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 《論語別裁》讀書筆記六
《論語別裁》讀書筆記六:有德便謂之學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三種解釋1)改變:更易平時的好色之心,以莊重虔敬的姿態尚賢好德。2)以好色之心好德。解讀為「好德如好色」,與孔子多次提到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3)看輕,重德輕色。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理解:
南懷瑾先生不同於傳統的理解有:(1)「色」不是指女色,而是態度、形色。(「食色性也」這句話是告子說的,而不是孔子。)(2)「君」並非國君,而是指年齡大、學問道德高的人。(3)「致其身」指竭盡自己身、心的力量。
根據南懷瑾先生的講解,這句話應理解為:子夏說:「我們看到好的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儘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哲人真有學問。」
我認同南先生對「色」的理解,「色」在古代通常理解為臉色,比如《送東陽馬生序》里有「色愈恭」。「君」的理解從字形進行分析有道理,從後來的運用來看也講得通。比如,當前我們都還有「腫瘤君」之類的手法,而如果把「君」狹義理解為「君王」,那就不符合時代發展了。
這一則強調一個人的德行。對父母、對長者盡心竭力,對朋友誠實守信,簡而言之即「孝、忠、信」與前面曾子說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似。一個人的德是首要的。
TAG:遇夏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