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冠希與當代藝術
一隻猴子
年前才聽說37歲的陳冠希最近出了一張專輯,又辦了個藝術展都叫「一隻猴子」。
眾所周知的「門」事件已經過去了10年。期間我也偶爾會在新聞里零零星星的看到些許他的消息,諸如音樂,諸如潮牌,諸如當代藝術。當然,關於他,能說的很多。而今天,我想拋開他的八卦,一起來聊聊陳冠希與他的當代藝術。
「一隻猴子」藝術展展出了什麼?
這次主題設定為「音術」的藝術展,適逢其新專輯《一隻猴子 第一部曲》發布之際,展出 22 件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由陳冠希自己獨立創作或與其他藝術家合作創作的作品,以及陳冠希個人收藏的藝術作品,而每一件特定的藝術作品都與新專輯中的一首歌曲相呼應。
據悉,這次陳冠希還將在 UCCA 的展覽空間內將會搭建起一個玻璃房間,進行三日的行為展示,這件限時行為藝術作品命名為《自我意識》。
藝人-商人-藝術家?
從藝人到商人再到藝術家,很多人都認為陳冠希成功的利用了「當代藝術」的概念。作為文化陣營的先鋒,當代藝術自二戰後在當時達達主義的背景下從來都是叛逆青年的重要標籤。如同紋身曾讓我們一度聯想起「混社會的「,」當代藝術「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中還處於相對獨立於主流藝術審美的邊緣領域。提到」當代藝術家「往往給人晦澀難懂,亂塗亂畫,不知所謂等印象。
其實當代藝術應該感謝他。
「當代藝術「究竟是什麼?如果單純來談這個話題,恐怕需要三天三夜。但其核心應該是」Concept「(觀念)。將創作思考的過程,和藝術家通過作品試圖表達的創作意圖作為核心,而淡化作品本身。
縱觀西方藝術史,我們不難發現,藝術的革新總伴隨著繼承和推翻。哥特式的繁複華麗取代了古典主義的簡潔大氣。而繼承著哥特式藝術風格靈魂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卻又被隨之而來的新古典主義的復辟所取代。直至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世界進入新的階段,而藝術的輪迴則隨著印象派的興起被徹底打破。之後的世界動蕩不安,但隨著杜尚(Marcel Duchamp)的小便池,藝術也跌跌撞撞的走進了「觀念」的領域。
人和人生而不同,金錢,名譽,地位,各種細微的因素都影響著人的觀念。以至於當小便池被擺上展台,當蒙娜麗莎被畫上鬍子之後,藝術的內涵似乎不再是「美」而已了。儘管今天的法國藝術學院,依然還用著「école des beaux-arts」這樣的字眼,但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承認」beau「(美)和」art「(藝術)已經被切割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代藝術不必拘泥於特定的形式,裝置,雕塑,視頻,行為藝術都可以是表達的媒介。作品本身逐漸成為自我表達的手段而非目的。我們的創作不必獻給神靈,無需呈給君王權貴,甚至無需考慮觀眾。實際上,他的本質目的可以是單純的」悅己「,至於藝術家是追求視覺感官的優美還是思想主題的深刻,則完全是開放自由的。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藝術家也要吃飯。或者更高級一點,當創作研究的深入程度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悅己,藝術家們自然會尋求更加深遠的意義,諸如「與觀眾的互動」,「與環境的和諧」,「自我意識的表達與畫面構圖本身的平衡」,「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拷問」等等。這取決於藝術家本人的性質。
陳冠希有許多種身份,歌手,商人,藝術家。如今的他既不是年少無知的party男孩,也不是懟天懟地唱著「我叫陳冠希,跟我念一遍」的憤青,37歲的他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所以儘管依舊桀驁,但鋒芒早已不似以前那麼外露。而這次他的展覽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靜態藝術品的展出,既有他自己的創作,也有收藏的作品。另一個部分則是行為藝術部分的「自我意識」。無論是哪個部分,每一個作品都「聰明」的與自己的歌曲做了聯繫。這一刻的陳冠希試圖將他不同的身份融合成為某種精神的Icon。如果你是他的歌迷,在你聽到他歌曲的時候必然會聯想起這些藝術品,讚歎他才華橫溢;假設你是他的潮牌擁躉,你一定會為其產品上當代藝術的烙印所打動,從而無視其不菲的價格;倘若你是他的藝術作品觀眾,或許在看完藝術展後會順帶買上一件他的潮服,聽上幾首他的歌曲。
不同的身份能夠為他打開更多的入口,而人們的關注最終會流向「陳冠希」這個個體。這個複雜而矛盾的個體。
陳冠希和行為藝術
說起來,陳老師這次「一隻猴子」藝術展,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其行為藝術作品「自我意識」了,他在展廳里的玻璃房間里生活三天,號稱「我的吃喝拉撒全在這兒。」
