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悍將,清軍稱「最為獷悍」,身世成謎,直到此手抄本出現
國宗石鎮吉在金田起義前一年就追隨族兄翼王石達開加入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會」,此後南征北戰,來回馳騁,獨擋一面,赫然太平天國方面大將。
在清方陣營中,清廣西巡撫劉長佑驚呼他「在賊中最為獷悍」。
可是,由於史料缺失,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他的身世以及他與翼王的關係一頭霧水,眾說紛紜。
其中,《駱文忠公奏議》說,石鎮吉本姓聶,是廣東惠州府人。
許多清方文書也都持與駱秉章相同的說法,以「石國宗聶酋」來稱呼石鎮吉。
《嘉應州志》則說石鎮吉本姓陳,投身石達開麾下始改姓石。
《安定司世侯潘公風崗紀功碑》說石鎮吉是廣西潯州平南人;《貴縣誌》則說石鎮吉系貴縣人;《臨貴縣誌》說石鎮吉是石達開的螟蛉養子。
……
甚至,還有人誣衊石鎮吉是石達開的倿僮。
以上說法,莫衷一是。
直到一本手抄本的出現,石鎮吉的本來面目才得以全面展現在人們眼前。
話說,1983年春,廣西全州縣政協全面向民間徵收文史資料。
時為縣林業局幹部的唐祚焱興沖沖地到政協辦提交了一本手抄本。
該手抄本紙質為毛邊紙,封面、封底呈焦黃色,內頁亦呈深黃色,多處脫頁、損壞,甚為殘舊。
書內手抄字體為繁體字,行書,不分段落,無標點符號。
唐祚焱稱,此手抄本出自祖父唐秀軒之手。
唐祚焱介紹,自己是全州縣沛田襯(現屬朝南鄉)人,祖父唐秀軒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卒於民國二十九(1940)年,年輕時曾讀私塾十餘年,但屢試不第。中年後,農忙耕種、農閑教蒙館。祖父與山頭村(現屬石塘鄉,離沛田村約八華里)人蔣汝梅早年是同窗好友,蔣汝梅在省城掛林做官,常攜帶有書籍還鄉。抄本中的部份文稿,即是祖父從蔣汝梅處借來抄錄的。
該手抄本共抄錄詩、文十三篇,其中的第三篇,竟然是:《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
《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文長約二千二百餘字,並非石鎮吉執筆所寫的回憶錄,而是清廣西巡撫劉長佑審訊紀錄整理件的傳抄件。
在審問過程中,由於審問者在審問中出現了年代先後次序顛倒、錯亂,而紀錄者本身又不熟悉這段歷史,又或者是審問者聽不清楚石鎮吉的客家話,也可能是石鎮吉在倉促回話時記憶上出現了差錯,文中出現了不少錯、漏的地方。
但是,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委員唐志敬、唐楚英等人詳細查閱了有關各種資料,認為這個《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就是咸豐十一年正月廣西巡撫劉長佑上奏清廷軍機處《石鎮吉口供》的傳抄本,是真實的史料!
首先,通過鑒定手抄本紙質年代,可確認其為光緒末年之物,即唐祚焱說其為祖父手抄之物屬實。
其次,唐祚焱說祖父的同窗好友蔣汝梅在桂林做官,據查民國二十四年《全縣誌?選舉》,蔣汝梅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科舉人,即其人在桂林做官事亦屬實。
再次,《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內容與《咸豐東華錄》所收錄的劉長佑奏報擒殺石鎮吉事之要點相符。
此外,《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中,石鎮吉所述說的兵敗就擒經過,與在安定匹夫關設伏擒住石鎮吉的安定土司潘鳳崗所刻的「安定司世侯潘公鳳崗紀功碑」一致。
一句話,從手抄本的紙質、內容,清廷的檔案,民間的實物等各方面對照來看,《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抄件確屬真實的歷史資料。
通過這份真實的歷史資料,我們後人不但閱讀到了石鎮吉波瀾壯闊的戰鬥經歷,更完全弄清楚了他的籍貫、身世。
石鎮吉為廣西潯州府貴縣龍山人,翼王石達開族弟,比石達開小四歲,十五歲時參加金田起義,為太平天國正規軍中最年輕的戰士。
石鎮吉的長兄石鎮龍在攻佔南京的戰鬥中中炮身死,父親石龍泉,二兄石鎮高,三兄石鎮奇,五弟石鎮發,全戰死於匹夫關一役。
石鎮吉本人在匹夫關戰役中,腳掌被安定土司潘鳳崗鋪設在地面的長針穿透,行動不得,失手被擒。
在審訊記錄《咸豐十一年石鎮吉口供》中,石鎮吉並無一詞一字媚敵與乞饒。
審訊結束,劉長佑將之凌遲處死於桂林。
石鎮吉死年,僅二十六歲,勃勃不屈,英雄氣不減族兄石達開。
※宴席上,大臣表忠誓與君主同生共死,一旁侍酒的史官無聲地笑了
※此人隨洪秀全參加金田起義,兩度降清,看盡風雲起落,壽終正寢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