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明朝打得過歐洲列強,卻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呢?

為什麼明朝打得過歐洲列強,卻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呢?

「與明朝-明鄭對戰的歐洲武裝最多就幾乎就沒有聚集起超過1000人,擊敗最多歐洲武裝的一次是明鄭收復台灣,東印度公司方面在台灣有大約1500男人可以拿武器戰鬥,隨後又有725人從巴達維亞趕來支援,然並卵,國姓爺有25000人。人比他多,炮也比他多,你讓大萌怎麼輸?」

哈哈哈哈!(笑一個先~)

我不知道在某答主眼裡熱蘭遮城的地形地勢是不是不存在,大員沙洲上熱蘭遮城前的大員市鎮長寬面積是多少,能不能擺下25000人和比荷蘭人更多的炮。荷蘭在台灣的記錄,最早記載明鄭布置在大員市鎮的火炮數量大概是26門(1661.5.25),這條記錄的上一條就是報告雙方在一天的時間內互相射擊800發(總數1600發)炮彈,還有其他的多處類似記錄,至少表明在明鄭-荷蘭的戰爭初期在火炮規模上雙方完全是等同的。甚至在Immenhoorn號擱淺的「南邊港道」作戰期間,荷軍明確記錄此處有兩艘已經待命的戰艦,一艘裝載13門大炮一艘裝載20門大炮。如果有人看過地圖的話,不難發現海軍優勢使得荷蘭人在幾條重要航線上可以對鄭軍進行相當的封鎖,控制「南邊港道」雖然不能直接對大員市鎮的駐軍構成威脅,但是在側翼形成對東南側沙洲的火力壓制是完全有可能的。

1661.5.29

回歸正題,荷蘭人在抓到了一個中國人,自然要審訊套問情報。這一輪拷問再一次證明了,熱蘭遮圍城初期大員市鎮只有25/26門大炮。同時在荷蘭人的嚴刑逼供下,這位中國人的回答向我們透露了鄭軍初期的兵力配置

「除了舵工和其他人以外,有一萬人隨國姓爺來此地,其中五百個是小兵,其他九千五百人是士兵」

看起來很多對不對?我們繼續往下看

1661.5.31

荷蘭人抓到了漂流來的幾名中國人,荷蘭的詢問下,又透露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大員市鎮內駐紮軍隊的人數

「國姓爺的軍隊有十三個軍團的士兵和50門大炮」

「廈門不缺糧食,他想在這個市鎮里現在有20門大炮」

「在這個市鎮里,就只在製作堡籃,沒有在做其他事情。因為要守住這個市鎮,派三個軍團,合計有三千人,駐在在這個市鎮內」

在這些記錄後面還有很多地方記錄了類似的情報,大同小異,無非是火炮數量,大員市鎮內的鄭軍人數,和鄭軍死傷情況,國姓爺的態度等等。對大員市鎮兵力的記載大多在2~3個軍團,也就是2000~3000人浮動。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在明鄭-荷蘭戰爭早期,大員市鎮的鄭軍人數總數在2,3000人水平,火炮在20~30門左右」很有優勢嗎?

其實完全沒有。

當然,我才懶得去為了闢謠具體考證熱蘭遮城的具體人炮對比,我只是看的某些人的答案蛋疼插一腳罷了。

總的來說,鄭軍攻台其實相當程度上具有軍事冒險性質,因為鄭軍攻擊台灣行動一開始就被清軍所知,國姓爺甚至為了防備清軍進攻,在廈門布置的一百門以上的大炮和四萬人規模的軍隊。鄭軍此役取勝根本上,總結起來就是戰略布置恰當,和南居益攻澎湖一樣,沒有愚蠢到要冒著海軍劣勢的情況下針鋒相對。而是趁著漲潮突入大員灣,直取普羅民遮城,取得陸地優勢。在實現圍困熱蘭城且初期炮戰不利的情況下分派軍隊屯墾緩解後勤壓力。(順帶一提,這也是中國官方治理台灣之始)到1661年底,情況發生了變化,鄭成功得知滿洲與荷蘭人可能媾和的消息,改變以往的圍困戰術,調來至少四十五門重炮猛攻。1662.1.25,鄭軍開始猛烈炮擊熱蘭遮城和側翼的烏特勒支堡,後者厚達十尺的牆體直接被轟塌。同時熱蘭遮城內可以出擊的兵力已經不到800人。在這種態勢對比下,荷蘭人最終選擇了投降。所以,戰爭不是兒戲,不是簡單的兵棋推演。鄭軍先後擊敗了熱蘭遮城內在北線尾組織的反攻和巴達維亞援軍的反擊。作為前線主力,陳澤的宣毅前鎮總兵力大致在750人到1000人左右,在大員市鎮的面積和北線尾狹長的地形里,根本不會實現所謂的「25000人」包圍「1500」人的情況。雖然鄭軍在戰鬥人數可能佔優,但是絕沒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遠東的荷蘭公司軍隊此時甚至配有燧發槍,戰爭早期供應充足,更談不上疲弱之師。鄭軍是克服了海軍劣勢,地理劣勢,戰略劣勢(荷清兩方面壓力)。在合理的戰略布置下,發揮了軍隊的戰鬥力和火炮優勢以後取得根本性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東東談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小東東談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