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古代帝王精英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

為什麼古代帝王精英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

原標題:為什麼古代帝王精英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



Feb.


22


人生的魅力就在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歷史進程里。

作者 | 李栩然


來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


昔者巴庫寧有言:「歷史唯一的作用是警戒人們,不要再那樣;我們反其言曰,歷史的唯一作用是告訴人們,又要這麼樣了。」


——周作人


01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


兩個現代「精英」的故事——毛澤東和蔣介石。


1935年的5月,毛澤東帶領的紅軍,一路向西。


當時的紅軍隊伍大概還有三四萬人,疲憊不堪、缺兵少糧。


在他們屁股後面,是蔣介石從各地調兵遣將,集合而來的二十萬大軍,由著名長跑將軍薛岳同志率領。

西面,是滇軍孫渡部沿著雅礱江的布防。東面,則有川軍楊森的第二十軍和郭勛祺、陳萬仞等部的聯合阻截。


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繼續往前走,直到來到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地方——四川安順場。


然後,每個人心裡都響起了一首歌(如果可能的話):


大河向東流啊……


因為,前面橫亘著的就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


然而,紅軍並不能像歌里唱的那樣「說走咱就走」。


在他們面前,除了有大河天險,主要渡口上還布滿了川軍劉文輝的部隊。


當時紅軍面臨的「絕路」,有一部電影名字可以形容:


十面埋伏。


02

從後面的結果來看,這條「絕路」,其實是毛澤東率領的紅軍自己選的。


對此,蔣介石一開始完全沒有想到。


中央紅軍剛剛離開江西蘇區的時候,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秘書長楊永泰就曾對他說過:紅軍很可能渡過金沙江進入川西。


對此,蔣介石嗤之以鼻:你懂不懂歷史?不懂就多去看看書。


蔣介石之所以有這個錯覺,是因為他曾經看過一段歷史。


大概72年前,有一個領袖,帶著一支農民軍,同樣被追了半個南方,同樣被打得還剩三四萬人的隊伍,同樣的5月,就是在大渡河邊迎來了全軍覆沒。


現在,學過中學歷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這個領袖叫石達開,這支隊伍就是太平軍。


蔣介石知道這段歷史,當然不是靠中學歷史課本。


後來有歷史學家推測出,當時的蔣介石正在非常認真地看一本書——


《庸庵文續編》,清末北洋幕僚薛福成所著。

書中記載的,就是1863年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在大渡河邊被清軍殲滅的悲慘遭遇。


當情報最終證實中央紅軍向著大渡河邊的安順場走去時,蔣介石激動了:我以為只有我這種不看書的人不懂歷史,沒想到你毛澤東濃眉大眼也不懂歷史。中國版圖這麼大,你為啥非要走石達開的死路?


蔣介石在看《庸庵文續編》的時候,一定也在不停地拿毛澤東率領的紅軍和石達開做對比,最後得出了一個他想要結論:


歷史總是會重演啊。


蔣介石感到,毛澤東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在《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一書里曾經記載了蔣介石當時給各路將領發的電報:


「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勛』」。


翻譯一下就是:這段劇情我很熟,之前已經有人演過了,演的非常好。現在大家也要照著劇本這麼演,爭取早點演完大結局,演得好的還有盒飯吃。


他不僅這麼想,而且希望所有人都這麼想。最好他的老對手毛澤東也這麼想。


03

但毛澤東不這麼想。


據記載,毛澤東當時也在看那本《庸庵文續編》。對於石達開的故事,毛澤東比蔣介石應該更熟悉。


和蔣介石這種喜歡「臨時抱佛腳」看書的人不一樣,毛澤東一直就很喜歡看歷史。


很多人都以為毛澤東第一份工作是圖書管理員,其實並不是。


對於一個有師範院校畢業文憑的26歲青年來說,每個月拿8塊錢工資的圖書管理員並不算什麼正式工作。


要知道,當時那些大學教授們的月工資大概是毛澤東的,嗯,30到50倍。


按現在大學教授的工資來算,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本科學歷的人畢業後找了一份月工資只有幾百元的工作。


我覺得,這隻能算兼職。


毛澤東第一份正式工作,其實是長沙一所小學的教師。準確地說,是小學的歷史教師。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毛澤東之所以選擇走石達開走過的老路,不僅經過了深思熟慮,更是基於他對歷史的精準判斷(據說還找過當地一個親眼見證過石達開覆滅的老秀才談過話)。

毛澤東認為,石達開之所以被圍困在安順場而不能渡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處理好和少數民族的關係。


石達開率領的天兵,很看不起當地的彝族土兵,動不動就發個文恐嚇:逆我者亡,順我者昌。沒事別惹我,小心砍你全家!


