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口徑機槍這股「熱風」,中國跟不跟?

中口徑機槍這股「熱風」,中國跟不跟?

2017年10月9日,美國陸軍協會防務展在華盛頓開幕。在本屆展會上,通用動力公司展示了傳聞已久的8.6毫米LWMMG機槍和配套的複合材料彈殼子彈。鑒於此前不久,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作戰司令部剛發布申請採購5000挺8.6毫米中口徑機槍和配套彈藥的消息,LWMMG機槍裝備美軍基本已成定局。對此,坊間有觀點認為,中國軍隊應緊盯美軍動向,開發新口徑機槍,以確保我軍步兵伴隨壓制火力不落下風。果真應該跟風而行,還得先看清楚換槍的代價和收益如何再做表態?

要求嚴苛

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對新機槍的要求是:空槍重量小於10.9公斤,槍管全長610毫米,發射8.6毫米諾瑪-馬格南子彈(一種新型子彈,彈殼長度由拉普阿-馬格南子彈的70毫米縮至65毫米,更適合自動射擊,下文簡稱8.6毫米NM彈),使用複合材料彈殼,彈鏈供彈。美軍為何會提出這些要求,而且不惜採用新的彈藥口徑?要知道,槍支更新換代相對簡單,而彈藥規格的改變,可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各國在這方面均慎之又慎。

美國打算更換機槍口徑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步兵支援火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中,由於地形開闊,缺乏遮蔽物,美軍步兵與對手間的接戰距離比正規作戰遠很多。而美軍步兵平素倚仗的空中支援和炮火支援往往不能及時到達,很多時候,美軍步兵只能依賴建制內的攜帶型支援武器。由於M2HB大口徑機槍實在太過笨重,只能車載而無法由步兵攜帶機動,前些年炒得火熱的LW50輕量型大口徑機槍,又黯然下馬,因此美軍步兵伴隨支援火力的「當家花旦」,還是M240B和 M240L。不過,鑒於治安戰的作戰樣式和阿富汗、伊拉克的地形條件,M240B和 M240L的遠距離壓制能力,與對手常用的PKM相比,只能說旗鼓相當。這對於習慣佔據技術優勢的美軍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由於M240B和 M240L已將7.62毫米槍彈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幾無潛力可挖,因此美軍才動了「重起爐灶」採用更大口徑彈藥的心思。

要說這些要求還真不低。M240B空槍重達12.29公斤,使用了鈦合金機匣的M240L,也只將空槍重量減至10.1公斤。與7.62毫米北約標準彈(下文簡稱NATO彈)相比,8.6毫米NM彈體積、重量、威力均上了一個台階,使用這種彈藥的新機槍,要將空槍重量控制在10.9公斤以下,難度不是一般地大。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個能滿足這些要求的貨架產品,就是通用動力公司於2012年推出的輕量化中型機槍(LWMMG)。

防務展上的LWMMG機槍

LWMMG機槍在不帶三角架和ACOG先進戰鬥光學瞄準鏡的情況下,槍身重量10.8公斤。它之所以能成功「減肥」,是緣於它採用了與我國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類似的混合式自動原理,即槍管短後坐+導氣式。該槍長行程導氣活塞位於槍管下方,氣冷槍管可快速拆卸。子彈發射後,槍管、槍管節套、導氣系統和槍機組在機匣內一起後坐,吸收一部分後坐能量。當槍管、槍管節套、導氣系統一起停止後坐時,槍機組繼續後坐,完成拋殼。復進時則相反。此外,LWMMG採用開膛待擊、前衝擊發設計,進一步抵消了後坐力。

大量試驗表明,在同等技術條件下,槍管短後坐與其他自動方式相比(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或相近,特別是都與彈性三腳架匹配的前提下),射擊精度優於槍管長後坐,也優於槍機後坐式的自由槍機式,與槍機後坐式的半自由槍機式差不多,只略差於導氣式(包括活塞短行程、活塞長行程、導氣管式)。在諸多自動原理中,導氣式算是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LWMMG採用這樣的混合式自動原理,既達到了降低後坐力及減重的主要目的,又有廣泛的適應性,算是稱心的折中方案。

