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連趣網同學研究:《三國演義》連環畫研究

連趣網同學研究:《三國演義》連環畫研究

作者按語:

迎接新春,呈上舊作,以博一笑。

本文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最早發表在何處已不記得。只是網友李探花先生在他的大作《三國演義連環畫封面欣賞》中引用此文。後被多處傳播,已有訛誤。

2015年春,在整理《滄海一粟》(雜文集)時略加整理,並在舊日軟盤中找到修改稿,文末標註了修改日期(尚不是寫作結稿日期)。

《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研究

(作於1997年8月26日)

yy9003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為中外人們所熟悉、影響很大的文學巨著,其在大眾中的傳播有個過程。先是藉助印刷術,以《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的中文本和多種外文譯本的形式,向中外人們展示其本來面目;後以連環畫的形式普及於神州。電子媒介更是為《三國演義》的傳播和普及注入了巨大的推動力——評書、廣播劇和各種文學欣賞節目通過電台廣播響於人們耳畔;繼而描寫《三國演義》某一人物的電視連續劇和反映《三國演義》全貌的電視連續劇出現於熒屏。這些都對《三國演義》在大眾中的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本文擇取《三國演義》連環畫這一大眾傳播的具體形式,拋開《三國演義》連環畫(單本)傳播階段,試圖專門就《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改編、繪製以及出版發行等等,談一些個人管見。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是以「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的鴻篇巨著《三國演義》為依據的。用圖畫形式表現「三國」的題材始於何時似已無從可考。僅從一些文字記載、壁畫、瓷器圖案、剪紙、皮影、元宵彩燈等等提供的信息,人們可以肯定:關於「三國」歷史故事題材的圖畫,其出現早於名著《三國演義》的成書。據馮驥才先生考證,連環形式的圖畫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五代和宋朝。隨著《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清末各地單張連環形式年畫的流行,藉助民國初年勃興的報刊和單本石印畫刊,近代連環畫出現了,各種題材都被畫家們表現於畫筆之下。名著《三國演義》不僅為畫家們展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畫卷,而且為畫家們提供了關於人物形貌、兵刃馬匹、宮廷戰場、人物關係等等的較為全面的資料,有利於他們設計畫面、寫畫丹青。畫家們採取連環畫形式連續地表現《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就成為必然。於是,第一種表現名著《三國演義》的連環畫——「連環圖畫三國志」(陳丹旭繪,共24集,每集32圖)於1925年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描寫《三國演義》題材的連環畫單冊本的繪製自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步,四十年代進入鼎盛期,至五十年代出現良莠參差、有某些粗製濫造的狀況。

據筆者親眼所見過的單冊本,繪製較好的有「蜀漢之末」(朱光玉繪)、「偷渡陰平」(劉錫永繪)、「陳宮和曹操」(徐正平繪,始於「孟德獻刀」而終於「白門樓」)、「走馬薦諸葛」(汪玉山繪)、「張飛」(陳光鎰繪,敘張飛一生)、「趙雲」(朱光玉繪,敘長坂坡一節)和「掛印封金」等等。此外,還有「隔江鬥智」、「三氣周瑜」、「火燒連營」、「關羽之死」、「長坂坡」、「老將黃忠」等等。上述連環畫各自獨立成冊,彼此不承續銜接。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繼續出版單冊本(例如「趙雲」、「掛印封金」和「老將黃忠」等)的同時,有關的出版社開始以成套連環畫取代單冊本連環畫。他們精心組織改編和繪畫,對於所繪人物的造型、表情描繪作了規定或者提出了要求,並以上圖下文規範了連環畫的格式;加上一批著名畫家涉足連環畫領域,這些都促使一批精品問世。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有關編繪者的努力,60本一套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本文稱為套本)出版了。《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成為古典名著連環畫眾秀中的佼佼者,為上至黨中央主席毛澤東,下至平民百姓、成人幼童所喜愛。

筆者在此想澄清一個問題,即《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是何時出齊的?據《北京青年報》1995年2月9日第二版刊載的記者報道,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部孫同志介紹----這套連環畫的問世經歷了30年的漫長歲月,自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創作,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出齊48冊;到了197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又重聚老作者為《三國演義》增補了12冊,於是成了60冊一套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據筆者所知,並非如此,此乃孫同志口誤或者記者筆誤;事實是60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全部出齊,包括筆者在內的廣大讀者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即已幸睹全貌了,何需等到1978年以後?