直接導致他在陷入清軍重圍的同時,還遭到彝族武裝的襲擾,無法順利通過彝區。


在吸取這一條教訓後,毛澤東下令: 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其他花以後再說,這次一定要先和彝花搞好關係。


進入彝民區後,儘管紅軍遭到了一些彝民的追打,甚至被搶去武器、扒去衣服,但官兵仍堅決執行上級命令,不作還擊,還反覆向彝民宣傳「同紅軍聯合起來打倒漢官,打倒壓迫你們的軍閥」。


紅軍的首領劉伯承甚至還和彝族沽基家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


這成為紅軍避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兩大關鍵之一。


04


另一個關鍵,是渡河的時間


石達開的隊伍到了大渡河邊後,不斷延誤渡河時間,甚至還因為他的兒子出生,就地慶祝三日。

結果在此期間,河水暴漲,耽誤了最佳渡河時間。


石達開的隊伍5月14日就到了安順場,但直到6月3日還在望河興嘆。


而紅軍5月24日才進入安順場,6月2日就全部渡河完畢。


在這過程中,有一個細節成為了影響紅軍渡河速度的決定性因素。這個細節也隱藏在歷史中。


我曾從另一本書里,讀到過這個驚人的細節。


在長徵結束三十多年後, 1970年12月,毛澤東曾經在與調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談話時,突然問他:「你看過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嗎?」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初顧祖禹寫的一部巨型歷史地理著作。


大部分人可能並沒有聽說過,但在歷史上,這是本分量很重的書。從重量上來說,可能比4本《紅樓夢》摞起來還重。


全書接近300萬字,對於文言文不過關的人來說,別說300萬字了,光《讀史方輿紀要》這個書名可能都讀不進去。


但毛澤東讀了。不僅讀,而且滾瓜爛熟。

羅章龍是毛澤東年輕時的摯友,也是黨內最早的一批成員。他老了之後,幹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寫回憶錄。


在他的回憶錄里曾記載,《讀史方輿紀要》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時最熱愛的著作,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幾乎把這本書翻爛了,在第一師範時,毛澤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滔滔不絕地與人討論《讀史方輿紀要》。


05


我之所以要提到這本書,是因為在這本書里曾詳細介紹了一條大鐵索橋的歷史來歷,地理位置等信息。


這個橋直到現在仍然存在,就橫亘在大渡河上。


現在,學過中學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橋叫什麼名字了——


瀘定橋。


這個橋成了紅軍橫渡大渡河,避免陷入石達開絕境的另一個關鍵。


紅軍急行軍趕到安順場後,很快擊潰了對岸的敵人,並且組織先遣隊陸續過江。


但安順場架橋很困難,而船又不夠,全軍難以在短時間內從這裡過江。

5月26日,毛澤東抵達安順場,聽取劉伯承、聶榮臻詳細彙報過河和架橋的情況後,想起了他讀過的那本《讀史方輿紀要》。


書中記載的瀘定橋就在離安順橋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毛澤東當場拍板:紅軍沿大渡河兩岸趕向安順場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瀘定橋,限兩天趕到。


於是,我們現在才能從課本里讀到那篇著名的《飛奪瀘定橋》。


紅一軍團第四團一晝夜疾行一兩百公里,然後又組織22位勇士手攀橋欄、腳踩鐵索,打下了瀘定橋,創造了長征歷史、乃至黨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戰鬥。


只不過這也留下了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疑問:既然瀘定橋這麼重要,為什麼國民黨不選擇炸了它?


