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昌少軍刻「惜墨」朱文印賞析■唐福祥

昌少軍刻「惜墨」朱文印賞析■唐福祥

昌少軍刻「惜墨」朱文印賞析

■唐福祥

丁酉歲初,於漢上昌少軍先生文昌閣請教篆刻,期間昌少軍拿出他的篆刻作品以供品賞、學習,其中一方印文為「惜墨」的印前後刻了好幾稿。「惜墨」語出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八:「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惜墨如金」原是畫史評論北宋山水名家李成繪畫藝術的用語,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所畫寒林,以渴筆畫枯枝,樹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畫面上,仍然獲得「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的效果。「惜墨」的本意為像珍惜金子一樣惜墨,指作畫時先淡後濃,不輕易用重墨,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揮霍,儘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豐富,後指寫字、作畫、為文的態度嚴謹,力求精鍊。

昌少軍先生的這方「惜墨」印,材質為昌化石,規格為2.7cm×1.2cm×6cm,此印歷經3次修改乃成。據昌少軍先生介紹,此印修改過程如下:

圖1為初稿,配篆平實,留寬邊處理,整體效果趨於平實,仔細考量,印文線條與邊框粗細對比不明顯,視覺效果不搶眼。此外,「惜」字的「心」部與邊框之間的間距一則太擠,有下墜的趨勢,二來太平行不透氣。「墨」右邊一豎與邊框相連的部分連接過實,略顯生硬。底部兩橫與邊框形成了多個密閉空間,給人擁堵的感覺。

圖1

基於「心」部左邊一豎過於逼邊的問題,元代吾丘衍《三十五舉》的「二十七舉」中說:「白文印,文必逼於邊,不可有空,空便不古。」朱文印則相反,不可逼邊。於是在原來的基礎之上仿封泥、借邊,刻掉左邊一豎,空間頓時增大,顯得疏朗多了(圖2)。此時,問題又出來了,左邊在變得疏朗的同時,左上部又給人空洞的感覺。

圖2

刻到此,昌少軍先生認為此印基本趨於作廢,在準備磨掉時想:既然要磨,還不如「死馬當活馬醫」。他在原來基礎之上,重新「審時度勢」,用刀膽子更大了,以他自創的「中鋒滾刀法」再動幾刀。呈現的效果(圖3)是左右邊框略微細化,線條更加堅挺、蒼勁而有質感。「墨」字底部兩橫與邊框也作了相應的變化。細細觀察,此印修改得最出彩的一筆是將「惜」字的「心」字旁左邊框向上斜沖了一刀,使得筆畫與邊框融為一體,妙趣自然。頓時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也正是這一刀,將此印「救活」了。具有空靈、自然、秀勁的藝術之美,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真正顯現了「大膽奏刀」的藝術魅力。

圖3

此印邊款,亦一改早期浙派倒釘刻法,使刀如筆,刀筆一體。此印邊款也刻了兩次,第一次邊款內容為:「刻印奏刀貴在穩、准、狠三字,丙申二月昌少軍並記漢上文昌閣。」(圖4)後款又重刻,內容為:「治印奏刀貴在穩、准、狠三字相互融通,始得線條圓轉、勁挺而無纖曼之習也。丙申二月昌少軍並記於漢上文昌閣南窗。」(圖5)觀之,首先給人以濃濃的金石味,對比兩次所刻的邊款,第一次刻的有的字被「挖掉」,一如書法作品當中有錯字而採用的處理辦法,在書法作品中寫了錯別字,為節省時間,一般直接在作品落款或正文中加以修正,常見方法有三個:一、錯字右邊「點三點」,表示此字不要了,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孫過庭《書譜》中時有出現。二、在錯別字右下方寫「卜」。米芾《苕溪詩卷》中有此種表達。三、直接塗改。《蘭亭序》《祭侄文稿》就是特例。昌少軍先生之所以採用這種處理方式,正是因為他深諳書法之道,對書法有著很強的審美表達能力。第二次重刻的邊款,整體看來中規中矩。兩次所刻邊款,藝術效果各有其妙,然兩刻放在一起對比,前者較後者更具金石氣、書卷氣。所謂「印從書出」,邊款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此是昌少軍先生長期研習書法的結果,而其第二刻款,則是想達到某種效果,相反卻顯得拘謹了。

圖4

昌少軍先生曾就刻印與弟子說:「篆刻用刀膽子要大,運刀時可把石頭刻崩、刻破,甚至一刀下去石頭刻成兩半,切不可猶豫不決、拖泥帶水,更忌沖、切時以刀刃壓石出現虛尖。」「刻印章的邊款應該注意筆畫之間的銜接,字的周邊自由洒脫,中間『掐腰』緊湊以及字裡行間的穿插錯落,這也是刻邊款的要領。」

圖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與古為徒——感悟漢代碑刻與摩崖的氣息■常 猛
陳洪綬行書條幅■李金豹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