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深度剖析國人為何痴迷釣魚!

深度剖析國人為何痴迷釣魚!

人類以植物為食,後來食物資源的匱乏,開始吃動物屍體,逐漸衍變成狩獵,而水中的動物也成為遠古人類食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魚存在於水中很難獲取,於是依靠人們大腦的智慧做出了一些捕魚的工具。

無竿釣時期

早在商代以前,我們的遠祖就已經廣泛垂釣了。那時,不用竿,將繩或藤條系鉤掛餌後,直接拋入水中。在母系主宰社會的原始部落里,每天日出日落,女子成群蹲在河邊,以垂釣為樂。釣到大魚小蝦,由男子清理,煮熟,然後圍坐一起食之。

商紂王的「釣絲竹」

商代末期,開始用樹的棘荊和鳥的爪子垂釣,後來出現了骨制魚鉤。釣絲為麻和野蠶絲。

據傳,商紂王是個釣魚迷。他所用的魚竿選用綠竹製成,稱為「釣絲竹」。

「釣絲竹」頗考究。竿上飾裝綠羽毛,繪有各色各樣圖案。正如《詩經》上所述:「綠竹猗猗,魚兒戀戀。」

釣車——最早的海竿

西漢時期,釣魚成風。劉向的《列仙傳》中,記載了一段有趣的軼事:陵陽旋溪(即今安徽宣城)住有子明、子安二人。一次垂釣時發現溪中有不時怪物,力大無比,不是竿折,就是線斷。他倆惱恨交集,造出一種釣車,終於從旋溪中釣上一條相貌醜惡的揚子鱷。

所謂「釣車」,就是我們常指的「海竿」。以竿釣鱷,可謂創舉,因此,他們二人被人們譽為「釣仙」。

由此可見,漢代的擬餌釣法,已似於我們現代的垂釣了。

漁具的完善

到了宋代,漁具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已經包括釣竿、釣線、浮標、墜子、魚鉤、魚餌了。當時著名散文大家邵堯夫在《漁樵問答》中寫道:「漁者有六,竿也,倫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

元代有個卓有成效的漁具發明家顧俊聲。他將線綸與手竿裝備備在一起,加上角質搖手柄,可以掛在低矮的船篷上,隨漁人遠征。

真可謂:「犀柄當風楫,瓊枝向月攀」。喜愛江釣的朋友,不用說也知是什麼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也是一個傳世知名的釣魚迷。他讀到「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更加欽佩「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姜子牙,奉他為「先天釣王」。不過,他也沾上「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的怪戾脾氣,一旦無魚上鉤,氣急得脫掉衣帽,憤憤罵人。難怪皇后馬娘娘背後揶揄夫君「有魚則王,無魚則民」。

據傳,馬娘娘也是位「女中釣傑」。洪武三年清明節,她一天中釣了十條大鯉魚,當晚大擺「鯉宴」,祭祖待臣,還賦有一曲《釣樂》:

一勾掣動滄浪月,釣出千秋萬古心。雲淡談,水漫漫,湖池煙雨待客。

漁釣的象徵

由上可見,在我國古代,釣魚和琴、棋、書、畫、樵、耕、讀,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徵。

釣魚並非是維持生存的手段,它早已是一項高尚的文體娛樂活動。

釣魚活動發展到今天,已經和各階層人士的業餘生活息息相關了。

現在,釣魚活動也不再是單純的文體活動,甚至成了一種交往手段和公關項目。

釣魚的東趣,集中在「釣」字上。

下鉤後,對著碧波清流,心境陡然開闊。

斜竿影池,如入詩境。魚兒打旋,凝目提神。

釣竿拎起,情激神清。抓起獵物,欣喜於形。

收竿提魚時,又會想到一家老小喜慶收穫的情景,彷彿嗅到了烹飪後的鮮美香味。歸途中,苦和累已清失在詩境畫意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奧創釣魚說 的精彩文章:

誰TM說去釣魚能修身養性?
釣魚時逗魚的三個注意事項

TAG:奧創釣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