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傳統年俗中的「潮味道」
評
論
大
賽
陳浩哲
學校:浙江萬里學院
年級:2017級
專業:新聞傳播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民謠中的年俗是當代人兒時記憶里「年」的樣子。這些傳統年俗象徵物具有歷史文化性,綿延至今。
今天掃福字、搶紅包似乎更加獨領風騷。從氛圍濃厚的傳統年俗到快餐式的新年俗,年輕人從容面對,而長輩還沉浸在懷念之中。傳統和時代碰撞迸出的火花如何才能求得潮流和傳統的「最大公約數」,畫好繼承和創新的「同心圓」?
傳統烙印是年俗在歷史進程中留下的民族記憶,而時代特徵則是年俗在繼承和創新中與當代的融合。時代的進步讓青年一代逐漸開始引領「時代潮」,「燃放」環保的電子煙花、年味十足的集福遊戲、熱火朝天的搶紅包等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年俗,既是對傳統年俗的繼承,也是對當代價值觀念的體現,發展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年俗。
春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元素符號,貼春聯年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作祈福辟邪之用,造紙術的問世使得紅紙以代替桃木,張貼春聯來祈福辟邪的年俗因時而變。春聯也由此構築了中華民族的年味記憶,橫跨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由此看來,傳統年俗的「變」是在時代進步中添加新的元素,在不斷發展的社會認知中重塑。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年俗又在新時代中注入了新鮮活力,印證了科技發展對年俗變化的推動。各種網路平台借力時代「東風」,為集五福、搶紅包等小遊戲烙上時代獨有的印記,成為了許多人惦記的年味,尤其是青年一代更加容易接受並傳播。傳統紅包與電子紅包,貼福與集福,其中的繼承與發展恰似「新桃換舊符」。因此,年俗的「不變」又是新元素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繼承和發展的「揚棄」。
然而,年俗的變化卻也不是一蹴而就,是時代發展的循序漸進。大年三十晚上的央視春晚也是年俗在時代發展中的見證者,如今,央視春晚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彼時的「新年俗」已然成為此時的「舊年俗」。春晚已是過年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是培植中華民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長輩從春晚汲取歡樂和正能量,年輕人從網路段子手幽默的「吐槽」中解讀春晚的另一面,歸根結底,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群眾對文化亦有更高的要求。儘管春晚從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對於抱怨春晚無聊沒新意,新浪微博在2018年狗年春晚開展「全民聊春晚,跨界段子手挑戰賽」中,熱評角逐出「Top10」,春晚又再一次成為全家上下年夜飯後的話題。不斷地創新使得「年三十,看春晚」的新年俗擁有「永葆青春」的生命力,這正是年俗發展創新與繼承的互相依存。
年俗在時代中發展,時代在歷史中變遷。年俗既有時代性,也有跨時代性,唯一不變的是年俗紮根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團圓的期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蓬勃發展之時,對年俗文化更應因勢利導,厚植健康、積極的新年俗,這種「紮根精神」或許有助於年俗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的融通中,豐富內涵,形成品牌。
浙江日報全媒體評論理論部
編輯:體育場路小霸王
TAG:弄潮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