現在有很多解釋,比如炸了怕激起民憤啊,國民黨要給自己留退路啊,紅軍速度太快來不及炸啊……


這中間,我覺得還可能有一個原因:沒有讀過《讀史方輿紀要》的蔣介石並沒有真正意識到瀘定橋的重要。


歷史本就有很多解釋,而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全軍順利通過大渡河後,毛澤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然後嘲諷對手道:我們的行動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太平軍,我和朱德也不是「石達開第二」。


06


故事講完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裡面就隱藏著這篇文章標題的答案。


為什麼古代帝王精英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


因為,歷史是過去無數個世代里,對曾活著的人的記錄。


無論記錄的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它所記錄的核心都是人,人的思想,人的行為,人的語言,以及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藉由歷史的記錄,我們與那些原本毫無聯繫的古人們也可以親密接觸,去了解他們的遭遇、經歷,以及最終走向的不同結果,去感悟他們的所思所想。


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來,去等著你找到最適合的路;但歷史可以一遍遍重讀,直到你從中發現最本質的道理。


這個道理,我們把它稱為「歷史的規律」。


我一直覺得,歷史裡最大的規律,就是從歷史裡真的可以發現規律。就像毛澤東通過歷史,最終帶領紅軍順利渡過大渡河,避免成為「石達開第二」一樣。


然而,歷史就像案例教學法的一個個案例,只負責把事情用最真實、客觀的方式講清楚。


從裡面能讀出什麼東西來就是自己的本事了。


比如同樣是讀《資本論》,毛澤東讀的並不多,但卻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


而蔣介石雖然吹噓自己讀《資本論》讀到廢寢忘食,但直到自己被攆到台灣,也沒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澤東讀到的是歷史,而蔣介石讀到的大概是歷史故事。


欲改造中國,有兩件事是最為急迫的:其一,是對中國歷史上的治理經驗加以系統地整理與批判;其二,是做實地的調查研究。——毛澤東 1920年


07


但上面這種說法,僅僅解決了「歷史有大用」的問題,卻沒能解決「帝王精英」的問題。


為什麼往往只有帝王精英才會反覆強調「歷史有大用」呢?


因為一個很殘忍的真相是:帝王精英們生下來,就註定了他們要乾的都是大事。而歷史裡所記載的,恰恰就是這些帝王精英們干過的大事。


富二代要創業,不去看《喬布斯傳》,難道去看《養豬能手談母豬散養》啊?


按照教科書的標準說法,人類的歷史,是由廣大的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這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


但真實的歷史裡,卻幾乎沒有人民群眾的身影。即使有,也不過是攏在一起的冰冷數字,或是一場大戰里微不足道的註腳。


就像是《人類簡史》里總結的:


在現代晚期之前,總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農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糧食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一小撮人的故事。於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挑水耕田。


不僅僅是歷史,甚至於直到《金瓶梅》以前,那些傳奇小說里記載的也是這些帝王精英們的故事。


就像毛澤東曾經說過的那樣: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小說有一件事情很特別,就是裡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我發現它們頌揚的全都是武將,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


是的,你沒有看錯,《金瓶梅》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那麼高的地位,不是因為她的「開放」,更不是因為她那些「不可描述的場景」。


而是因為,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中小市民視角寫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終於沒有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英雄傳奇,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社會日常生活,包括性生活。


08


總結一下吧。


歷史當然有用,通過歷史,我們可以去發現規律、找出規律,並以之來指導實踐。


但對絕大部分人而言,這樣的規律並沒有什麼鳥用。這就像「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不是這些道理沒用,而是對你沒用;準確地說,是多數時候你根本沒有機會去用到這些道理。


你懂得再多歷史,從中讀出再多的規律,也不過是屠龍之術、紙上談兵。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出生貧寒,卻又胸懷經世致用之學的古代牛人,想盡辦法也要投身亂世,甚至搞也要搞出一個亂世來的原因。


比如孜孜不倦勸朱棣作反的姚廣孝。


不是亂世,歷史再有大用,你又何處去用呢?


當然,我也並不是說,因為我們都是平頭老百姓,所以就不用讀歷史。


毛澤東19歲的時候就看完了《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共一百一十六卷。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是什麼書?


它上起伏羲氏,下至明亡,幾乎是中國古代史籍中記事時間最長的一部編年通史,被稱為萬世君臣的政治教科書。


但看這本書的毛澤東,當時不過是一個窮山村裡走出來的農家子弟。他當然不會想到,三十多年後,自己真的創建了一個新的國家政權。


所以說嘛,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的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人生的魅力就在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歷史進程里。


—THE END—


? 作者:李栩然,善於從獨特的角度用真誠、溫暖的文字談論人生、職場……被粉絲親切稱為「學長」。微信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知乎@李栩然。新書《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已上市。見經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他是北大考古博士,冒死去伊拉克訪古,卻被逮捕蹲監獄,這次他終於講出了那14天的傳奇故事!
36歲收費員哭訴除了收費啥都不會,83歲清華學霸被阿里巴巴年薪40萬爭搶,你呢?

TAG:灼見 |