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提名影片《尋夢環遊記》
每天分享一部2018年第90屆奧斯卡提名影片
本屆奧斯卡頒獎禮將於3月2日9:30(北京時間)於洛杉磯舉行
3月1日將會發一篇小雪花預測獲獎名單
準不準 就看3月2日的答案揭曉吧!
同樣是舊文重發,預計這次《尋夢環遊記》奧斯卡獲獎概率在85%左右,最大的競爭來自《至愛梵高》和《養家之人》,但從影片的意義上來說,《尋夢環遊記》的獲獎率還是最高的!
《尋夢環遊記》在本屆奧斯卡 1項提名:
最佳動畫長片
開片通過一個孩童的畫外音配合畫面中的剪紙來講述一段曾經的家族史,有一種古老與現代的結合(看後查資料才知道剪紙也是墨西哥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影片延續了皮克斯以往的細膩(除了畫面外,狗和它的名字、神獸貓咪、亡靈節、歌王的原型、米格第一次見骷髏的原型、佛里達等等都有含義,自行搜索吧!),用親情與夢想製造出最巨大的矛盾,而在化解矛盾的同時更深層次地升華了親情的主題。
影片基礎情節仍舊延續了經久不衰的Christopher Booker提出的七大基礎情節之一——遠行與回歸,並在其中雜糅了喜劇和探險的元素。而個人認為影片最妙的地方在於將死亡這種莊嚴悲傷的情感轉化成為了輕鬆豁達的氛圍,但正是這種不夠嚴肅的愉悅更能夠發人深省,一方面在於世人對故人的思念,另一方面是故人對世人的祝福和不舍。就像我們所有人幾乎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審視問題,而所有的問題、甚至於情感都有雙面性或者多面性,就像你愛一個人是你的感受,而被愛的那個人會是另一番感受。
藉助夢想來傳達親情並不是多麼新鮮的手法,但也永不會過時。
在空間的表達上,米格往返於陰陽兩端,而他能夠暢通無阻的通行證則是來自於家人的祝福;在劇情上,米格對音樂的追求源於追星,中途放棄了音樂夢想是因為家人,最後再一次追夢仍是因為家人。你以為導演一直在講夢想,但其實他從始至終都在說親情。
米格這個人物設置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他愛他的家人(開片就提到了),他很善良(從小狗丹丹的出場可以看出),他熱愛音樂,但我的理解是其實早期的他更多的並不是真正的熱愛音樂,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追星」,他追求的是他的偶像因為才華而一直被人瞻仰,被人崇拜,甚至死後也始終被人銘記的那份小虛榮,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人物要設置成12歲,而不是16或者18更大一些,三觀已經幾近成熟的年紀。在影片中間的情節中,當米格得知自己苦尋的偶像自私地殺了人,盜竊了別人的作品,並將他置之死地時,那個時候的米格是絕望的,再加上當他得知自己曾曾祖父到底是誰時,他輕而易舉地說出了願意放棄音樂的夢想,這時候的放棄有兩個原因:其一,他知道了自己的偶像真實面目,內心美好的幻想已然破滅;其二,也是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他的家人,哪怕是死去的家人。這個時候的他對於音樂的執著其實已經遠大於影片剛開始時,因為經歷了在舞台上的綻放,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對音樂夢更加認定了,但為了家人,他願意選擇放棄。
當然,如果親人真的殘忍地扼殺了他的夢想,那就是現實而不是電影,最後的片段,人鬼共舞,伴隨著音樂才是最後的主題升華——其樂融融能夠戰勝一切的親情。
以上是我關於影片的淺析,接下來想藉由此片對應我的文章標題「你追夢的樣子最可愛」來談談自己淺薄的想法。
看到這部電影的一個豆瓣短評很有趣:
「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醫學、法律、商業、科技,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音樂、詩歌、夢想、情感,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多數時候,當孩童講出「我想當科學家」「我想成為大明星」時,多數成年人會覺得孩子有想法、有志氣(當然也有極少數成年人對藝術工作者存在偏見,不在舉例範圍內),而當這些曾經有志氣有理想的孩子再大一些,說出相同的語言時,周圍的言語會變成「現實一點兒吧!」而這些言語不僅僅只來自於成年人,可能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同齡人。就我來看,這是一種極其可悲又可憐的想法,為什麼要用所謂的「現實」來捆綁住自己甚至是他人的夢想呢!
夢想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實現,而在於追夢的過程啊!誰TM要管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我付出過了,我努力過了,我就贏了!那些來自於外界的目光、言語也不過是別人的不懂、不理解而已,連追夢途中的絆腳石都算不上,真正牽絆住你去追夢的是你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你自己的內心。
有觀眾說,沒有哪個家族會像電影里一樣受到詛咒,那麼極端的不允許音樂的存在。是的,那只是電影戲劇化的處理。現實生活中的「詛咒」可能是那句「玩音樂沒前途」、可能是那句「別做夢了」、可能是「先考上大學,再考個公務員」……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不是那個12歲為追夢義無反顧的少年,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就算當初義無反顧了也會半途而廢,更可惜的是生活遠沒有電影里的那般美好,但我想說的是,你追夢的樣子最可愛了,哪怕現在已經停了下來。
距離3月2日奧斯卡頒獎禮還有7天
※韓劇的始祖其實是這部美國電影吧!
※這是生活,不完美,但真實
TAG:糙漢子小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