儘管「玻璃房子」中生活這樣的行為藝術試驗確實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但新鮮不新鮮還得看這玻璃房子里的「猴子」是誰。「一隻猴子」這個名字本來指代的是孫悟空,桀驁不馴的代表人物。可就如孫悟空逃不出佛祖的手掌心,最終被壓在了五行山下。陳老師被媒體追殺十年,如今也終於看開了把自己放進玻璃房子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
那麼,行為藝術到底是什麼?是奇裝異服?是舉止怪異?究竟行為藝術家和神經病的區別在哪?行為藝術的研究目的到底是什麼?通過陳冠希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行為藝術的英文是Perfomance Art,「Performance」這個詞,通常指「表演」,所以既然對行為藝術的概括用上了這個詞,那麼從誕生之日起,行為藝術這種表現形式就和「表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了。行為藝術具體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由個人或者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興起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它的前身是「body art」和「happening」派別。一開始主要是以身體表達的形式為主,以藝術家的身體作為媒介,以藝術家的行為作為表達方式。基本上,只要滿足四個條件,行為藝術的其他創作內容都是自由的。那就是:時間,地點,藝術家的行為,以及與觀眾的交流。所以行為藝術的形式即不同於傳統的繪畫,雕塑等僅有單個事物構成的藝術,同時也和我們常看到的雜耍,體操,戲劇之類的表演藝術不同,通常被歸納在前衛藝術(avant-garde)或觀念藝術(Concept art)的範疇中。
那麼,陳老師的「玻璃房子」究竟算不算行為藝術?那麼我們只需要看他的作品是否滿足行為藝術定義的四個條件。時間:三天;地點:展廳中的玻璃房間;行為:吃喝拉撒;交流:成為觀眾的觀測對象,同時觀眾也成為陳老師的觀測對象。顯然,他的作品滿足這四個條件,作為行為藝術去欣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這些不過是基本的條件,那麼透過這樣一個行為,陳冠希想要表達,或是試驗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在作品的名字里大概就能看出些端倪。「自我意識「里包含著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別人對自己的認知,以及自己對他人的認知。而對與這樣一個研究主題,行為藝術顯然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表達方式,因為他是雙向的。你可以通過一幅畫,一首歌來表達自己對自己的反思,自己對別人的看法,但你卻無法得到最直觀的反饋。在藝術創作中,我們常常談到觀眾(spectateur/observateur),只有作品與觀眾產生了互動,他的社會價值才真正開始展現。玻璃房子中的陳冠希,面對著來來往往的好奇觀眾,心態的變化是可期的,他是否能夠像在家裡一樣自然的吃喝拉撒?會不會因為偶像包袱而開始對自己日常生活的美化表演?或者是單純的「我想圍觀帥哥上廁所」。這一切都影像著觀眾對陳冠希的認知。而且這個是面對面,直觀的認知,沒有二道販子,沒有道聽途說,正所謂眼見為實。
對於陳老師的作品,我並不去評判,因為這東西本不存在什麼標準。作為藝術家,陳冠希如果能夠藉由這次的行為藝術作品完成「自我認知」的研究,得到一些他感興趣的結論,那麼對於藝術家來說,這就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
說到底行為藝術本來就是以特定的環境和含義作為依託而進行藝術創作的形式。比起傳統的架上繪畫,雕塑一類注重結果保存的藝術行為,它更加強調和注重藝術家行為過程的意義,與觀念藝術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藝術家們大多堅信個人的藝術創造自由。說的通俗些,就是「悅己「。(on fait se qu『on veut)
其次,其具有藝術泛化性特徵。陳冠希以及眾多的行為藝術前輩們通過自己的行為藝術展示,藉助其影響力,把傳統藝術從高不可攀的,精英化的象牙塔里拉出來,擺放在普通觀眾面前。讓大家產生「也不過如此「,」這也算藝術「之類的想法,無論社會輿論導向如何,這種新穎的表現形式降低了藝術的門檻,增加了大眾的參與性,消解了藝術家與觀眾間的心理距離。
最後,行為藝術家始終是在「表演「,即便他是在表演」生活「。行為藝術具有平凡中藝術深刻性的特徵。如同杜象的小便池,行為藝術也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壁壘。
如果你願意踏進藝術館,看一場行為藝術的演出,罵上一句
「卧槽,這他媽也算藝術!」
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2018 諸位恭喜發財,日進斗金。
GIF
聯繫作者:
Austin TAN
獨立藝術家,簽約插畫師,工作在巴黎。
Instagram: austintan
「藝術即生活」
——歡迎關注他和他的貓
GIF
TAG:他和他的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