縱覽《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出版以來,經歷了三個出版階段——六十年代前期出齊60冊並同時作少許調整,為第一階段;七十年代末期改出48冊一套,加上後來補印其餘12冊(袋裝發行),為第二階段;八十年代末,將原來的24開(60冊)改為32開精裝(一套3本,每本內含原來的20冊連環畫)發行,為第三階段。下面,筆者意欲對第一、二兩個階段的版本及其編繪的得失陳述個人看法。

在第一階段(六十年代前期),《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首次出版。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出版者對原著的改編作了巨大努力,保留了對於重大事件、名人名事的描繪;對於原著過份美化諸葛亮和關羽作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對於原著中宣揚的尊劉抑曹的封建正統觀念、封建倫理觀念和封建思想意識作了較為客觀、有所批判地描述;對於原著中宣揚的封建迷信、因果報應等等或作刪除迴避(如呂蒙之死),或作妥善改寫(如孫策殞命);對於原著中看似紛繁熱鬧的一些情節(如曹孟德大宴銅雀台、關興張苞爭先鋒等等)則作了刪除。這樣的改編,使讀者了解了原著梗概,悉知基本歷史脈絡、事件和人物;並為後來再版及不同版本打下了基礎。一掌在握,粗曉三國。這樣的改編有益於讀者在正確思想觀點主導下,通覽百年興衰廢替。

應該指出的是,改編者為了更好地凝括歷史事件,曾經用心良苦地對多冊書名進行推敲。例如在正式出版之前,將「破袁紹」改為「戰官渡」,「七擒孟獲」改為「諸葛亮渡瀘水」,「乘雪破羌兵」改為「擒孟達」;在出版之後,將「威震逍遙津」改為「濡須之戰」,「八陣圖」改為「八卦陣」等等。

再者,在框架結構上,改編者曾經在套本基本出齊的時候小作調整,把原來用一冊表述的李催郭汜之亂(原名「犯長安」)分解為兩冊----「犯長安」和「李郭交兵」,並且分別安排在「三讓徐州」的前後,更加準確地體現了歷史事件的前後順序;也曾經將原設計的「傳書救劉備」在出版後調整掉,刪去無關大局的瑣碎事件,更好地表現了歷史的重大起伏。

在繪畫上,《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採用傳統手繪方法,畫家們用純樸的白描手法,再現人物之丰采、戰爭之激烈。從人物的喜怒哀樂、舉手投足,到宮廷的雕梁畫柱、軍旅的行動作戰、戰場的廝殺勝負,無不描繪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對於這一套本的繪畫,應該指出如下幾點: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這一套本對於以前出版的有關《三國演義》故事的單冊本兼容並蓄,大量沿襲若干冊的繪畫,例如襲用「偷渡陰平」、「陳宮和曹操」、「走馬薦諸葛」等的畫面分別作為套本中的「二士爭功」、「捉放曹」、「走馬薦諸葛」的基本內容。

再者應該指出的是,在出版套本過程中,曾經對《火燒新野》三易其版——從張大經(即"賺曹休"封面的繪者)所繪的第一版,直至目前吳志明、葉之浩所繪第三版,是在已經先後正式出版了兩個版本的情況下又重新繪製的,變粗糙為精細,出版社的認真態度可見一斑。

三者應該指出的是,在套本出版過程中,曾對「鳳儀亭」、「火燒新野」、「群英會」、「兄弟爭王」、「五丈原」等冊的彩色封面重作繪製,或者使畫面更能夠表現故事內容的重要片斷,或者敢於捨棄粗製濫造之作(如張大經所繪「火燒新野」、「五丈原」的原封面)。

總之,改編者和繪畫者無處不以精益求精為宗旨。在60冊的套本中,尤以劉錫永(「長坂坡」等5冊的繪者)、陳光鎰(「董卓進京」等4冊的繪者)、李鐵生(「反西涼」等6冊的繪者)、趙三島(「天水關」等3冊的繪者)、以及湯義方、王亦秋、朱光玉、蔣萍、盧汶、徐進等等為最佳繪者,有口皆碑。

