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對於我們的心理意義

「家」對於我們的心理意義

這個寒冷的季節因你的關注而變得溫暖

除夕春節,給每家每戶在外工作的遊子一個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團圓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而家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家的心理意義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對家的心理需求也逐漸被外化。因為,人們越來越發現,有房住有肉吃,家有時卻並不幸福。

歸屬感

歸屬感是人類生存的心理基礎,我們都希望在一個群體中被接納、包容和理解,不然,就會焦慮、膽怯和不安,甚至迴避。我們會採用熟悉的方式與這個世界接觸,選擇一個恰當的模式讓自己安全的生存下來,即適應性生存策略。

這些策略最早來源於家庭。

小時候,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把世界解讀為安全而接納的,把自己理解為受歡迎且值得被尊重的;如果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遇到了困難時,家庭成員解決和回應的方式,就逐漸雕刻成了我們成年後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模型。

我們出生後傾向與照料者親近並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的現象稱之為「依戀」。兒童只有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圍環境。

因此,我們與照料者之間的情感互動,形成熟悉且安全的基地,即家的歸屬感。

分離感

成長的實質是一個逐漸遠離原生家庭的過程。因此,家庭的另一個重要心理功能是分離感。

最早的分離是我們從媽媽的身體內出來,從恆溫且營養豐富的子宮,來到這個變換無常的世界,需要哭泣才能得到回應和食物,一定是不舒服的感覺。

分離,總是不適的,但又是必須的。

慢慢長大後,發現身邊還有爸爸,爺爺奶奶,兄弟姐妹。我們通過參與家庭中不同人組合的子系統,逐步過渡到與家庭之外的人建立關係,獲得進一步的分離體驗,這些都是與媽媽分離體驗的延續,分離感在家庭中逐漸形成。

如果一個家庭中,母子關係或者其中一個子系統的關係過於緊密,或者其他關係過於緊張,衝突較多,便會阻礙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係。

自我性

歸屬感和分離感是二元一體的,當在一段關係中體驗到充分的安全和歸屬時,我們才敢嘗試著離開這段關係,去和他人建立關係。

家庭通過順應與分離塑造了我們特定的心理領域與交流領域,即自我性。家庭是歸屬感和分離感兩種要素混合與配伍的場所,是我們對一切事物認同的母體。

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與他人相處,歸咎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往往來源於對原生家庭的認同。家,給予了我們生命的底色,但不是生命中所有的顏色。

如果我們執著於通過改變原生家庭或他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份執著其實就是在重複早年的互動模式,沒有形成充足的分離感。

因此,我們無需改變底色,也無法改變底色,我們能做的是,理解底色中的自己,盡量加上我們自己的顏色。這不是悲觀,是對幸福家庭最大的貢獻和真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商大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浙商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