通用動力宣稱,LWMMG機槍最大射程可達5600米,有效射程1700米(使用三角架和ACOG先進戰鬥光學瞄準鏡)。現役M240B的這兩項指標分別為3725米、800米(兩腳架,壓制點目標)或1800米(三角架,壓制面目標)。看上去,LWMMG機槍有效射程指標還不及後者,不過,通用動力解釋說,LWMMG發射的8.6毫米NM彈在1000米處的終點動能,比M240發射的7.62毫米NATO彈高出近四倍。因此,在遠距離上,不論是命中彈對生動目標的殺傷程度,還是槍彈對遮蔽物後面的生動目標的殺傷力,甚至近矢彈的聲響震憾效應,乃至周圍濺落的視覺刺激效果,8.6毫米NM彈都遠超7.62 毫米NATO彈。

8.6毫米諾瑪-馬格南子彈

此外,通用動力還聲稱,LWMMG機槍在1500米距離上的彈道高接近12.7毫米普通彈,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Ⅲ級防彈衣,能以戰鬥射速(50至100發∕分)持續射擊10分鐘而不用換槍管。

代價巨大

在自動原理、材料和工藝均無創新的情況下,仰仗8.6毫米NM彈的巨大威力,LWMMG機槍具備了強悍的遠距離壓制能力。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8.6毫米NM彈也讓LWMMG機槍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8.6毫米NM彈威力遠高於7.62毫米NATO彈,這是勿庸置疑的。相應的,其體積和重量也遠高於後者。一個容納50發8.6毫米NM彈彈鏈的軟式彈袋體積,比M60或M240的100發彈鏈袋還要大,尺寸接近於MK48的200發彈鏈袋。在重量方面,即便是採用了複合材料彈殼後,8.6毫米NM彈的重量仍有45.5克,與7.62毫米NATO彈的24.3克相比,高出了87%。LWMMG彈鏈鏈節重量為八克,是7.62毫米NATO彈所用M13鏈節的兩倍。要知道,這還是採用了複合材料彈殼,彈殼重量下降了三分之一的結果。如果換成穩定性更好的黃銅彈殼,8.6毫米NM彈重量更是高達54.6克。

通用動力的官方文宣認為,一個M240B機槍小組的射手攜帶機槍和100發彈,副射手背M192三腳架、後備槍管和300發彈,彈藥手帶400發彈,總負荷45.8公斤;一個LWMMG的機槍小組的射手攜帶機槍和100發彈,副射手背M192三腳架、後備槍管和200發彈,彈藥手帶300發彈,總負荷53.07公斤;一個M2HB機槍小組攜帶一挺機槍、M3三腳架、後備槍管和500發彈,全重約136公斤,還需要一輛「悍馬」車。因此,LWMMG的便攜性、機動性是相當突出的。至於攜彈量的問題,通用動力公司認為,500發8.6毫米NM彈的壓制效果,等同於800發7.62毫米NATO彈。因此,三人中型機槍小組換裝後,總攜彈量雖由800發降為600發,但實際壓制能力不降反升。

美軍裝備的M240L機槍

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值得商榷。要知道,火力持續性和火力密度,亦是衡量火力壓制能力的重要指標。

8.6毫米NM彈為了減重,採用了複合材料彈殼,但底火仍是金屬製造。工藝複雜帶來的製造成本激增的問題暫且不談,複合材料彈殼在高溫和低溫下的穩定性非常可疑。儘管相關研發公司竭力宣稱,M14步槍連續發射180發金屬彈殼子彈就可能導致自燃,而複合材料彈殼穩定性就要好得多,卻只對外公開了連續射擊兩個20發彈夾複合材料彈殼子彈的視頻,顯然難以打消人們的疑慮,同時也顯得研發公司底氣不足。LWMMG在追求更大有效射程的同時,也將理論射速降到500發∕分,低於人們對中型機槍理論射速不應低於600發∕分的傳統認知。此外,研發廠商還不惜採用會降低射擊精度卻有利於彈膛散熱的開膛待擊方式,而且規定機槍組必須攜帶備用槍管,這就很值得玩味了。所以,真正使用時,LWMMG的戰鬥射速很可能會受到這方面限制,從而低於現有的M240系列機槍。