事若求全何所樂。60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在繪畫上也有某些欠妥或者失誤之處。

其一,同一繪者在不同冊乃至同一冊的畫面中,人物或者畫面的結構有雷同之處。例如汪玉山筆下被俘的張任與被俘的龐德(見「取成都」第87頁和「水淹七軍」第108頁)、張飛拜嚴顏與魏延拜黃忠(見「張松獻地圖」第155頁和「取成都」第65頁)、馬超戰張飛的兩頁畫面(見「取成都」第101和104頁);又如李鐵生筆下的費耀與王雙(見「姜維獻書」第52頁和89頁);再如馮墨農筆下的賈范與鄭文(見「政歸司馬氏」第5頁和「五丈原」第28頁)。

其二,若干人物形象或兵刃前後不一致。例如:許褚應該使刀而不是使槍(見「馬躍檀溪」第5頁);魏延也應該使刀而不是使槍(見「諸葛裝神」第64頁);「走馬薦諸葛」與「定四州」中的呂曠、呂翔應該形象一致;「擒孟達」中的趙雲應該與「天水關」中的趙雲形貌不二;「姜維避禍」、「姜鄧鬥智」中的司馬望形貌應該一致;等等。

在第二階段,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後,為了彌補動亂期間「破四舊」對《三國演義》連環畫的焚屍揚灰,為了滿足人們對普及《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的渴望,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78年再版了《三國演義》連環畫。此次再版與原版本的最大區別是將原來的一套60冊改為一套48冊。48冊改編、出版齊全相當一段時間後,應廣大讀者要求,出版社才將刪掉的12冊按照原版增補。

據筆者統計,改為一套48冊出版時,原來的60冊中只有22冊(即37%)的內容未作調整、畫面未作增刪;而63%的原來版本被作了「手術」。

在內容結構的調整上,基於更好地按時間順序表述某一歷史事件,對於原來版本的主要調整是在「關羽降曹」與「千里尋兄」(即原來版本「白馬坡」和「千里走單騎」)之間;「龐統遇難」與「關羽授命」(即原來版本「落鳳坡」和「水淹七軍」)之間。其餘的大量調整隻是為了適應一套48冊而作的必要壓縮。例如:僅擇取4個畫面併入「甘露寺」,就刪掉一冊「三氣周瑜」;把原來版本一分為二,分別歸入「張松獻地圖」和「取成都」,就刪掉了一冊「落鳳坡」;對於「劉備征吳」的主要內容大加刪減,併入了「火燒連營」;甚至很有獨立內容的若干冊也被調整掉了。

此次調整的效果如何?調整後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套什麼樣的連環畫呢?筆者認為,此次調整是不成功的。

首先,不適當地大量刪去了有關東吳的內容。例如刪去了「取南郡」、「三氣周瑜」、「截江奪阿斗」、「單刀會」、「安居平五路」、「賺曹休」、「討司馬」等冊。這樣就使讀者無法認識東吳在三國鼎立中的地位和作用,無法明了吳與蜀、吳與魏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經過這樣的調整,東吳成了無所作為、少有作為的一方,「三國演義」成了「兩國演義」——只剩下魏、蜀了,這樣既不符合原著,也有悖於歷史的真實。

其次,經過如此調整,重要歷史人物不豐滿了。例如對於曹操這個人物,刪掉了謀刺董卓、割發代首、征戰張綉等等正面內容,刪掉了錯殺呂伯奢一家、納鄒氏、斬王垕、淚斬陳宮、徐母罵曹等等反面內容,讀者就無法從多側面認識曹操的內心世界和坎坷命運。

其三,經過這樣的調整,一些事件和人物變得支離破碎,或無來由,或無終果。例如:刪掉「捉放曹」,就無法講清陳宮以什麼身份去勸說曹操罷兵(「三讓徐州」);刪掉伏完事件,讀者就不知道曹操的女兒何時成為漢獻帝的皇后;刪掉「走馬薦諸葛」,不講清徐庶與劉備、孔明的交誼及其本人的才能,讀者就不能明了徐庶當著曹操盛讚孔明、徐庶前往新野勸降、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又求龐統設計逃避赤壁戰火等等情節;刪掉「走馬薦諸葛」,就刪掉了劉封的來由,讀者就不能了解孟達阻止劉封發兵援救關羽的背景;刪掉了「三氣周瑜」,就不知道龐統在孔明弔孝時見孔明、棄孫權、投劉備的經過;等等。其它事件,例如:周瑜箭傷的來歷、曹植的七步詩、曹操之死、曹芳被貶、司馬師之死、孫夫人回吳、華佗之死、張遼之死等等,均應該有所表述;可是,這些都在調整為48冊時被刪掉了。雖然後來補印12冊袋裝發行,但是與原來盒裝48冊終有交錯重複之處,令人有不倫不類之感。

