風格來看應是 Max,然而核心的位置卻是帶著 Zoom 特性的尼龍纖維材質。



而 LeBron X 的外底位置確實標註了「Nike Zoom」字樣,因此就本質而言這一鞋款依舊是採取 Zoom Air 氣墊的避震方案,人們對於兩大核心氣墊科技合作的期待落了空。





Nike LeBron 9:Zoom+Max






伴隨著勒布朗拿下人生當中第一座總冠軍獎盃的 Nike LeBron 9,便實現過 Zoom Air 和 Max Air 的緩震組合。



Nike LeBron 9 搭載了前掌 Zoom Air 加上後掌 Air Max 180 氣墊的緩震組合,設計師期待通過這一全新的緩震組合,可以帶來舒適快速的響應以及可靠穩定的緩震表現。






綜合觀察勒布朗簽名戰靴系列的演變和進化過程,不難發現設計師在緩震科技的採用方面經歷了多次變革,從全掌 Max Air,到和 Zoom Air 平分天下,再到完全採用 Zoom Air 獨挑大樑。










-----------------------





在 Nike 旗下的多種氣墊形態當中,Air Sole 被視作這一偉大家族的最初始形態,早在1979年便已經宣告問世,而搭載該緩震科技的鞋款自然都是經典無比:Nike AF 1,Air Jordan 多個正代鞋款等魚塘均被承包。






Air Jordan 1






雖然在當代的籃球賽場上依舊可見上腳 AJ 1 進行比賽的球員,然而單純從緩震性而言,AJ 1 並不適合穿著進行高強度的比賽,而它所搭載的核心緩震科技,正是 Air Sole 氣墊。



考慮到 Air Jordan 1 的設計藍本來源於 Air Force 1,並且邁克爾 · 喬丹的要求是保留氣墊的同時,降低中底的厚度,從而實現更加明顯的貼地反饋,故而 AJ 1 的腳感偏硬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時至今日,我們幾乎不會再見到以 Air Sole 擔綱緩震科技的全新鞋款登場了,Air Sole 和一些老傢伙們,也終有一天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恐龍,消失在時光的深處。


  







Air Jordan 12






既然說到了江湖和市場的「殘酷無情」,我們不妨再來說說大名鼎鼎的 Air Jordan 正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棄用 Air Sole 氣墊的呢——那就是上市於1996年的 Air Jordan 12。



AJ 12 由傳奇設計師 Tinker Hatfield 親自操刀設計,中底首次搭載了當時全新的緩震科技 Zoom Air 氣墊,理論上的緩震性能相比數代前作要更加出色。




採用了 Zoom Air 的 AJ 12 並沒有發揮其本該有的性能,直接原因則是氣墊安置的位置過深,這一痛點在後續的鞋款上得到了解決,而 AJ 12 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創新元素的承托者。








-----------------------








對於球鞋中底科技優劣的討論


永遠都很難有答案,


站在時代的角度來看問題,


一切才會變得簡單而實在。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購物丨球鞋丨運動丨型男丨裝備丨潮流丨海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貨 的精彩文章:

你以為職業球員靠的是天賦?來試試和 CP3 一起訓練吧!
抱歉,拒絕假鞋不需要任何理由

TAG:識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