進行測試的防務展上的LWMMG機槍組

此外,由於槍彈威力大,槍身又不惜代價地減重,因此LWMMG機槍在戰場上,兩腳架狀態幾乎無法作戰,因此必須使用M192三腳架和ACOG先進戰鬥光學瞄準鏡,才能達到廠家宣稱的有效射程。筆者計算了一下,算上可散彈鏈和軟式彈鏈袋的重量,通用動力宣稱的負重量是可信的。問題是,在同等負重的情況下,使用PKM通用機槍的對手,又是個什麼狀況呢?

一個LWMMG三人機槍小組總負重53.07公斤,人均17.69公斤。PKM通用機槍通常使用兩腳架射擊,民間武裝基本也不帶備用槍管。而PKM空槍重只有7.5公斤,100發裝實彈鏈盒全重四公斤,200發裝實彈鏈盒重6.6公斤,250發裝實彈鏈盒重9.4公斤。因此同樣是三個人,在同等負重的情況下,對手可以每人攜行一挺PKM和 300發彈,而一挺LWMMG帶600發彈在同時面對三挺PKM和900發彈時,恐怕就不樂觀了。

筆者以為,LWMMG為取得性能上的提升,可謂代價不菲,但實際效果非常可疑,效費比可能遠不及廠家宣稱的那般美好。

無須盲從

美軍著手增大壓制機槍口徑,我國是否也需要跟進研發類似口徑的機槍呢?

筆者以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通用動力公司的官方文宣,往好里說是「王婆賣瓜」,說難聽點是「報喜不報憂」,大有忽悠的嫌疑。再說了,輕武器分量雖輕,但更改口徑卻往往有「不可承受之重」。因為這意味著海量庫存彈藥的報廢和生產、維護體系的全面更新,莫非迫不得已或收益更大,任誰也難以下此決心。

上世紀80年代末,在規劃未來輕武器發展時,我國放棄了繼續研發、裝備7.62毫米通用機槍,致力於研發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和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這個決策雖然頗受一些人垢病,而且這兩款機槍在服役過程中也確實暴露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筆者以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很好適應各種戰爭形態和戰場環境的「完美武器」。只要能順應特定時代和特定戰場環境,達到設計初衷,就不失為一款成功的武器。

事實上,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的誕生背景,與當時南部邊疆作戰的經驗有關。當時,我軍吃盡了敵軍用高射機槍平射生動集群目標的苦頭,而部隊攜行的各型7.62毫米口徑機槍,均無力與之抗衡,應部隊的強烈要求研發了這款機槍。如果說美軍採用LWMMG機槍的決策正確,那麼我們當初的決策就極富前瞻性了。因為12.7毫米重機槍的遠距離壓制能力,是LWMMG這種8.6毫米口徑機槍斷然無法望其項背的。

公開展出的QJZ89機槍

至於QJY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實際上是在中口徑機槍重量過大與小口徑班用機槍射程不足之間的妥協之作。通過觀察軍事新聞報道可知,在實際使用時,QJY88和QJZ89均層層下放,QJY88機槍甚至出現在班一級。需要指出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軍12.7毫米彈藥的發展,為順應大口徑機槍平射壓制的需要,發展出了對空和對地兩個分支。QJZ89配用的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1000米處的彈道高度為2.78米,不僅低於54式12.7毫米彈的3.4米,更是大大低於53式7.62毫米槍彈的5.8米。低伸的彈道,對提高遠距離壓制能力頗有助益。