在繪畫上,48冊一套的《三國演義》連環畫也作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是全部改繪了其中的2冊——「戰長沙」和「空城計」,全由徐正平重新繪製。筆者認為:原版「戰長沙」確有不及徐正平的改繪本之處;但是原版「空城計」(即「傳書救劉備」的繪者所畫)絕對比徐正平的改繪本更為細緻美觀;徐正平的改繪本比較粗糙,簡直有些批林批孔、批儒評法時某些歷史故事插圖的技法了。

其二是畫面有所刪減。一些畫面因為情節的壓縮而被相應刪去,例如鎮壓黃巾起義、陳宮之死、乘雪破羌兵等等。有些畫面則是為了追求單冊頁數相近而捨棄,例如典韋投曹、計收許褚等等。有些原版畫面是由於增繪其它畫面而被刪減,例如「千里走單騎」為此刪減了2頁。還有的畫面是將原版前後2頁畫面的文字說明合二為一,從而被捨棄,例如「三讓徐州」、「定軍山」、「走麥城」、「天水關」、「五丈原」等等均有此類現象,當然不排除原版畫面被損壞的特殊原因。

其三是畫面有所增加。與原版相比,增加了某些人物,例如蔡邕的升遷和被害的畫面。新增了某些事件,例如斬李儒、暴董卓屍等畫面。有些是將原版已有事件表述更為詳盡而增添畫面,例如曹操征烏桓(增加3頁)、關羽尋兄(增加17頁)、水淹七軍(增加7頁)等等。也有的明顯是在原畫面有所刪減、為了拉篇幅、湊頁數而增加一些畫面,例如「犯長安」(增加11頁)、「白馬坡」(增加4頁)、「戰官渡」(增加7頁)、「濡須之戰」(增加13頁)、「擒孟達」(增加11頁),其它如「李郭交兵」、「姜維獻書」、「智取陳倉」等等也各有畫面增加不等。

其四是封面有所改動。「小霸王孫策」、「戰長沙」、「取成都」、「濡須之戰」、「定軍山」、「空城計」、「八卦陣」等等的封面均被改繪。

應該指出的是,48冊《三國演義》連環畫再版之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已於1973年12月出版了北京第三版的《三國演義》。該社編輯部在「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的說明」中指出在校對工作中發現的一些苴漏。這些苴漏絕大多數與連環畫的改編、繪畫有關。出版《三國演義》連環畫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應該依據所指出的苴漏,在調整、改繪工作中,修改原版畫面和文字說明中的錯誤之處。可惜的是,48冊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未能在有關畫面和文字說明上作改動。

若作改動,似應該有如下幾處:

其一,「諸葛裝神」中第85頁應該表現「延大敗,盡棄衣甲、頭盔,匹馬引敗兵望木門道中而走」。注意,這裡的魏延是騎馬敗走,即應該修改原版中魏延步行敗退的畫面。

其二,「定四州」中第109頁文字說明中應該體現「焦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即應該把原版文字說明中的「烏桓觸」改為「焦觸」。

其三,「政歸司馬氏」第13頁文字說明中「濟水」應該改為「遼水」。

其四,「鳳儀亭」第86頁文字說明中,應該體現「卓衷甲不入」(即袍服內暗穿軟甲防身),而不是原文字說明中的「董卓身上裹著厚甲」。

《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改編、繪製、出版和幾次再版,實現了出版者的願望,達到了目的——即極大地普及了名著《三國演義》。名著《三國演義》的種種社會功能,為它的傳播效果所體現;而傳播效果又由具體的傳播方式和藉助的傳播媒介所決定。名著《三國演義》的社會功能,經過連環畫(套本)形式的廣泛傳播,更加充分地得到發揮。可以說,近幾十年間,名著《三國演義》的多種普及和傳播形式中,連環畫(套本)是獨樹一幟的形式,對於普及和傳播名著《三國演義》有不可埋沒的功勞。

其一,《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有利於讀者獲取知識,不同的讀者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識補益。讀者們可以通過連環畫(套本)所描述的廣闊、豐富的歷史場面,了解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及其被鎮壓的過程,了解跌宕起伏的封建兼并戰爭和宏大的戰爭場面,了解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複雜矛盾和交錯的政治鬥爭,了解那些具有一定樸素辯證法因素的戰爭事例及其背後所體現的軍事科學原則。這樣,形貌不一的廣大讀者各有收穫。值得稱道的是,連環畫(套本)在相當程度上消除了名著《三國演義》中的封建思想意識和觀念,正確地反映了為歷代所讚頌崇拜的諸葛亮的多智忠貞和關羽的勇武忠義,保證了傳播的方向性。

