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攝影課程03課—光圈(1)
很多攝影愛好者剛剛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購買鏡頭的糾結上面。比如糾結自己的鏡頭參數,特別是拍攝人像的攝影師,會一開始就被灌輸「大光圈拍攝人像好,因為能虛化背景」這種觀念。
(我在雲南使用85mm F1.4 拍攝婚紗的虛化效果)
那這個想法有沒有錯呢?好吧,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沒有錯。畢竟大光圈真的可以虛化背景嘛。但請記住一點,所有你能擁有的攝影資源—相機、鏡頭、模特、場地、服裝……等等,其實都是為了讓你能通過照片的方式去講述一個故事,或者表現某種情感、畫面而存在的。器材雖然重要,但哪怕在最簡單的器材限制下,我們的創作熱情,依然能有很大的發揮的(簡單來說就是不要用器材作為自己照片爛的借口)。
我們現在先來看一下,第一個影響各位講故事的攝影參數——光圈
三分鐘時間都沒有的要直接看結論:
光圈能開越大的鏡頭越方便講故事(也越貴)
(因為大光圈的鏡頭能收小,但小光圈的鏡頭不能弄大些,這明擺著嘛)
正文(閱讀約需要三分鐘):
光圈其實就是讓光線進入相機的那個小孔,這個小孔在鏡頭上。當我們按下快門的時候,相機就會敞開快門的大門,光線就會穿過這個小孔。
(圖片來源:Wading-In Photography)
讓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或者膠片什麼的)沐浴在光線當中,而這時候相機的內置晶元就會努力記錄各種光線的數值,用這些數值形成一個文件,這個就是RAW文件,相機可以將這個文件變成圖片文件,也可以在電腦上使用後期處理軟體轉成圖片文件(這是大多數我們會採用的方法)
(尼康相機上面的RAW格式選擇)
這個孔(光圈)會收縮到你在相機上設置的數值。平時會一直維持最大的光圈狀態,方便在拍攝時預覽也有足夠的光線通過。
光圈大和小在鏡頭上的體現(By Mohylek -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65235)
你再看看鏡頭本身,那在光圈前的那堆玻璃用來幹嘛的呢?噢,那堆貴死人的玻璃其實具有各種高大上的光學特性,目的也就是讓光線能更好地穿過這個小孔(光圈),比如有各種鍍膜增加光線的通過率啊、去除一下雜光啊、各種鏡片矯正變形啊等等。
當你買鏡頭的時候,就有那麼一個參數,類似F1.8、F4.5-5.6、F2.8……等等。這個參數其實是指你的光圈最大能開多大的意思,由於光圈是以對數作為參數描述的,所以你看到的這個F後面的數字越小,表示這個鏡頭能開的光圈越大。
你可以想像,能形成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是需要一定的光線信息告訴相機:「看,這就是我要的畫面。不太亮也不太暗」。就像倒水進去一個杯子裡面,水就是光線的量,剛剛好的話就是曝光準確,太少水就是曝光不足,水都溢出了就是曝光過度。快門代表著倒水進去的時間長短,而光圈就代表著水龍頭的粗細。
顯然,如果倒水的時間不變的話,水龍頭越粗,倒出來水的量就越多。所以控制水龍頭的粗細,就能控制最後水量的多少了。
光圈開得越大,那照片就會越明亮,光圈越小,照片會越暗。
但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光圈還涉及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虛化。說得玄乎點,就是大家所講的「景深」
在高中的物理學上面大家可以理解到一個概念,叫「小孔成像」,因為光線可以穿過這個小孔之後,投影出一個畫面,原理如下:
而為什麼沒有大孔成像呢?因為穿過大孔的話,所有光線都能混雜在一起,就變成一大堆模糊的光斑了。畫面也根本不會看的清楚。而這種一坨一樣的光斑,就是現在各位攝影師求之不得的虛化了。
GIF
GIF
所以早期的相機,真的是連鏡頭都沒有的,用一個小孔,通過很長時間的曝光,才能形成一個圖像。
(小孔成像相機拍攝的照片,圖片出自Sebnem Ugural的作品)
幸好後來有了鏡頭,有了「聚焦」這個概念之後,哪怕不是一個小孔,都能有精準而清晰的圖像能投影在膠片上了。
(聚焦之後的情況,無論多大的孔,只要鏡頭的玻璃能磨得出來,都可以拍到清晰的圖像了)
有了鏡頭之後的相機,比小孔相機的進光量多得多了。我們終於可以不用三腳架固定著相機拍幾十秒才能形成一張照片,而是可以拿出外,手持相機拍拍拍了。
但不是位於焦點的地方依然是一坨模糊的光斑……
(沒對準焦的圖像原理)
為了不那麼一坨(其實這些一坨的光斑叫「彌散圓」,但我還是習慣叫它們一坨),所以大家做鏡頭的時候就做了這麼一個控制光孔大小的東西,叫光圈,來控制通光量。
(光圈收縮之後的彌散圓情況變化)
當光圈收縮的時候,不位於焦點的圖像雖然也是一坨,但由於小了很多,人眼都分辨不出來有什麼區別,就顯得清晰了。
(光圈大的時候;圖片拍攝85mm F1.6;照片來自於我拍攝的婚紗旅拍客片)
(光圈小的時候。70mm F11,照片來自於我拍攝的婚紗旅拍客片)
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這些一坨的背景看上去,還挺好看的。至少人和背景都能分離開來了。
於是就努力地將鏡頭中間的這個小孔做得盡量大一些,讓主體後面的背景,更一坨。
鏡頭裡面的光圈組件
(圖片By Gophi - Own work, GFDL,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268143)
但鏡頭的這個小孔做得越大,就越難,所以光圈大的鏡頭會更貴。而且越長的焦段或者越廣角的焦段,就越難做大,就會越貴。(01課裡面有講到,最便宜的大光圈鏡頭是誰?50mm F1.8,再買不起其他鏡頭,也能買得起這個的。)
(下一節課待續)
TAG:吾系吳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