許多人垢病QJZ89式的理由,是其射擊精度遠低於67-2式通用機槍,其在400米距離上射彈散布面積是後者的11.3倍。這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現代戰場上,破片傷的比例早已遠高於槍傷。統計資料表明,戰場上殺死一名士兵所需子彈,從一戰時期的兩萬發、二戰時的2.5萬發及越戰時的20萬發,升到了伊拉克戰爭期間的25萬發。子彈的主要用途,已從早期的精確殺傷變成了覆蓋射擊和火力壓制。具體到QJZ89式,其用途並不是精確殺傷,而是遠距離壓制對手。什麼叫壓制?壓制就是用猛烈的射擊震懾對手,使其既不敢,或者說無法架起武器還擊,也不能在戰場上快速移動尋找掩體或構築工事,而只能就地趴下隱蔽,避免被火力殺傷。火力壓制的本質,是為已方其他武器,主要是面殺傷武器,爭取射擊時間。因為無論是迫擊炮、自動榴彈發射器,還是火箭筒,架炮、瞄準、彈丸飛行都需要一定時間。從壓制的角度看,槍械射彈散布大些,並不是啥大問題。

QJZ89機槍遠距離壓制能力強大

與LWMMG機槍相比,QJZ89的遠距離壓制能力無疑更好,但也不是沒有弱項。假設同樣是三人機槍小組,總負重同為53.07公斤,除去QJZ89含三腳架在內的26.5公斤重量,即便是在不攜帶備用槍管的情況下,留給子彈的攜行重量也只有26.57公斤。以一發子彈131克計算,即便不算上彈鏈和彈箱的重量,也頂多攜行202發子彈。

筆者以為,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具備穿甲、爆炸和燃燒等多種功能,800米距離上可擊穿10毫米均質裝甲鋼,上可應對直升機,下可威脅輕型裝甲車,三發8.6毫米NM彈所能達到的壓制效果,恐怕也不及一發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不過,202發(實際還達不到)子彈相對600發子彈,在火力持續性上的劣勢極為明顯。當然,隨著我軍即將全面實現機械化,彈藥攜行的問題並不是那麼突出,而且我軍步兵分隊也不像在阿富汗、伊拉克打治安戰的美軍那樣,有長時間脫離機械化載具、徒步行軍作戰的需求。不過,在戰場上,從來沒有人會嫌子彈多,即便是短距離機動到機械化載具上去取備用彈藥箱,也容易耽誤事。

為了減重,LWMMG機槍付出的代價不小

以人均攜行重量17.69公斤計算,至少要增加三個彈藥手,讓QJZ89機槍小組增至六人,才有可能達到LWMMG三人機槍組的攜彈量。如果再將彈鏈、彈箱和備用槍管的重量計算進去,還得再加一個人。無論是成本效益,還是戰場靈活性,這樣的配置都是無法讓人滿意的。因此,對QJZ89進行系統減重是非常必要的。

鑒於過輕的重量,已經讓QJZ89在射擊密集度上付出了明顯代價,筆者認為,QJZ89機槍的改進方向,是提高工藝水平,提升射擊精度。而減重的重點,應放在子彈、彈鏈和彈箱上。可以借鑒8.6毫米NM彈的減重思路,將QJZ89配用的12.7毫米槍彈彈殼改為複合材料,依舊沿用金屬底火。這樣一來,彈殼可減重三分之一,全彈減至110克左右。同等重量情況下,讓攜彈量上升15%。此外,金屬彈鏈和彈箱均改用複合材料製造,亦能減少自重,進一步提高攜彈量。以我國目前的軍工科研水平,這應該是可以辦到的。經過彈藥減重的QJZ89,不僅完全有把握在任何距離上壓制LWMMG,而且火力持續性和行動靈活性亦不會比對手差太多。綜上所述,筆者以為,中國完全沒必要研發新口徑中型機槍。

本文經《世界軍事》授權轉載

2017年1月刊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焦點)美國海軍向印度-太平洋地區派遣2艘驅逐艦
(新年送書啦)《我在伏龍芝學軍事》揭秘戰鬥民族!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