其二,《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有利於發展文化。它較好地藉助了原著參差錯落的藝術結構進行了相當成功的改編工作。它以原著中文言和白話文間雜的語言特色為基礎進行文字說明(包括畫面內的文字說明)工作。尤其是它特有的連環畫(套本)表現形式,既保留了一般連環畫(單冊本)比獨立單篇繪畫的優越之處,又創造性地把一冊內連續表現的技術手法擴大到幾十冊前後呼應的連貫表現手法。加上群星薈萃的畫家隊伍規範而認真的實際創作,《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成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並且將流傳百世。它把名著《三國演義》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歷史人物的豐富語言和複雜心理活動及其迥異命運等等有所取捨地用畫面表現出來。名著所具有的長處——通過人物言行表現性格、運用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徵、渲染環境氣氛以加深人物刻劃等等,均在連環畫(套本)中得到基本保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從《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出版後,大部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總是以它作為窗口,總是通過它邁向名著《三國演義》、去探索原著的深邃意境。名著《三國演義》在發展文化方面的功能,有一部分是通過《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實現和擴大的。

其三,有益於人們娛樂。在名著《三國演義》成書前,唐朝的人們就已經「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宋元時代,三國人物故事已由藝人帶上評書講壇和戲曲舞台。巨著《三國演義》刊刻之後,更為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提供了基本依據,連環畫就是其中之一。《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把名著《三國演義》的書面語言轉化為特殊的藝術手段,運用畫面形象和文字說明來傳播文學巨著的豐富內涵。回想六十年代前期,每當《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中的某冊出版,總是引起少年兒童乃至成人的爭相購買;人們從新華書店鱗次櫛比的讀物中能夠一眼找到封面有深藍色邊框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一睹為快;有興趣者,從畫面中選擇臨摹或學習繪畫的範本。人們欣賞著畫家們的白描畫法,琢磨著文字說明的含義;有欣賞能力者,則進一步議論各位繪者的技藝特點,探討《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畫面能否反映原著的描述、文字說明與原著有何區別、文字改編和畫面設計的得與失等等。《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使人們得到娛樂和享受,培養了社會成員們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熱潮在七十年代末和1994年底又兩次出現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使人不得不感嘆《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成功以及它所依據的名著《三國演義》的生命力。

從六十年代《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出版至今,三十多年的光陰彈指一揮。它還將迎來無數個三十年,永遠流傳在中國的人民大眾之中,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粒明珠。在當前各種「快餐文化」蜂起、外來文化泛濫的情況下,在我們的後代被國外的卡通動畫片包圍的時候,筆者對於《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進行上述分析,不是故弄玄虛,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希圖總結出點滴經驗教訓,供今天的出版者參考。

第一,要有百年樹人的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影響:

我們的各種讀物,都應該成為整個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其中的各種少年兒童讀物,更應該在課外教育領域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少年兒童時代受到的各種教育影響,或遲或早總會轉化為少年兒童的素質。任何年齡的讀者,都會從社會提供的讀物中,獲取正面的或者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對讀者負責;應該做到:多年之後,讀者回憶自己之所以成功是由於讀過我們所出版的某一本書、某一批書,而不是相反。

筆者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和許多同時代人一樣,是讀著許多正面讀物、包括《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成長的。「文化大革命」對於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的摧殘、劫難,曾使人們痛心疾首。十年動亂後,《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再版,也曾使人們欣喜若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改編、組繪《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過程中,對於原著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精華成分,他們付諸於形象的藝術手段;對於原著中的封建正統觀念、封建倫理觀念和封建思想意識等糟粕,他們以對讀者、對後代無比負責的精神,張起「過濾網」,摒糟粕於連環畫之外。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給一茬又一茬成人帶來教益。

當然,我們所強調的是改編的原則性,不能放棄出版者的責任,對於特定時代產生的某些原著不能不加分析批判地、原封不動地端到讀者面前。我們並不反對作者的合理想像,不反對通過藝術手段使讀者的思維插上聯想的翅膀。我們應該劃清科學幻想與封建迷信的界限,處理好忠於原著與改編、再創作的關係。不應該像某出版社出版《隋唐演義》連環畫那樣,幾乎未作任何改編,完全照搬原著的描述,連封建迷信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者應該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擺正經濟效益的位置,以馬克思主義的義利觀統率經營管理,反對急功近利的觀念和行為;多出精品,出好精品;把一部部、一批批經得住人民檢驗的、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獻給讀者,獻給後人。

第二,務必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

《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除了在改編上主導思想正確、寓教於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形式之中,此外,在改編和繪畫上的精益求精是有口皆碑的。改編者和繪畫者嘔心瀝血,堅持認真的創作態度,使原著的改編形成首尾呼應、一氣呵成之勢;使每一冊的畫面都令人愛不釋手,乃至某些主要畫面能夠獨立成篇,成為某個「三國」題材故事的縮影。

精益求精,不等於拖遢時日。當年,諸多的改編者和繪畫者以質量為前提,爭分奪秒,在酬金低廉的條件下,高速度地把《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奉獻給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中國人民大眾,豐富他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在他們的筆下,幾乎沒有敗筆,沒有敷衍了事的痕迹;即使有,也是本著對讀者負責的原則,重新改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益求精不僅是改編者和繪畫者打開市場、參與競爭必備的基本品質,而且是人民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需求不斷提高的必然要求。粗製濫造不會給任何出版者帶來長期的穩定的效益。改編者的一處、多處以及不斷出現的敗筆,繪畫者的一頁、多頁乃至不斷出現的不成功畫面,只會使讀者另擇讀物。而這種敗筆和不成功的畫面,現在是比較多的。我們不反對藉助西洋繪畫技法,但是中國的連環畫繪畫畢竟要以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為基礎,中國的老百姓才能接受,才能達到出版者的目的。如果我們的產品中,充斥著潦草敷衍的畫面,充斥著類似地攤小報上插圖層次的畫面,充斥著所謂西方「抽象派藝術」的畫面,讀者就會容忍一二於先,棄之如鄙於後。

第三,堅持革命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造有民族性的精神產品

我們改編古典名著,是為現實服務,是為了教育民眾、傳播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當我們用適當的藝術手段表現有關古典名著的內容時,應該研究該古典名著的特色,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某種藝術手段的特點和長處。如果說,如何用字幕解說處理名著中古代書面語言與古代口語、劇中文言口語與現代白話口語的矛盾,是現時的人們用電視連續劇形式表現名著《三國演義》時所面臨的較為突出的特殊矛盾;那麼,如何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地表現名著《三國演義》,是各種有關藝術形式面臨的共同問題。

名著不等於歷史,名著《三國演義》不等於歷史上曾經存在的百年史實。名著《三國演義》本身已經滲透了歷代藝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怒愛憎,成了一種英雄主義的傳奇和道德理想的寄託。如何才是做到了忠於原著,同時融入現代人的文化意識?對於這個問題,《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改編者和繪畫者比電視連續劇的創作者早遇到三十年,而且處理得比較好,這與當時的出版者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教育、所堅持的革命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

《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的改編者和繪畫者在創作中,注意劃清深謀遠慮的謀略與互相傾軋的權術的界限;注意把關羽的「義」的積極一面和不講是非,不講法的消極一面區分開;在「正統」與「一統」問題上,努力體現中國歷史的總趨勢是由分到合、走向統一;等等。總之,使人們通過閱讀《三國演義》連環畫(套本),促進當代人對於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聰明智慧的了解,這種效果本身就是對於民族虛無主義的否定。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出版者的文化水平比五、六十年代的出版者高不少,遇到的問題與五、六十年代的出版者所遇到的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問題是共同的、基本的。例如:如何把在學院里學習到的新聞學、傳播學書本知識運用於實際?如何在出版實踐中積累正確的經驗教訓?如何肯定和表現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而不是抽象地肯定、具體地否定之?等等。當前,我們對於出版者是使用多於教育,有些地方甚至被經濟效益壓倒一切。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是革命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指導地位的低落,肯定是出版者素質的下降,肯定是民族虛無主義的潮起,肯定是對於外來文化的頂禮膜拜。這值得當今的出版部門的管理者和出版者們深思。

(全文完)

文:yy9003(連趣網同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連趣網 的精彩文章:

《十八描》系列連環畫連環畫名作《漁島怒潮》作者——著名國畫家、連環畫家丁世弼不幸離世
《連環畫傳奇》「精品回放」 經典連環畫《山鄉巨變》創作者線描大師賀友直

TAG:連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